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进 个人官网

http://www.tongxiart.com/blog/232

个人信息

常进
  • 作品:9
  • 资讯:1
  • 粉丝:0

性别:

出生年份:1951年

籍贯:江苏省

擅长:国画

毕业院校:江苏省国画院

任职机构:其他院校

学历:本科

对话常进:艺术家还是要纯粹一点

时间:2015-04-24 来源: 作者:

  常进说:我什么都不会,我只会画画,也只喜欢画画。如果两天不画画,我会焦虑,如果只是重复自己,我也会焦虑。唯有创作是愉快的事。我已经习惯了形象思维,20年前的人和事,我可能不记得了,但是,我小时候住过的地方,哪里有一块砖头,一棵树,我都清晰地记得。

  一、师承

  学画起步阶段,中西画同时学习,对我后来的绘画有很大影响。

  钱晓征:你出生在南京,小时候在无锡生活过吧?

  常 进:在无锡生活过两次,前后十多年。小学之前一次,我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一起搬过去。1965年再去无锡,在无锡读初中和插队。一直到1976年回到南京。

  钱晓征:你学画也是在无锡开始的么?

  常 进:是的,1975年开始学画。从农村回到无锡,当时身体不好,没有工作。因为从小喜欢画画,那时候没有事情做,就选择画画了。先是自己画,后来跟无锡师范的吴荣康老师学画。吴荣康老师早年画油画后来画国画,一开始,我跟吴老师学习的是素描,水彩,写生之类的。

  钱晓征:这么说,你一开始学画,并不是国画的学习模式。

  常 进:是的,先是学习西画的方法,之后,又师从另外一位尹光华先生,跟他学习山水画,中西画的学习几乎是同步,西画教育要早一点。我觉得学画起步阶段,中西画同时学习,对我后来的绘画有很大影响。

  钱晓征:你绘画中的西画因素,应该就是从学画的起步时期开始的。后来你又进入江苏省国画院培训班学习国画?

  常 进:对,1978年我进入江苏省国画院培训班,因为我父亲认识亚明老师,所以,进入国画院培训班之前已经跟亚明老师学习一段时间了。

  钱晓征:国画院培训班是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常 进:还是比较传统的,基本是中国画的教学方式,以临摹为主。自己画,隔一段时间老师会看看,针对性地指导一下,或者老师画画的时候,我们站在边上看。在国画院培训班,亚明老师继续给我们上课。

  钱晓征:那跟你在无锡跟两位老师学画的方式一样吗?

  常 进:跟教国画的尹光华老师是一样的。但吴荣康老师教的素描水彩那一部分,还是属于学院的教学方法,有课程安排的。吴荣康老师的那种方式是西画的体系。

  钱晓征:学国画跟学西画的体系,有什么不同?

  常 进:学习传统国画,过去一般是跟着一个老师,师从一个老师,有门户之见,老师不太允许你再跟别人去学。不过,到了我们那时候,眼界比过去开阔一些了。一方面随着西方各种学术潮流的引进,大家对一些新观念、新方法感到新奇,还是比较活跃的。另一方面,老师也多了,不再是只师从一个老师。

  钱晓征:从结果来看,你们那时候国画院培训班出来的一批学员,都比较优秀,有自己的绘画个性,是不是跟那种综合的教学方式有关?

  常 进:我觉得一方面跟教学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也跟这批学员的基本素质有关系。我们这批学员,在进培训班之前基本都是已经学过画画的,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就是说对国画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我们是第二届,50年代有过一届,卢星堂,秦剑铭,肖平,宋玉麟,好像都是那一届的。

  钱晓征:那时候的国画院培训班,差不多是未来画家的黄埔军校。当年的那些学员们,现在几乎都是江苏国画坛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说明这个教学模式还是很成功。好像只有两届吧?

  常 进:是的,现在回过头看,那时的培训班的确成就了一批画家。

  钱晓征:在你学画的过程中,对你影响最大的老师是哪一位?

  常 进:应该是尹光华老师。他对我学习传统山水画的启蒙很重要。启蒙学习了一些最基本的东西。

  钱晓征:你学画的初期,接触西画的途径多吗?

  常 进:能接触到,有这方面资料供翻阅的,潜移默化中受到许多影响。

  钱晓征:印象当中,哪些西方画家对你的画风产生过影响?

  常 进:很长一段时间,我比较喜欢西方后印象派的一批画家,就是塞尚那一批人。喜欢他们的一种创造精神,要表现自我的那种自觉意识,还有西方也有很深的传统,这个传统都对我的绘画产生过影响。

  钱晓征:从中国美术史一条线看,你的师承源头在哪里?

  常 进:应该是在宋代山水,或者叫宋代南派山水,我觉得我是从这里传承下来的。

  钱晓征:跟你的气质相近的,你的画风传承的,你觉得是哪些画家?

  常 进:应该是董源、米芾、黄公望、倪瓒、八大、渐江这些人。总之,我喜欢孤行独立、楚调自歌类型的画家。

  钱晓征:都是属于比较冷逸的,自我的。

  常 进:他们既能上接传统,又能表现自我,有比较独特的个人风格。

  二、画风

  艺术家应该要走在时代的前面,不能被潮流左右,不能去迁就潮流的审美观。理解或者不理解,看得懂或者看不懂,都应该交给后人去评说。

  钱晓征:文人一般都会喜欢你的画,什么原因?

  常 进:你是说文化人?呵,不敢当。一幅画让人看了应该有所感触,要有情感。我的画文学性不是太强,我也不太喜欢画里有故事,比如俄罗斯的油画,人物画,宗教题材的画,都比较注重故事性。我还是喜欢视觉性,有意境的,抽象性的。

  钱晓征:通过绘画,你想表达什么?

  常 进:还是想表达人与自然的精神。

  钱晓征:1984年你的作品《秋水无声》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 ,1994年作品《南方的花房》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作品集》,从《秋水无声》到《南方的花房》,都能看出,你的画,明显的受西画的影响,在今天,这幅画依旧有感人的气息,你自己怎么评价那时的作品?

  常 进:过奖了,好像是去年,又见到这幅画,觉得还可以。那个时候的作品表现了那个阶段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当时的心境,现在站在这个角度去看,觉得还是不错的。

  钱晓征:《秋水无声》的中国画味道不是很浓。

  常 进:是。写生的意味比较重。

  钱晓征:你觉得在当时,像这样一幅中国画味道不浓的作品能获奖,它的价值在哪儿?

  常 进:还是由于它面貌比较新颖,作品本身能打动人,有空间的感染力。王国维说: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那时就处在这个阶段。

  钱晓征:你为什么选这种题材和这样的画法?

  常 进:这是我很熟悉的野外风光,也结合了我当时的心境。至于画法的选择,可能觉得这样画,更能表达我心中的这个景象吧。

  钱晓征:即便在今天,还是有许多中国画,画山水,画的依旧是山林老道,这些画面所传达的审美趣味,似乎离我们今天的生活很远。而你,在二十五年前,就一下子把中国画那种程式化的东西给突破了。

  常 进:嗯,那叫无知者无畏。中国画的传统是很深的,令人敬畏。

  钱晓征:却也是奠定了你后来画风的基础。

  常 进:后来画风有改变,但是,这种感觉还在。

  钱晓征:从《秋水无声》到现在,变化还是挺大的。还有一种风格,我印象是《南方的花房》系列,挺好看的,特别有现代气息,这种风格后来有没有延续?

  常 进:有,这种风格,延续到现在,体现在国外写生系列、园林系列。大多数人更加熟悉和接受我的山水画,就是《李长吉诗意》系列、《太湖》等系列作品,其实,就我的创作而言,一直是两条路在同时走,而且两条路相互之间有交叉。

  钱晓征:《李长吉诗意》系列、《太湖》等系列作品,是你1985年之后创作的两大主要题材,这类风格被人们普遍接受,奠定了你在山水画领域的地位,概括地讲,这类风格的作品,画法上有什么特点?

  常 进:这些作品的画法,是将传统的笔墨元素与自已感受的空间结合起来。这样能不落巢臼。我觉得赵无极的空间非常好,初观莫测,久视弥珍。我是把它作为山水画来读的,觉得那汪洋浩瀚的境界,是这个时代反映中国人的宇宙观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太湖中有三山,从沅头渚望三山,近在咫尺,袁寒云游到这里时,写下这样的句子:几席三山,万顷波涛疑海上……到底是近还是远呢?龚自珍住西山,也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坠几席间。又是忽远忽近。这种空间感,也是我努力想营造的。

  钱晓征:传统中国山水画,历来注重这种空间感的塑造,所谓“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讲的就是中国画的空间内涵。

  常 进:是这样。借空间感受传达情绪、意境,不仅是西方绘画注重的,也一直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内涵,只不过,中西绘画在空间感的塑造方法上,有不同。我从《秋水无声》到《天梦》,一直在为营造新空间而努力。

  钱晓征:有人认为你的作品,中国画的味道不浓,原因是否在于注重制作?

  常 进:这个说法不准确,“制作”也是体现中国画味道的一种,中国传统绘画本来就有“制”这个说法,比如宋画的制作性都是很强的。西画没有“写”的概念,只有“绘”、“画”、“制”。中国画可以是“画”也可以是“制”。

  钱晓征:你自己觉得,你属于南方新山水画派,还是新文人画派?

  常 进:不好说是哪一派,我没有明确的自我归类。我以为,归到哪个画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好的画家应该要有自己的个性。地位啊,属于哪个画派啊,也不该由我说,应该由别人来评说。

  钱晓征:不过,有人说看不懂你的画,有人说也许要到五年十年以后才能读懂你的画。你以为呢?

  常 进:我觉得,画家要走在时代的前面,不能被潮流左右,不能去迁就潮流的审美观。

  三、 展览

  大型展览的好处,是能促进画家创作,画家需要把参展当做一次创作来做的。

  钱晓征:从1984年《秋水无声》获全国美展银奖,至今二十五年,这个期间总共有六届美展,你应该是参加了五届。连续5次入选全国美展,多次获奖,这样的纪录,至今,恐怕还在等待超越吧。

  常 进:连续参展的人应该不少,像周京新,朱道平,都有连续参展的情况。

  钱晓征:五次参加全国美展的作品,风格差别很大,跨度二十五年,这些作品放在一起看,能清晰地理出一条线来呢。

  常 进: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想,如果我把五次参加全国美展的作品做成一个画册,一定很有意思,这些画,放在一起看,能很明白地展示我这些年在绘画上的探索,创作的脉络就可以看得很清晰了。1984年参加第六届美展的作品是《秋水无声》、参加七届美展的作品是《山水》、八届美展的作品是《南方的花房》、九届美展的作品是《长江上的船》,十届美展没有入选,十一届美展的作品是《京沪高铁》。《京沪高铁》,你们可能都还没见过,是一个建设题材,费了很大劲。从1984年《秋水无声》的自然风光到2009年《京沪高铁》的现代结构感,是一个漫长变化的过程。

  钱晓征:你这么把作品的名称列举出来,就能感觉到其间的联系与不同了。

  常 进:《秋水无声》,表现的是自然风光,是南京东郊的风景,被我改变过了,画面画的是树和小溪,是南京东郊给我的感受。

  钱晓征:这幅画,去年我在展览上看到原作了,风景画的味道很浓,特别清新,有宁静的旷野的气息。

  常 进:这种旷野的气息,我特别喜欢,秋天的傍晚,这种景色,是秋水无声的这种境界。你讲的这个清新,就是人和自然的接近,那时年纪轻,在自然中的时间,要比现在多得多,特别喜欢一个人到旷野里去。第二张《山水》,就是转型以后的风格,是后来被大家广为接受的山水画风格。

  钱晓征:这张《山水》跟《秋水无声》的画法完全不同了。

  常 进:是的,完全不同的画法。把《秋水无声》之前的传统画法,对传统画法的理解都用进来了。

  钱晓征:《山水》跟《秋水无声》的画法最大区别在什么地方?

  常 进:《秋水无声》画的是眼睛里看得见的风景。

  钱晓征:比较写实。

  常 进:《山水》,画面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式的山水,借空间感受传达情绪、意境。中国的山水画,就是要把你自己的感受,你自己看见的风景,和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笔墨,融合起来。《南方的花房》,是属于《秋水无声》一路的,画的是我小时候的记忆,这类作品,受西画的影响比较重,比较注重形式感,注重光影变幻。

  钱晓征:笔法上也很不同。

  常 进:是的。《秋水无声》的笔法,是注重造型和塑造空间感。《山水》则是运用中国画传统的构图和笔墨。

  钱晓征:《秋水无声》的画面有远近和光影。

  常 进:《南方的花房》,是属于《秋水无声》一路的。画的是我小时候的记忆,小时候,我住在靠近机关的大院子,我们经常在院子里玩,院子里有很多树,树丛里有一个白色的花房,非常寂静,没有人,树很大,小时候经常在里头玩,多年以后,印象还是很深。后来搬到无锡去,在无锡,我住的地方,隔壁有一个园林似的大院子,里边也有一个花房,白色的木制花房,根据这些印象,创作了《南方的花房》。

  钱晓征:《南方的花房》,一个南方特有的景致,冬天,花木在一个可以透进来阳光的房子里生长,花房是玻璃的,或是木制的,但是一定是可以透进阳光的。

  常 进:南京过去的东郊,到处都可以见到这样的花房。

  钱晓征:这些花房吸引你的,可能是它的形式感,你觉得视觉上很好看。

  常 进:是的,非常好看,不管是木制的还是玻璃的,都很有形式感。

  钱晓征:也有气质上的吸引,很寂静,还具有地域特点。

  常 进:当年,这些花房给我的印象很深,那些寂静的氛围,极具形式感的造型,一直留在我的脑子里。不是说吗,艺术总是与作者的童年、故乡有隐秘的关联。

  钱晓征:我记得画面里,主体是一个花房,有一些花盆,画的很印象,很虚,不写实。那种氛围,让人印象深刻。

  常 进:对,不是那么写实。

  钱晓征:当年这幅画出来的时候,人们怎么反应,那时候,应该没有人这么画,会觉得新鲜吧?

  常 进:嗯,还是比较有新鲜感的。首先,画面的气息和氛围都比较宁静,其次,形式感上,画面的主体花房,是一个三角形状的,很抢眼。

  钱晓征:第四张,叫《长江上的船》。

  常 进:嗯,画的内容就是长江里的船,是去长江写生的,在长江上收集的资料,素材。用的是山水的画法,线条造型,都是山水画的画法。风格是属于有写生感的。

  钱晓征:写生这条线,在你这里一直是有的。

  常 进:是的,只是具体到不同的对象了,技法会有所变化,但是这条思路,还是有延续性的。最近参加十一届全国美展的是一张大画,更加现代一些,花的功夫最大,风格接近我这几年的国外写生。技法上与我现在的视觉感受一致。

  钱晓征:二十五年,五次参展,你的面貌完全不同,却又有内在的联系。

  常 进:这是大型展览的好处,能促进画家创作,画家需要把参展当做一次创作的来做。

  钱晓征:展览对画家还是很重要的。画家必须创新,不能总拿一样东西参展。

  常 进:展览确实很重要,画始终是通过展览被观众知道的,展览是对画家的一种鞭策,可以让画家的创作有了计划性,对画家的创作会有推动。但是,现在有一些展览,已经成为负担。现在全国艺术展览的特点都差不多:第一天开幕,热闹一下,宣传炒作一下,展览中,仔细看画的人不多,做的都是画外的事情。古代没有展览的做法,古人就是到家里看画,我觉得观画最好的形式还是应该在小范围,即使是画展也应该是小型画展,才有可能免除那些风光热闹的事情,去认真看画。现在让别人去了解一个画家的方式,除了画展、画册,还有网络等,方式还是很多的。但是这个社会整体是快节奏的,浮躁成了这个社会的特点。看画的方式途径多,不代表一定能静心在画上了。

  钱晓征:你参加全国美展的五张作品,现在都在哪里?

  常 进:《秋水无声》在中国美术馆,其它的画都自己留着。

  四、市场

  我选择画画,是真正喜欢绘画本身,而不是喜欢它带来的名利。

  画画本身还是最重要的,要把画画好还是要纯粹一点。

  名利的追求没有止尽,会影响画画的心境。

  钱晓征:你觉得画家以及作品的宣传推广必要么?

  常 进:我根本不知道宣传推广是怎么回事,很多人跟我讲过这个道理:画得好固然重要,宣传推广更重要。这个道理我懂,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做,那是画画以外的事,所有画画之外的事情,我不太肯花力气,我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画画上了,其他的事情都不太关注。

  钱晓征:现在艺术界尤其是艺术市场,有这样一个观点:画的怎么样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知名度。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常 进:我觉得知名度和画本身的价值,要对等。否则,就会失衡。我自己更关注绘画本身。我年轻的时候,从与画家的交流中就惊奇地发现一个问题,一些画家对作品本身不关注,而只关心知名度,关注别人的评价。当时年轻很不理解,没有好画怎么会有好的评价呢?怎么会有知名度呢?现在看来我当时还是比较缺根筋的,也好,这也成全了我,我就只在意画画,这么多年,我就是这么做的。

  钱晓征:现在整个艺术市场风气很浮躁,炒作之风盛行,对你有影响吗?

  常 进:没有太大影响。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太大改变,这是个性的原因,也是因为,我觉得我有一个固定目标,我只管画画。

  钱晓征:你对绘画这个目标的坚守,是基于你自信自己能成为一个好画家?

  常 进:可以这么说,我有信心自己一定能做一个好画家。这个自信的基础是我对画画的理想和信念,年轻时确立了画画的理想,就再没有放弃过。我觉得一个人,如果一生努力去做一件事,而这件事又是合适他做的,就一定能做好。这些年,外界的评价、看法,对我影响都不大,我只专心把自己的事做好。用志不纷,才能做好。

  钱晓征:现在回头总结这几十年,你的做法和经验是什么?

  常 进:我觉得一个人一生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是莫大的幸福。我选择画画,是真正喜欢绘画本身,而不是喜欢它带来的名利。画画本身还是最重要的,要把画画好还是要纯粹一点。名利的追求没有止尽,会影响画画的心境。古人说:摒除丝竹入中年。

  钱晓征:如果让你去市场看看,看你自己作品的销售情况,会影响你的创作么?

  常 进:会影响,我肯定做不到同时去兼顾市场,还要考虑人家的看法,这样只会两头都做不好,心境改变画也会改变的。

  钱晓征:你认为市场对创作的影响,都是负面的么?

  常 进:当然这个影响有好处有坏处。好处是,会促进你把一个创作风格强化,因为人家要买啊,这会把一种创作时间延长,一类作品的创作数量增加,也会提高,影响也会大。但是,如果时间太长了,就容易僵化。所以,市场太好了,就可能是坏事了,一个画家总是画一个样子的东西,不断重复自己,虽然你可以卖钱,但是,对绘画本身是有坏处的,不思进取了,就僵化了。

  钱晓征:市场推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前一阵子,报纸介绍,有人用假出版物来骗喻继高作品的事,这个现象你们画家怎么看?

  常 进:很无奈啊,我们做画家的怎么去分辨?各种各样的人手法多变。一些杂志,拿来给我看,是很像样的,但是有的有可能就是没有刊号的非法出版物,一般只是印几十本,糊弄一下画家而已。还有台历啊,挂历啊,太多的名目。其实,不是我们不想推广自己,而是,不应该由画家自己来做。我遇到这样的事,就干脆一律拒绝,免得费神。

  钱晓征:你的作品,国内国外藏家都有,你的藏家一般都是什么类型的?

  常 进:不是太清楚,我跟藏家打交道的比较少,我不擅长跟人打交道,多半还是通过画廊或中间人。国外的画廊跟国内有一点不同,国外的藏家去画廊买画,可能大部分是对某幅作品本身有兴趣。国内的藏家,更多关注的可能是画家的名头,市场价位,总之,很多情况下是跟经济和市场挂钩,都是作品之外的事情。

  钱晓征:从你的角度,你觉得比较理性的藏家是怎样的?

  常 进:我是希望藏家选适合自己的作品,即便是一个你喜欢的画家,也不是这个画家的每幅作品都适合你,藏家应该选择画家,也选择作品。但是现在,实际上很多人来买画,不是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而是来选择作品的尺寸和价格。最初看到这种状况的时候很失望,现在也习惯了。

  五、创作

  在我这里,从来没有觉得画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我的灵感很多。我最怕也最不希望听到的评价,就是保守。

  钱晓征:你画画的时候,有觉得难么?

  常 进:不难,我很愉快,问题就在这里,说明我适合干这个事情。这一辈子过来,其他事情对我都难得要死,见个人啊,讲话呀,参加什么活动啊,不管干什么事,我都会有畏难情绪,能拖则拖,能躲则躲,只有这一件事情,是从心里喜欢。每天起床,吃过早饭就到画室画画,很愉快。在我这里,从来没有觉得画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钱晓征:一直就是这个状态么?

  常 进:最初学画画,学习素描的时候,觉得不会画,有点难。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画画再也不觉得难了,一直都觉得是很轻松很愉快的事情。尤其是这几年,每张画都是在创作,更是觉得愉悦。前几年,画那种大家都熟悉的山水画,因为市场好,大家都认那一种,老是画那一种,倒是觉得有点厌倦,虽然能卖钱,但是会觉得疲惫。

  钱晓征:创作构成的诱惑,会让人专注。

  常 进:对,专注,是那种专注的愉快,不觉得吃力。最近几年,基本上每张都在创作,创作让我轻松,愉快,而且很神奇的是,连身体都感觉好多了。我曾经看到一本书上说:创造性的劳动,令人长寿。

  钱晓征:那是因为专注。

  常 进:对,可以这么说,如果两天不画画,我会焦虑,如果只是重复自己,我也会焦虑。唯有创作是愉快的事,也是极为容易的事。

  钱晓征:这些年,你不断有新的作品出来,可见,你的创作感觉很丰沛,创新能力很强。

  常 进:不知道别的画家是什么感觉,反正在我这里,画画是我唯一的觉得快乐的事情,从来没觉得有厌倦的感觉。

  钱晓征:这些年,除了参加必要的活动,如果在正常的状态下,你最多有几天不画画?

  常 进:不会超过三天,不能想象我可以做到连续三天不画画,如果那样我会无所适从的。这些年从来没有出现过连续几天不画画的情况,我甚至想象不出几天不画画是什么样的感觉。偶尔的有几天不画画,那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不画画,我能干什么呢?

  钱晓征:现在很多人,两天不上网就不知道干什么了,你是两三天不画画就觉得焦灼,画画已经成为让你觉得自在和愉悦的生活方式了。

  常 进:是的。我只会画画,别的我一无所长,如果不画画,我的自信心一下子就没了。能干什么呢?交际?讲话?写东西?还是力气?一个人总得擅长一项吧?我发现我都不行,就只会画画,只有在画画这件事上,我有自信。

  钱晓征:你的思维方式好像跟一般人不一样?

  常 进:我已经习惯了形象思维的方式,20年前的人和事,我可能不记得了,但是,我小时候住过的院子,每个细节都在我脑子里,哪里有一块砖头,一棵树,一间小屋,我都清晰的记得。是一个整体的图像,印在我的脑子里。所以说,这些年,我习惯了形象思维。

  钱晓征:你在绘画方面的创造能力,跟你其它方面能力相比,似乎更突出?

  常 进:可能是这样。我一直觉得脑子里有很多的意象,灵感对我一点也不困难,我觉得这是我的长处,其实,在技术上,我不见得太强,但是,我有创作的能力。胡应麟论唐人绝句有云:盛唐绝句,兴象玲珑,中唐遽减风神,晚唐大露筋骨。说的是不能因为技巧而损害内涵,值得玩味。

  钱晓征:说明你的艺术生命力很旺盛,所以,你没有必要去重复自己。

  常 进:不需要重复自己,我有很多东西来不及画,我的草稿本上还有很多素材呢。有人喜欢过去那种风格的作品,我还是会画的,感觉也不错。但是,如果我要完全回到过去那个创作的路子,我一定是加入了新的感觉,不可能完全重复过去。就算全力以赴画画,我还是觉得精力有限,我对自己的脑子里的东西还是要有选择,我觉得画不完。我现在完成出来的想法,只是想法的很小一部分,还有很多事没有时间去完成。

  钱晓征:很奢侈,脑子里有画不完的意象,这种创造力,是一个画家的最大财富。

  常 进:我最怕也最不希望听到的评价,就是保守。

  六、写生

  中国画写生,不同于西画的写生,西画写生,重在对象,

  国画的写生,更注重把自己的认识理解情感,

  加入到对象中去,实际上,已经变成一种创作了。

  常 进:最近我又画了十几张国外写生,都是创作,而且尺幅较大,不久会有一个展览。

  钱晓征:你最近几年好像主要在做写生山水?

  常 进:画了一批国外写生。

  钱晓征:现在好像有了一股子写生的风气,范扬老师最近还出了写生山水的画册。你怎么看待山水写生?

  常 进:这还是我比较赞成的线路。传统固然重要,但是还是要表现时代,表现自己的感受。传统的营养吸收了很多,总归要有自己的表现。写生还是让我受益匪浅。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古今中西融汇起来。比如,我画的写生,都是对现实风景的改编,并不是实地写生。西画所谓写生的概念就是收集素材,中国画写生,更多的是画自己对风景的感受,是感受到意境给以画家的启发。

  钱晓征:说是写生,其实是画家感觉中的风景,古人也这么做。

  常 进:绝大部分都是自己的创造。以前也这么做。古人行万里路,不写生也没有照相机,就记在脑子里,或者只是稍微勾勒一些草图,回家之后还是需要自己整理创作。

  钱晓征:所以,看你的写生作品,虽然跟原来你的画风有很大区别,但还是能看到你的个人气质。

  常 进:实际上作品是有感而发,都是有对象的,观察、理解对象,不是自己臆想出来的。中国画写生,不同于西画的写生,西画写生,重在对象,国画的写生,更注重把自己的认识理解情感,加入到对象中去,实际上,已经变成一种创作了。所谓“篇终人混茫”,与天地浑然一体。

  钱晓征:现在你们会明确的叫写生是不是大量运用了西画的做法?比如你这批写生虽然是毛笔画的但给人的印象就是素描的感觉。我感觉这类作品,很难再用中国画的一套理论去解读。

  常 进:我在写生时,觉得与以往创作的不同,可能有些地方运用了西画的观察方法,其实,选择用什么技法,取决于画面的需要。比如画建筑,单勾的方法太轻,没有表现力,我就用一组线复勾组成。这时候就不能太拘泥于哪一种方法,要根据画面的要求,这样会比较自由一点,如果仅仅套陈法很难把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

  钱晓征:这样的写生,不是还原,而是创作。

  七、生活

  我希望后人来研究我的时候,应该是去研究我留下的作品,

  而不是我个人的生活。

  钱晓征:在南京生活四十多年了吧,怎么评价这座城市?

  常 进:就是习惯了吧,这么多年,太熟悉反倒很难评价了,也因为我没有要求,所以,也没有评价。如果一定要说,就是觉得南京的艺术氛围不太浓,所以,现在有些画家就去北京了,过去全世界的画家都往巴黎去,现在全国的画家都去北京,一样的道理,北京艺术氛围好,平台好,机会多,比较容易成功。

  钱晓征:你觉得南京这个城市,能够给予艺术家一些平台吗?

  常 进:不太多。这个事情似乎也要顺其自然,不能强求。我希望自己能安心画画,推广的事由专门的机构来做,在这个时代,必要的适当的市场和学术推广还是很需要的。比如我现在,让我画画没问题,可是整理东西,打理一些事务,比如展览啊,拍卖啊,邮寄资料啊,作品拍片子啊,等等,很麻烦很费时间,有时就感觉自己很需要一个助手。

  钱晓征:除了画画,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东西,曾在某一段时间吸引过你?

  常 进:当然有。生活总是会有些美好的东西,但是作为事业追求,就只有画画了。一些爱好也就是消遣和休息而已。

  钱晓征:你刚才讲了,习惯用视觉来思考问题,你更关注视觉,那么一些小说类的书籍、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一类的文章书籍会去看吗?

  常 进:看的少了,有时看些回忆录和专业书籍。只是取一些跟自己气质相投的东西。有些书还是要看的,只是要用自己的方式来看。比如读唐诗,我是在唐诗中读到一种空间感受,人的情感和人与人的关系。现在早就过了广泛涉猎的年龄了,只能边读边思考,很慢。

  钱晓征:你觉得成就一个画家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常 进:创造能力强,作品内容丰富,面貌丰富,数量也要足够的多。后人可以看到更多的作品,通过作品,来研究一个画家的创作生命。

  钱晓征:此外,还要活得够长吧。

  常 进:活得长有很多好处啊。对画家而言,寿命长,还要创造力不枯。

  钱晓征:范扬老师说过,如果我能活到八十岁,我一定能成为齐白石。

  常 进:他说的可能的,范扬综合能力太强了,是解衣磅礴类型的,他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画家。

  钱晓征:你自己留有多少作品?

  常 进:有,我是有意识留一些,我知道这是自己的创作,不能都让画散出去,要留给后人一个完整的东西。

  钱晓征:你对自己这些作品的未来,有什么规划?

  常 进:我希望是有个人风格特征的成系列的出版物,而不是,一会这里出一本,一会那里出一本,五花八门的。还有,就是展示。最好的方式是私人美术馆,但是,必须要有长期的维护和传承的能力,另外一个方式就是捐赠给大的艺术机构。我希望后人,能够看到我的作品,只通过研究作品,来定位我的价值。

  钱晓征:你觉得你的绘画今后会往哪个方向发展?

  常 进:我这两年也画了些半抽象的画,但这条路线不想走太远。还是控制在似和不似之间吧。尝试有没有可能将传统和现代感结合起来。

  钱晓征:作为一个画家,你的理想是什么?

  常 进:我的理想是在画史上增添一点新东西,但不是另起。中国山水画是有渊源的艺术,是用老卤烧的菜,有深一层的回味。如果仅仅是个性化的东西,虽然新鲜,却难免单薄。不进入中国画特殊的品评标准(虽然这个标准是随时代变化的),作品就没有什么价值。

  钱晓征:你觉得你的画风变化的动因来自什么?

  常 进:来自自己的认识、见解、追求的变化,还在于,我的内心的创作冲动,愉快的感觉,只要我的内心一直有这个感觉在,我相信我的画就会有生命力。到目前为止,我自己觉得,我的画还是能跟的上这个时代的。

  钱晓征:你的生活方式很简单,甚至算得上是保守吧,你不愿意跟着潮流跑,而是以一种恒定的方式应对外面世界的变化。

  常 进:是的,我的生活很简单。我希望后人来研究我的时候,应该是我留下的作品,而不是我个人的生活。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