“我襟怀古”鲍贤伦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我襟怀古——鲍贤伦书法展于2014年6月12日至24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次展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为支持单位,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浙江美术馆承办。这是鲍贤伦先生第一次晋京书法个人展,100多幅精心谋划创作的作品,构建起“志于道”“敬于事”“游于艺”三个主题板块,全面展示鲍贤伦先生几十年来在书法领域的思考轨迹与探索成果,形象勾勒出作者志趣、事业、审美的人生“三角架”。鲍贤伦富有人文意味的怀古情结与极具艺术个性相融合的“最入古、最风格”书法理念在这次展览中得到充分彰显,使得该展览筹备伊始就引起文化艺术界极大关注。

  鲍贤伦研习书法四十多年,传承与创新、思考与实践,都非常花力气,在当代盛年书家之中,是一位既有历史情怀,又有当代意识的书法探索者。书法探究勤恳、专精,尤其在隶书艺术方面,呈现出他在把握规范尺度与表达艺术性情方面的控制能力,尽情地让书法观念、技巧、形式交织互动,借助简牍考古新发现,打开一片新的隶书景象。鲍贤伦这次展览是自己几十年书法梦想追求的一次公布,不仅对自己创作艺术作一次系统呈现,也趁机对自己的书法观念作一回梳理。

  关于艺术风格的培养与形成,鲍贤伦认为,风格确实是当代书法家追求的价值目标设定,甚至也是用来言说书法演进史的最重要的词汇。依他的体会,风格的形成既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这才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没有这个过程就会产出牛头马面的怪胎;同时也是主体意识不断选择、提炼、强化调整的结果。艺术风格是严格的审美立场范畴,是毫不含糊的审美价值判断。确立个人风格需要宽阔的眼界、严谨的思维、敏感的心灵、训练有素的肌肉神经以及果敢的勇气。其中有理性的因素也有感性的因素,最关键的是“史”的意识,“风格”需要在足够的纵深和足够的宽泛框架内才有可能言说。光写字是写不出风格来的。

  “我襟怀古”展览主题摄取晋人诗意,学界硕儒饶宗颐先生为题展标,鲍贤伦先生援以寄托自己的书学旨趣,用来昭示自己几十年来书法追求路上对于“入古”的穷原竟委,对于“风格”的矢志不渝。

  所谓入古,就是对古典书法资源的解读能力、把握能力、转化能力。入古不仅仅是手段和过程,也是目的和习常。入古程度决定出新能力,入古的过程即是出新的过程,它们是同体同步的。最风格是指当代书家主体意识和实践体验。风格不仅仅是形式倾向,更是一位当代书家应有的抱负和责任,也是生存于当下、耕耘于书法的价值体现。当代书法家既不能仅仅是一位没有深厚法度根基的率尔操觚者,也不能仅仅是一位传统书法技艺的抚弄者。历史上的代表性书家,无不具有各自的“当代性”。书法到了今天,应该具有时代特征的生命形态。当代书家理应充满历史情怀地在书法中灌注历史气象和生命气息,真正能担当书法的传承与进化,这应该成为书法风格创造的动力,也是把握书法当代性的依据。最风格除了艺术性之外,还包含了思想和情感。这次展览设置“志于道”“敬于事”“游于艺”三个板块来烘托“我襟怀古”主题,也试图运用书法储存具有个性特征的生活、生命信息。

  “我襟怀古”不单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在建立与古典的对话沟通中创造风格,把具有当代意义的书法主体性,灿然写在自己的襟裾之上。

  展览最大看点无疑是主题作品长35多米、高4米的巨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该巨幛将环绕陈列于中国美术馆中央大厅。鲍贤伦创作中深情表达了对陶渊明高志远识和中国士夫精神的仰慕,用作者最具感染力的隶书体势和金石气、书卷气兼具的笔调,艺术地解读古典,抒发胸臆,唱响“我襟怀古”展览主题曲。

  《我襟怀古》鲍贤伦书法作品集在展览期间同步发行。该作品集包涵展览全部作品,并补充大量文献资料,与展览互为表里,全景式反映作者更加丰富的书法信息。作品集由知名学者龚鹏程先生作序,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书法家简介

  鲍贤伦,1955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鄞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隶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文化厅巡视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曾任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浙江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自幼喜爱书法绘画,年轻时先后师从徐伯清、姜澄清、陈恒安诸先生,系统研习传统书法和书史书论,于战国汉魏之际简牍、碑铭隶书用功尤勤,逐步形成浑穆灵动的隶书风格。1981年曾在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比赛中获一等奖。2014年在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中获年度艺术家•书法类大奖。鲍贤伦是当今盛年书法家群体中最具现实影响、最有持续潜力的书家,是隶书创作探索领域成果卓著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