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风景”王海川 张武运双个展

  展览时间:2015-07-11 - 2015-08-15

  展览城市:上海 - 徐汇

  展览地点:元画廊 Meta Gallery

  参展人员:王海川、张武运

  开幕时间:2015年7月11日,15:00 - 18:30 晚宴时间:2015年7月11日,19:00 - 21:00

  展览介绍

  中间站里的中间风景

  记忆与现实之间存在着某种不确定性,或者社会现实之中又包含着其他不同的因素,艺术家怎样在现实生活与艺术创作之间搭建起一座可靠的桥梁,或者,怎样共建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果对社会的介入不仅仅在于批判,那么这些包含其中的观念又是怎样间接反映在绘画图像的“变异”上?

  看见张武运的画比遇到他要早得多:2014年初,在“约翰 •莫尔”奖项入围作品的展览现场,我看见那幅画:黑色的路面,雨后残留的水迹,光亮的水面倒映着周围的景物与天空……去年年底,在沈阳与武运第一次会面,再次看见它,恍然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年前的那一刻与此时此刻忽然重叠在了一起,它们就像是异度时空在虫洞里找到了重合点。这种充满偶然性的印象共振,似乎刚好可以用来印证武运一直以来故意抹掉时间与特定背景的创作方式,让记忆中的局部图景在新的语境下重新生成--最重要的,恰恰是隐含其中的那种微妙的双向选择性。武运的画面并不追求尖锐,但也毫不随意,他所构建的所有图像的元素与细节,都仿佛打捞自他内心的深海--它们是碎片的,它们来自那座城市,它们仿佛是不经意间窜入了他的视线里,而武运要做的则是赋予它们新的结构和秩序。通过画面,他所做的不是记录,而是记忆的生成,那只属于此时此刻的画面中的一切。

  而王海川在处理图景的方式上则更加平淡与疏离,景像与人物看上去都像是“来路不明”:你无法通过细节去推测它们的发生的地点与时间,但又在整体上营造了一种风景明信片式的场景与风格。在这种看似矛盾的组合方式上,海川其实是在故意埋下了“伏笔”:从被他刻意模糊了背景中,或是用极淡的手法勾勒出的聚焦点上,都依然能够找出某种残缺的痕迹。他通过对图像的再造,显像与隐像的交互结合,在他的画面中成立了一种“隐喻”:一种对人造景观的肆意模仿。之后也逐渐了解及证实了,海川画作中的图像大多来自于他对商品社会中大量仿造“高档产品”的快速消费品的戏睨与讽刺。就连真实存在风景、场景、甚至人物也逃不脱被商品消费的需求下被重新编排的“命运”,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好的“明信片”式的风光背后隐隐透露出他对“精神鸦片”无处不在的忧虑。

  图像的再造无非分为两个方面:把具体的图像用概念或意识进行抽象化的再造;或是,通过转换与思想观念把图像重新推回到具体环境中重组。图像的再造更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需求,一种观念上的表达,而观念又则来自于他们各自对现实的看法,更是来自于他们除了绘画创作之外的项目组织,以及对社会介入产生的反思。王海川的铜元局项目至今持续了6年,大量的影像、图片、文本铺开了一幅集体主义生活变迁的图景,他在邀请艺术家与拆迁居民群体的互动和活动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打造出”乌托邦“意味的狂欢现场。而武运在当地策划青年艺术家展览项目,更是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对当地艺术生态环境的补充与丰富。无论是作为组织策划者还是作为参与者,他们始终都保持着热情与想象力,激发着种种艺术与事件的交织与融合。他们都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置于个人空间与社会空间之间,也把自己置于记忆与消费时代之间。于是,在不同空间的角色转换中,在个人记忆与社会现实交融的过程中,他们绘画中的风景、人物不仅仅是偶遇的、碎片的,而更是他们内心在现实中的反照,是真实与虚构之间的“中间风景”。

  这次展览将同时展出张武运与王海川的绘画以及铜元局项目,至于在有限的场地怎样有效的同时展示多个项目也几乎接近一种艺术行动并且是刻不容缓的。所以,我把展览空间定义为“中间站”,不仅仅是因为在地理上,上海是重庆与沈阳之间的中间站,而真正的意味在于,如果能够在这样的空间里让大家了解到艺术家们之前所做的工作与他们各自的艺术追求,如果更能够折射出他们之后的轨迹与艺术创作上更大的可能性,那么,这个“中间站”也将真正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