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境”巴山渝水中国山水画群展

  展览时间:2015-08-15 - 2015-08-25

  展览城市:重庆 - 重庆

  展览地点:重庆市渝中区临江路1号国泰艺术中心(重庆美术馆)

  参展人员:王民国、冯国飞、孙强华、汤鹤、张涌、陈起、李勇、李志坚、罗小波等

  展览介绍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概念,在西方,大致等同于古典艺术中的风景画。但在以追求精准为刻度的西方文化系统中,写实一度是西方古典艺术的执着追求,这在本质上区别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形神论。东晋和尚宗炳曾在《画山水序》中所提及的“山水以形媚道”便指明了山水画的表现性,“圣人以神法道”,更加明确了山水既为“道”之表现,亦是“神”的表现,这也遵循了以顾恺之人物画为始的“以形写神”古典绘画精神。

  时下流行谈论传统,本来并无大碍。毕竟当代文化就是以兼容开放的态度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当代文化对文脉的探寻也有助于中国画回到本已陌生的古典绘画语境中进行自我梳理与价值判断。但是,当基础美术教育以素描、速写、色彩为标准筛选考生时,这就意味着中国画需要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完成自我界定——这并不是文化的对抗与冲突,而是在差异中完成中国传统艺术的自我认知。于是,传统便不能是那些江湖术士惶惶而论、追宗溯祖的一派胡言,而应该是回归到具体时空中共同情感与心理体验的呈现。之于山水画,亦是如此。当下很多艺术创作直接来自对图像的拼凑、再复制,艺术家偶尔外出写生,背包里满满摄影器材,全然像游客观景,沉浸其中,了无对时间与空间的深刻体验。乍看是在改良中国画的创作手段,其实是扭曲了绘画的根基(至于西方当代艺术的图像制作另当别论)。

  对重庆而言,巴山渝水,就是这块儿土地上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传统山水景象。近些年,巴渝的概念已被众多艺术机构、艺术家借用、泛化,甚至动辄便是巴渝叙事的高谈阔论。我向来不认为艺术也需要摇旗呐喊、鼓舞士气,高亢的氛围往往最后会致使艺术流于浮夸。艺术家真正要做的是将地域性的山水景象假以学术研究的态度进行学术性呈现,这不仅仅是笔墨的探索,还应当是以作品的真实性为生活在这边土地上的人们提供一种情感回响。

  此次“巴山渝水”课题研究展对于传统绘画而言是恰到好处的展览。展览主题虽是“巴山渝水”,却未有宏大叙事,展览作品是艺术家切身进入山水空间之后的写生创作,大部分艺术家都长时间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他们熟悉这里的水土特质,基于生活经验的艺术感受与创作,对于复兴传统而言,这是在伪传统大肆当道下的“明哲保身”。而“巴山渝水”以课题研究展冠名,其发起方式并非来源于某个艺术科研机构的组织,这种出于学术的自发性容易让人追忆中国传统画院的组织模式——赞助人、机构与职业艺术家松散的合作方式,往往给予艺术家更为广泛的创作自由与专业支持。民盟对艺术的保护是有传统的,在其成立之初就将艺术家作为其重要的成员予以接收,这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足以让人感动。如今,当传统艺术寻求庇护时,重庆民盟书画院恰时的组织此类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