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起动”第四届艺术系毕业生群展

  展览时间:2015-08-27 - 2015-09-09

  开幕时间:2015-08-26 18:30

  展览城市:香港 - 香港

  展览地点:10号赞善里画廊

  主办单位:10号赞善里画廊

  参展人员:陈百坚、戴乐文、方梓亮、梁敏婷、吴硕轩、谢斐、王曼馨

  展览介绍

  10号赞善里画廊很荣幸呈献第四届《香港起动》艺术系毕业生群展。为推动及支持香港当代艺术的发展,10号赞善里画廊於2012年首次举办《香港起动》系列展览,本年度我们将展出七位年轻本地艺术系毕业生的作品,他们分别来自香港艺术学院、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 院、中文大学艺术系及萨凡纳艺术设计(香港)大学。

  陈百坚 Brandon (1986年香港出生)

  陈百坚花了超过一年时间去创作砖墙装置作品「二十四小时」;陈氏每天把读过的报纸加上粘土去制成一块报纸砖头。透过这件作品,陈氏希望去解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并探索当今社会中容易腐坏的「价值」。

  艺术家作品自述:

  自二零一三年五月开始,我每天用一份已被阅读、被消化的报纸,重塑成为一块报纸砖头。若当天未能完成,就只能跳过。

  报纸既具体又片面地记载了一个城市的资讯,有效日期脆弱地就只有二十四小时。当发现它已经不在的一刻,就已 经是「已经」了。日复日的过程中,所有记忆、内容、价值、意义......就好像不曾存在却留着唏嘘印象。消解过什麽呢?又重建了什麽呢?肯定的,就只有 一个剩余下来的现实。

  戴乐文 Lok Man (1992年香港出生)

  对艺术家戴乐文而言,人生就如一条孤独艰难且必经的道路。他的装置作品以铅笔、纸和木作为媒介,表达一种身处陌生环境的痛苦,好比一个精神监狱。

  艺术家作品自述:

  「囚」是关於个人与外界的关系,尝试透过描绘海洋重复的波纹表达麻木并压抑的情感,并建构一个不被骚扰的心理空间,藉此寻求精神上的宁静和休息。

  方梓亮 Argus (1991年中国出生)

  艺术家方梓亮的绘画作品往往散发出一种强烈而奇妙的神秘感。方氏的创造灵感来自他对回忆和人性的理解,这次 展出的作品「夜谈」描绘了一群装修工人在临时搭建的床上休息的画面。方氏创造出层层的对比:木块为媒介并同时用作画中的背景,暗示香港永无休止的建设工 程;金属色彩及直线线条则对照着大自然的颜色及木头的质感。

  艺术家作品自述:

  每当独对虚空角落,面对自身的存在及困惑,赤条条的,竟是无处逃避。

  剥落的墙壁,粗糙的天花,一条小裂缝,都在眼前放大,扩张,这是一个真实而又陌生的世界。

  梁敏婷 Frankie Lemon (1985年中国出生)

  梁敏婷的混合媒体作品「谅解的延伸」灵感源自艺术家本身的教师身份,以及其多年来与青年相处的经验。安装在木制课室书桌上的三段录像描述了年轻人高低起伏的情绪,与他们在感情、生活和校内所面对的烦恼。

  艺术家作品自述:

  学校训育工作中,我经常接触到一些有行为问题的青年,他们受慾望支配,迷茫当下,更惧怕将来。透过与问题学生对调衣服及交换秘密,深入探讨青少年成长的脉 络;再以三张空置的学生枱椅连装置,塑造了三位长期缺课的问题学生,表达对教育制度的存疑,更投射了青少年成长所面对的家庭朋辈、社会气氛和虚拟世界的矛 盾和烦恼。作品以纪录影像,声音结合装置呈现,尝试带领观者从青年个体生命的踪迹,探究生活世界的整体。

  吴硕轩Jerry (1992年香港出生)

  受到社会上各种问题与不公义所启发,吴硕轩的创作以媒体装置为主。吴氏为其毕业作品「城下」亲身到九龙城区 去访问生活在该区的普通市民,并搜集不同的故事。穿过狮子山下的布幕,观众会看到访问进行时周遭的环境;朦胧的光暗变化配合着受访者的情绪起伏,观众彷佛 能以访问者/艺术家的角度去聆听故事。

  艺术家作品自述:

  面对我城不断向前走,旧人事都将要被遗忘了,我们应当怎麽安置我们的回忆?

  作品「城下」以社区艺术为出发点,我亲身访问了十多个九龙城区内不显眼角落的街坊,希望由他们身上的故事去启发我们不只对该区,甚至对香港「灿烂」背後是甚麽的一些思考。

  谢斐 Fei (1990年香港出生)

  沉迷於时间和其意义,谢斐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且不断重复的规律中找到其创作灵感。谢氏在大学里以不同的影印机创造出一系列油墨作品,名为「无一物」。作品探索生活中不断重复发生的事物,及其所引伸的身份问题。

  艺术家作品自述:

  不是山,不是水。

  是山水。

  我是谢斐。我曾是个老师;我曾是个保安;我曾是个设计师;我曾是个地盘工人;我曾是个建筑系学生。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我们知道我们是谁,但我们不知道我们可能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