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8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 雅昌发布
以山水作为世界观
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承办的“山水行动:新媒体影像装置艺术展”在美术馆一、二层展出。展览呈现以山水影像为主的综合艺术创作,由艺术家高世强带领的山水影像创作集体共同创作,他们自2016年启动“山水行动”计划,并持续至今。
本次展览以“山水宣言”作为序章,分为“诗性共通的语料”“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以有情观无情”三个篇章。《山水宣言》为第一次影像行动所创作,团队行走拍摄跨三省四山:河南云台山、安徽黄山和齐云山、浙江雁荡山,作品应和“天地洪荒”“山河岁月”的愿景,激发山水经验中的形而上玄思和纪念碑性,并重新恢复那种宏阔时空中吞吐大荒、顶天立地的人学。
2017年,由中国美术学院策划的“未来媒体/艺术宣言”展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一百年前的1924年5月21日,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展览“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是由林风眠先生为代表的留法青年学生们一起创办的。这个展览促成了中国美术学院的诞生,“未来媒体/艺术宣言”展正是对这场百年前展览的致敬,《山水宣言》于此次展览首发。
《山水宣言》,高世强&山水影像创作集体
《山水:富春江作为方法》以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切入,在富春江两岸采取点式深入的方式细致地行走与拍摄。在这与文本山水、图像山水与现实山水相遭遇的时刻,在学习、体验与创作合一的过程中,山水影像创作集体想要寻找超越人类纪的视角,寻找人在世界中的位置;重新开启世界想象,重新构造人的世界感觉,探问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同性之达成。
《山水:富春江作为方法》,高世强&山水影像创作集体
《山水:如何度过夜晚》以唐诗中的边塞诗作为立意切入点,在自甘肃敦煌至宁夏中卫一线,进行横贯千里的实地考察与拍摄。创作团队揣摩一个唐代文人戍守边疆的平淡日常,想象他如何熬过漫长的白日,又如何面对夜晚和明月。纵使身处边关,他的精神生活指向的舞台却永远是长安。该作品以影像的诗意致敬边塞诗意,用超越时间的古今边疆之视像,拓展边塞诗人的意象与诗情。
《山水:如何度过夜晚》,高世强&山水影像创作集体
《山水:海山·南国》旨在通过“托物兴辞”,将中国人特有的山水文化与心性智慧融入区域感知与当代表达;以新的影像表达方式诠释东方山水的诗性美学与南国情韵。作品希望借由影像的诗性写作与数字技术手段,从观念与跨媒介层面溯源岭南及珠江流域,深耕粤港澳山水人文景观。展示现场通过沉浸式观影体验,将观者带入超现实的山水情境,以彰显具有当代意义的山海诗性与南国韵致。
《山水:海山·南国》,高世强&山水影像创作集体
《山水:太行》是一组大型空间影像装置,旨在激活宋代中国画中蕴蓄的山水精神,生发当代意义的山水诗性。巍巍八百里太行,不仅有沟通晋冀豫、串联众多文物古迹的太行八陉,也有曾经浴血抗战、振奋华夏气节的太行山民。而今,风力电机已遍布山岗,成了一种“入画”的和谐景象。《山水:太行》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方法,试图从太行雄浑险峻的峰墙立壁、幽溪深峡中体察其间草木滋华、风云变态,歌颂太行之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山水:太行》,高世强&山水影像创作集体
据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介绍:“‘山水行动’是中国美术学院发起的一个长期创作、研究的影像计划,其目的是将中国人的山水经验及其背后的世界观,活化在当代,传递给世界。山水影像创作集体将山水作为一门世界观的艺术,在遍及中国各地的山水之间进行了持续数年的影像实践,以多种数字影像技术作为主要媒体,进行当代的山水艺术创作,试图累积山水经验,激活山水精神。”
从“山水行动”走向“美丽中国”
当数字影像仍在心中回荡,我们已从“山水行动”走向“人间实践”——这正是美丽中国研究院成立的初心。2021年,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美丽中国研究院”,将山水精神转化为建设动能,为美丽中国建设奉献艺术的能量。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承办的“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展览在负一楼展出。
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以“中国美术助力美丽中国”为宗旨,构建“调研-分析-教育-实践-协作”五位一体工作体系,推动艺术实践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研究院通过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田野调查,建立国内首个“美丽中国艺术实践案例文献库”,以艺术性、社会性、创新性、示范性与可持续性五大标作为筛选标准,累计了千余个案例入库。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构建出“生态、经济、文化、组织”四个维度协调发展的“四象限分析模型”,并进一步提出24个关键词作为具体的评估与操作工具。这一分析工具为各类主体更精准地理解、评估与优化艺术实践提供一个可验证、可操作、可转化的知识结构。
美丽中国研究院通过实体文献库、“大地之歌”年度系列展览及学术论坛实现知识外化,联合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开发覆盖六大主题的课程系统,形成跨界干部培训机制。实践落地中,构建“研究院-地方政府-实践团队”三级协作网络,在嘉兴秀洲、江西景德镇、西藏拉萨设立地方协作中心,通过“城乡问答”“未来提案”机制挖掘真实命题,并创新推出“美丽中国感知地图”数字平台,链接地方需求与社会实践力量。
“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展览,以矩阵式呈现2025年的百余个“美丽中国艺术实践案例”,从生态建设、自然守护、乡土共筑、在地发声、文旅融合、文化激活、文艺扎根、城市进化、民生普惠、育见未来的多元视角,将每个实践案例置于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讲故事,以图片、文字、视频、实物展品相结合的丰富形式增强感染力,生动体现美丽中国建设的多样性和创造性。研究院将持续探索艺术在生态文明、城乡发展中的系统性价值,致力于构建连接田野与政策、在地实践与全球议题的行动网络。
千年回响 以艺传薪
从当代实践图景回望历史文化长河,生态美学基因早已深植文明根系——正如敦煌壁画中飞天的祥云、经变画的山水,都在传颂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千年回响。
同时在美术馆三楼还开幕了文旅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提名项目“壁路薪传:中国美术学院敦煌艺术藏品及文献研究展 ”,该展览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
展览根据时间脉络,分为 “砥砺行”“薪火传”“满庭芳”三个部分,以多年来学校师生校友与敦煌艺术的传承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学校藏品及文献积累传统的优势,利用留校作品、档案文件、教学笔记等资源,共展出作品103件,文献90余件,凸显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代表的现当代高等美术教育机构对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和传承故实,阐释现代美术教育中中国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多样路径,彰显文化自信。
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