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洲 个人官网

http://www.tongxiart.com/blog/256

个人信息

王西洲
  • 作品:6
  • 资讯:4
  • 粉丝:0

性别:

出生年份:1950年

籍贯:陕西省

擅长:国画

毕业院校:未知

任职机构:其他院校

学历:未知

笔墨中的文化体验——王西洲水墨人物画探析

时间:2015-06-17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西沐

  从当下中国画坛发展的基本态势来看,水墨人物画的探索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基本的取向:一是传统的水墨人物写意绘画,讲究用笔、用墨的传统意蕴与造型的写意神韵,是中国人物画的一种重要的传承形式;二是笔墨与造型关系的探索,即探索在不舍弃笔墨传统的同时,能更为精准地表达造型准确的要求,或者是说,在保证造型要求的同时,又不去牺牲笔墨的质量;三是学院探索,他们更多地是在造型观念中去寻找水墨表现的种种可能,水墨的文化内涵及其相应的表现能力成为其造型及表现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四是新水墨,它是近几年在学院探索及实验水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在强调水墨的重要性的同时,不完全认同传统水墨的相应观念,而是去创造形成相应的表现规范,或者说是在表现的过程中追寻认识或技术上的规律。在这种认知基础上,完成水墨与造型能力的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水墨表现规范。通过这种梳理,我们似乎可以看清王西洲艺术探索的基本轨迹:在对文化精神的体验中,用水墨所独有的表现力去拓展水墨写意人物画的内在张力。面对传承与出新的双向拓展,王西洲并未急于求成,而是用一种沉积式的“煨养”的过程,—步步地接近自己艺术探索的目标。

  当然,每个人的艺术探索之路都会深深地烙上个性与时代的印记。生于陕西并长于陕西的王西洲深受三秦文化的影响,并在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理念的哺育下,凭着自己的感悟能力,一步步地形成了自己的言说风格与艺术面貌,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总的来讲,王西洲的艺术探索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深化对用笔质量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笔墨的认识,深化对传统的理解

  笔墨是中国画的根本属性,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要素。中国画与笔墨之间唇齿相依,若无笔墨即失却了民族色彩和个性,也完全丧失了中国画之本质特征。王西洲在对中国画笔墨的探索及运用过程中,既把笔墨作为形而下的材料工具与具体技法的表现痕迹,更把笔墨提升到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内容来认知。对于笔墨,就传统而言,既是“技”,又是“道”;既是中国画的语言形式,又是艺术造型的手段。只有掌握了笔墨的表现规律,才能找到吸收并融合其他、发展创新的契合点。而且中国画创作中的精神境界、传神写意、自然之美和艺术表现中的笔外笔、墨外墨、意外意、“入乎于内”、“出乎其外”及格调优劣高低皆关乎此。中国画笔墨的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历来都是十分肯定的,可以说笔墨及其结构乃是中国画的灵魂。作为中国画灵魂的笔墨语言形式,笔墨的含量、笔墨结构的表现力、文化精神内涵是无限的。

  在分析王西洲的绘画创作中,我们一再强调文化传统。其实,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趋向与惯性,而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每一个时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这是王西洲绘画探索的一个大的背景,也是其艺术的生命力之所在。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地域现象,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征,而且相互交融和渗透。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相比,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保持着持续发展未遭中断的文化,中华民族又具有多源一体的发展格局,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顽强的再生力;第二,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多元性;第三,长于积淀,注重交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开放性。长安画派就是在这一地域文化及自然环境下生发、壮大并衍生发展的并在当代画坛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一种文化艺术现象,王西洲的艺术探索深深地受其养育与影响。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性的文化,长期以来,形成厂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是王四洲艺术创作的源泉与源远流长的不竭动力,也是其艺术作品充满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在其作品中,无论是对弈的乡野农夫,还是游历的名人隐士,抑或是仙人鬼魅,都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情调,散发出民族传统文化所独有的气息。

  二,在生活的磨砺中感悟生活,在生活的历练中体味文化,体验文化精神

  王西洲20世纪50年代出生于汉唐古都长安。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食不果腹的苦难岁月,少年时又恰逢“文革”十年内乱,高中毕业后,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到广大的农村天地里锻炼成长,和当地的农民一起下地务农。农村的生活虽然使王西洲青春的理想遭受挫折,本应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机会荒废,但也磨练丁他的意志,强壮了其体魄。在后来的返城运动中,回到故都西安的王西洲被分配至工厂做工。这些坎坷的生活经历不仅没有压垮王西洲,没有磨灭他心中的理想与信念,反而赋予了他无尽的创作源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天地间有碎灵之气焉,万类皆得之,而人居多。”王西洲亦得益于此。

  人生的体味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丰富的生活阅历能使人对人生、文化、艺术有一种通透的体悟,这种体悟使人能够自觉地走到知行统一的道路上来。王西洲早年时务农、做下的经历,使他在转向绘画创作以后,在用笔、用墨上,能由笔墨构成转向对人生的理解、对文化含量的阐述上来,使读者在面对他的创作时,能透过笔墨及作品本身看到传统、看到人生。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通俗地说,文化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王西洲经过长期复杂多变的生活的历练以后,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从更深的层次上体味着文化,并把这种理解与体味融入他对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中,使创作出的人物蕴含着文化意味与化精神。

  文化的精神力量是文化的价值所在。文化的精神力量体现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积累、文化潜力、文化活动和文化发展水平,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精神鼓舞和智力支持。王西洲创作的人物画,通过他对人物的理解与对中国文化的领悟,将文化的精神力量通过人物的一系列活动及面容、姿态表现出来,给文化赋予现实的生活意义,帮助观者实现文化的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

  三、在游学中开放怀抱,开阔眼界,提升认识,并删建立在认识之上的思考力去整合绘画要素,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王西洲对自己倾心打造的心性空间,对其解读是沿着笔墨认识的路径来进行的,既不是依靠在自然生活的写生怀抱中去写真,也不躺在古人的画卷中摹古,而是强化对笔墨认识的基础,用一种经过锤炼而稳定的语言去直抒心性,用情感激活画面,感动别人。王西洲在不断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用思考在写生、造型与笔墨的结合中寻找新的价值支撑点。这时,写生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不同形象的形神研究、描绘与把握,提高造型能力和修炼笔墨技艺,改变既有的程式化用笔方式,用笔墨表现新形象的创造力,以能传达出神态情韵和主观情感为要旨,避免笔墨、写生与造型仅仅进行表面的照搬描摹与转换是解决三者之间的矛盾、融合三者各自优势的最好办法。王西洲于2004年成为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研究生班的学员,后来又进一步攻读成为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精英班画家,在这几年不断游学的过程中,王西洲的人物画创作日臻成熟,风格卓现。正如其导师刘大为所说:“来我工作室学习之前,王西洲就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中青年人物画家了,任西安中国画院艺术室的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专职画家。在当地、甚或是全国,王西洲都有较好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在工作室的系统学习,王西洲无论是从观念、理论还是艺术创作实践能力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一方面得益于其勤思善悟,另一方面也得益干其踏实专注的为艺做人的态度。我想,这是王西洲不断沿着自己的既定目标,走向艺术高峰的一个重要的前提与基础。”

  四,在直面生活中感悟人性,感受生命的光辉,并住创作中以把握人物的内在特性为突破口,使创作主题得到提炼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在当下中国画的创作中,非常投入地感悟自然与体验文化都需要一定的定力与精神的坚守,都市化的时尚与现实物质化的追求,使人在浮躁中难以专注,难以闪现精神的高度与力量。王西洲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汉唐古都长安在培育了他秦人秦性的同时,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他。只有深入生活之中,才能够看到生活的本质现象,才能发现掩盖在生活现象之下的某些真理,从而才能培养出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洞察力,生发万千,最后创作出艺术珍品。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王西洲走遍了祖国西部和南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特别是对具有民族特色的人物形象、服饰、环境和生活习俗作了详细的考察,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因为他深深懂得:人物画家所表现的主体是人物,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是人物画家进行创作的基础和前提,所以首先应该研究人以及人与自然生活的关系,观察和体验人在自然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依偎,风土人情、民族差异。亲身的感受与直接的接触和观察,同现实生活中的世界,现实生活中的人发生广泛的联系与接触,注重对人生、对自然的体验和观察,使王西洲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情感和差异,了解和把握各种人物的不同经历、情绪与心态,获取人物画创作的重要素材。通过考察与走访,王西洲创作出一大批有着鲜明个性、有着生活基础的作品。这些作品构图独特新颖,笔墨中透出一种人文情怀,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有强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感受。由于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也极易引起观者的共鸣。

  王西洲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他所倾心关注的人与物进行审视、体察和深入理解,发现艺术的真、善、美,逐步进入“物对通神”、“天人合一”的境界。

  五,在艺术探索上谨慎思索,在艺术实践上人胆落墨,在处理好笔与墨,笔墨与造型,主题与精神的基础上,强化墨在画面中的表现力

  笔墨与造型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水墨人物画解决的最重要的课题,所有有关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论争,几乎都是围绕着水墨人物画笔墨的处理与造型的关系而展开的。王西洲在用笔、用墨上直接受到徐悲鸿、蒋兆和、石鲁、黄胄、方增先,周思聪、刘文西、王西京等艺术家的影响,笔墨沉厚凝练,造型准确而深刻,注重人物造型的体积感,采用素描使之于色彩渲染和谐,在注重轮廓线“用笔”的基础上,不忌复笔,大胆落墨,以“皴擦”或“积墨”来处理体面的转折关系,形成他豪迈、奔放的笔墨语言。王西洲笔墨的造型,是一种意象的造型。通过对物象的接触,通过内在的深刻体会而上升为一种情感抒发,再用大写意泼墨的挥洒,极为生动地捕捉和传达了人物丰厚而坚实的造型体量以及这种体量充满的内在活力、动势和节奏。

  对于王西洲的笔墨与造型能力,其导师刘大为有曰:“王西洲写意人物画关注的是笔墨与造型的关系,他追求的是一种意象化的造型,即经过对生活物象的接触后,通过内心的感受与深刻的体验,从而将这种感悟上升到一种人文的感怀与情感的抒发,再用大写意泼墨的挥洒,去传达一种体现着文化内涵的意象造型,表现一种精神指向。”

  王西洲凭着陕西人性情中所特有的一种朴厚与专注、坚强的韧劲,不断地展现出其内心的清穆与深沉,在酣畅与节奏的变化中书写着思考与思辨的轨迹,自然而又直接,看不到做作,更没有一些“小聪明”和“小动作”,这些构成了其作品所体现出的直接与接近心灵的述说风格。可能在别人看来这并不是什么高深与过人之处,但有时艺术的高巅之处正是这样,简单而又直接,太多的“小动作”可能会降低艺术所本应追求的正大之像。有位哲人曾讲过:大师是直接的。我想,王西洲正走在艺术探索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