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世江 个人官网

http://www.tongxiart.com/blog/161

个人信息

常世江
  • 作品:6
  • 资讯:4
  • 粉丝:0

性别:

出生年份:1967年

籍贯:山东省

擅长:油画

毕业院校:未知

任职机构:未知

学历:未知

艺术怎能“误读”?

时间:2015-01-05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常世江

  “纯正的吸收”比“误读”更重要。

  然而,有的批评家或学者认为艺术是允许“误读”的,更有甚者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被“误读”性。他们认为人的知识结构、经历的不同,所有接受到的信息会是千差万别的,最终都是个“误读”的结果。还有的学者认为,如果你是接受“中国式”教育,即使在国外留学若干年,最终的感悟结果还是“中国式误读”。他认为好多人的作品已呈现出来这个特征。

  但在我看来,这些看法很偏颇。即使呈现出来“中国式”作品,那不等于作者吸收的知识是“误读”的结果而不是“纯正的吸收”!这种结果,我倒认为是作者将自己吸收的纯正信息与东方美学审美趋向有意融合的结果。至于说欧洲有个别大师及中国当代很有成就的某个“大画家”有“误读”成功者,案例也确实存在一些。那些通过“误读”成功的人,只是个别时期的特例而已,但并不值得宣扬和学习。这是一个途径,但这是一个不宜多数人认为应该这样成功突围,得到艺术真谛的最佳途径!这会使太多搞艺术的人误入歧途!是会认为可能衍生出奇异的“奇葩”作品,但这会是正道吗?就如欧洲人要求社会上各行各业产品的“正品”不能伪造,这是对知识产权的合法性的重视,更是一种信念!而在中国各种品牌的伪造泛滥,在中国人眼里这很正常,也有的东西还不错,社会上也就习惯或默认了这些做法。然尔,这在欧洲人的眼中这是很愚昧,不能容忍的事情!这与“误读”看起来是两码事,其实有很多相通处。即默认荒唐的事情发生,倒希望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我国大部分对艺术的“误读”有几个方面的来源:

  首先是“伪知识”的传播。好多画家在其刚刚入门时所接受的知识的“纯正性”就很差,有些教师本身对“知识”的“精准性”非常不到位,一知半解,其本身就是“伪劣产品”,又去传授于人,到了大学还会有为数不少的“伪学者”,自欺欺人,误人子弟。导致很多学艺的人从始至终得到的都是些“误导”信息,而宣扬“误读”有益的多数都是这些所谓的“学者”、“先生”们!这其实是整个教育体系出现根本性普遍的大问题!

  其次是劣质的印刷品会导致非常多的人被“误读”。印刷质量和技术的不达标,会使原作极重要的信息丢失和变味,即使是欧洲特别精准的高科技的印刷,也会将原作的重要信息(如画作的纯正气息感、画作的现场感、肌理感、厚度的真实、画作的流通感、色彩的质感等)丢失或者变味,导致多数的人会“误读”,特别达标的印刷品会有备忘(指你看过原作)和提示(指你对部分信息重现)。

  还有就是惯性的思维模式,和不假思索的研究方法,导致的“误读”。这主要是指有过很长时间的学艺经历,自认为自己的修养和知识结构(包括研究方法)都很精准,由于之前学习知识的偏执使其有排外的“惯性”,所以始终是“自以为是”的真理,导致又一次的“误读”。

  交叉“误读”是指以上各种情况的综合症,这会导致大面积的人群蒙蔽了双眼和意识,会视而不见,麻木不化。形成一套“误读”的程式,导致不正统的见解与扭曲的作品大量产生。

  纯正的知识来源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获取:

  一、要尽量多去美术馆、博物馆,在经得起历史认证的大师作品前吸收最有价值、最直接的信息(比如手法、厚度、肌理效果、现场感),作品的灵魂所在,让你感动的因素是哪些?哪些是印刷品上根本无法感受到和呈现出来的?大师作品是无声的导师!在这过程中要消除自己的惯性思维模式,用“无验态”感知感悟大师作品的精华、真知所在。

  二、师承真正得道的“导师”。真正得道的“导师”的作品洋溢着纯正气息和信息,是被真正的学者与业内高度认可的;他的理论独成体系,是有非常强的学术突破与前瞻性,有国际视野,着眼与美术史的推进、空白与高度;他的自身发展脉络是清晰而科学的,未来有无限发展趋势的空间感。真知灼见的教导,使求知者能够用“纯正”的学识去思辨与探索艺术的真谛所在。

  三、自古就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大自然是博大无比的,大自然显象与隐象中有太多的美学奥妙需要我们主动去发现和挖掘。将自己的创作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以大自然为师,通过长期在大自然中求真务实的学习与历练,必然会得到最纯正最直接的启迪与感悟。在这个过程中要虔诚而深信真知的重要来源途径是大自然的启发与给予。

  四、尊重自己的敏感度与天性的本能,这会让我们最纯粹、最直接的接受真知;重视艺术本体的规律,这会让我们更精准的把握艺术之路;用哲学观与艺术观,人性的光辉去关照本我的内心世界,这会使我们艺术作品的品质更纯正。

  自古就有“偏”与“正”之说,“旁门左道”与“阳关大道”的起点“失之毫厘”结果却“差之千里”!真理往往先是被少数人感知的。人云亦云的事情不见得就是真理!

  纵观中外美术史,历代大师无不是遵循“实践出真知”;尊重对大师作品的潜心研究,吸取最纯正的营养;尊重本我;用更“纯正”的知识来培育更伟大的艺术作品。即使我们不具备更多获取真知的条件(这和我们的国情有关),但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的鉴别力,不能被所谓的“误读”误导你变味的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