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带你看展览 | 走进丰子恺的“无限清凉”世界:从诗意到护生,从童真到闲逸

时间:2025-09-16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 雅昌发布

摘要:“他不是传统的文人画家,也不是西式的漫画家。 他是丰子恺——中国现代漫画的开创者,中国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杰出代表,上海中国画院实至名归的首任院长。同时,他也是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装帧设计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d27e5778b18e5a1010e4415a9703be5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ed26a3b56542e0afb0662f46521d67e7.jpg

丰子恺

2025年,适逢丰子恺先生逝世五十周年。9月5日至10月12日,由北京画院、丰子恺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无限清凉——丰子恺艺术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展览以“无限清凉”为题,分为“诗意之情”“护生之心”“童真之趣”“闲逸之韵”四大板块,并辅以书信、手稿、文献展品以及多种互动体验,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展览空间,将丰子恺温润通透的艺术世界娓娓道来。这不仅是一场纪念,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引领观众走入他那既入世又出尘的精神家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14f60c47276669abc8518eec9867e49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348b6200e1875a9d968b3629d948aeb8.jpg

展览现场

“无限清凉”这一主题,源于丰子恺与马一浮的禅意对话。当年丰子恺有意创作《无常画集》,马一浮曾点拨丰子恺:“无常就是常。无常容易画,常不容易画。”使丰子恺领悟到以平常心观照世间,在瞬息万变中捕捉永恒。他将无常化为可感的日常,定格生命本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0dfd1a4979af9e7e55ad24eb7e4caef5.jpg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本次展览策展人裔萼指出:“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人物。”她强调,丰子恺的漫画本质上是简笔水墨画,属于中国画范畴。然而,他的中国画家身份往往被其漫画家的名声所掩盖。因此,本次展览并未以“漫画展”命名,而是定为“艺术展”,旨在凸显其中国画家的身份。通过丰富的展品,观众可以全面领略丰子恺作为一位“全面艺术家”的独特魅力。

“诗,既是丰子恺的创作素材,也是他的艺术本色。”

丰子恺喜欢古典诗词,尤其是其中的名句,更是烂熟于心。他将诗词翻译成画,把诗意变成了画意。他曾说:“漫画好比文学中的绝句,字数少而精,含义深而长。”这种“以诗入画”的艺术理念,贯穿了他的创作生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5f1d3580872329e7c6eba3dcba2daea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22465a2626046259b364b302904492c8.jpg

展览现场

1942年出版的漫画集《古诗新画》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在谈及创作古诗新画的感想时,丰子恺曾说:“在读古诗词时眼前会出现一个幻象来,若隐若现,如有如无。立刻提起笔来写,只写得一个概略,那幻象已经消失。我看看纸上,只有寥寥数笔轮廓眉目都不全,但是颇能代表那个幻象,不要求加详了。”

叶圣陶曾评价:“以前读这首诗这阅词的时候,心中也曾泛起过一个朦胧的意境,正是子恺的画笔所抓住的。而在他,不是什么朦胧的了,他已经用极其简练的墨,把那个意境表现在他的画幅上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b7488791d80a2f2010cdca4476a25c45.jpg

人散后 一钩新月天如水 30.2cm×23.5cm 纸本设色 丰子恺家族藏

他第一幅公开作品《人散后,一勾新月天如水》,灵感来自北宋词人谢逸的《千秋岁·夏景》。原句略带幽怨,但丰子恺却将其转化为友人聚散后的温情。朱自清非常欣赏这幅作品,将其刊登在《我们的七月》中。这幅作品也引起了郑振铎的注意,他评价道:“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画着一道卷上的芦帘,一个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天上是一钩新月,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了一个诗的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郑振铎邀请丰子恺为《文学周报》创作“子恺漫画”专栏。从1925年开始,“漫画”这个词就在中国流行开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3ce808777385aef09521b74305b527b3.jpg

独立苍茫自咏诗 70cm×32cm纸本设色 1945年 北京画院藏

丰子恺的画作看似描绘的是日常琐事、身边小事,却充满了诗意。他尤其钟爱画杨柳,并赋予其独特解读:“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这种对杨柳树的浪漫想象,寄寓着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切感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d18694b1a8d29ba4a50c5ce521a3244d.jpg

展览现场

尤为难得的是,即便在抗战逃难的艰难岁月中,他的作品依旧传递着对人间美好的坚守。亲情、友情、爱情在他的画作中得到诗意的升华。正如此次展览策展人裔萼所言,艺术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安顿心灵,为我们创造精神家园。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这种能够抚慰心灵的艺术显得尤为珍贵。

“爱,既是丰子恺先生生命的底色,也是他艺术的基调。”

《护生画集》是丰子恺最重要的一部漫画巨作,其创作缘起于一段感人至深的师徒情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51d16e27febcbfe67a764136f66c7b6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2dec5bd55062a765bd6d9d335ddd805c.jpg

展览现场

1927年,已出家的弘一法师(李叔同)赴上海丰子恺家中,提议他以绘画形式劝世人“长养慈悲心,去除残忍心”。1929年,第一集《护生画集》正式出版,共50幅作品,每幅皆由弘一法师配诗题字,作为丰子恺献给恩师五十寿辰的贺礼。弘一法师提出:画集应是 通俗的艺术品,应以优美柔和的笔调引发观者悲悯之心。

弘一法师曾致信丰子恺,嘱托其在自己六十至百岁之际,分别绘制六十至百幅续作,以使《护生画集》功德圆满。丰子恺郑重回信承诺:“世寿所许,定当遵嘱。”这一诺,他用了整整四十六年来践行,即便在弘一法师圆寂后,他仍独自坚守约定,以十年为一期持续创作,直至1973年提前完成第六集。两年后,丰子恺与世长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88e816066560ebcdb762966991481954.jpg

展览现场

《护生画集》全书六集共450幅,图文并茂,规模宏大。在创作第五集《护生画集》期间,丰子恺曾多次梦见千百禽兽前来致谢。1965年他在致广洽法师的信中写道:“所述梦境,实非偶然,精诚感动万方故也。弟昔年作护生画时,亦常梦见千禽百兽欢喜鼓舞,有时梦中景象助威画幅……”这不仅是一部艺术巨作,更是跨越近半个世纪的郑重承诺,传递着人间万物共生共爱的深切理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84d4e244014a005f6b457c094ad190a2.jpg

展览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集《护生画集》题字由北京画院首任院长叶恭绰完成。1949年,丰子恺在厦门绘成该集后,专程赴香港请叶恭绰题写诗文,再出版。

巴金评价丰子恺“一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有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丰子恺自已则说:“我敬仰我的老师弘一大师,是因为他是一个像人的人。”“做一个像人的人”,便是丰子恺一生的追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7b77d1de5d30140ab32f920855c2b34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764481b118f8bc933b838fdbe0545a69.jpg

展览现场

展览中两件关于抗战题材作品《原作安琪儿,空中收炸弹》,他想象自己化身为天使,徒手拦截空中的炸弹;另一幅《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灵感来源于友人桌上用作花瓶的废弃弹壳。他以悲悯之心凝视战争残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c9efb75439e1fcd189dc05a50bc7a879.jpg

好鸟枝头亦朋友 29.8×23.5cm 纸本设色 丰子恺家族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c8c625acb0e3f914eb708204c149c146.jpg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30×23cm 纸本设色 丰子恺家族藏

他许多作品尺幅不大,便于携带。在颠沛流离的年代,丰子恺曾将一批画作妥善收于一只皮箱中,随身辗转。历经风雨留下水渍,成为历史的印记。丰子恺之孙丰羽讲述,七十年代这些作品传给了父亲,在唐山地震中更被放在最显眼的地方,以便随时拎箱先跑。这些细节,令人真切感受到艺术在动荡年代中的脆弱与坚韧。

“真,既是丰子恺先生为人之道,也是他的为艺之则。”

丰子恺称自己是儿童的崇拜者。“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作为七个孩子的父亲,他深情地称他们为“小燕子”,是他在世间“姻缘最深的儿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36d24a8451756cf3fec67bef033ce5ec.jpg

展览现场

他尤其珍视孩子们的“黄金时代”,在《送阿宝出黄金时代》,字里行间尽是一位父亲对孩子童真逝去的不舍。此次展览也特别遴选了一批充满童趣的作品,多数原型正是他的子女,每幅画背后都藏着一个家的故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e0f620b750903477bac0791044a731f1.jpg

爸爸回来了 30.1×22.7cm 纸本设色 丰子恺家族藏

《爸爸回来了》《妹妹新娘子 弟弟新官人 姐姐做媒人(过家家)》《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折得荷花浑忘却了,空将荷叶盖头归》《办公室》等,都记录了日常生活的点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9ffd30cbcce1d2fcf9a64d9e95b22537.jpg

吻  30×22.8cm 纸本设色 丰子恺家族藏

展墙上还展示了丰子恺关于子女的文字,例如《华瞻的日记》中写道:“隔壁二十三号里的郑德菱,这人真好!今天妈妈抱我到门口,我看见她在水门汀上骑竹马。她对我一笑。我分明看出这一笑是叫我去同骑竹马的意思。我立刻还她一笑,表示我极愿意,就从母亲怀里走下来,同她一同骑竹马了。两人同骑一枝竹马。我想转弯了,她也同意;我想走远一点,她也欢喜;她说让马儿吃点草,我也高兴;她说把马儿系在冬青上,我也觉得有理。我们真是同志的朋友!”丰子恺以儿童口吻写成的文字,稚气真挚、妙趣横生,既透出孩子对成人世界的不解,也反照出丰子恺那颗从未远离童年的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38510ba002be2d6ec8016054a320b8a8.jpg

展览现场

此外,丰子恺在音乐、文学、翻译、教育等领域同样卓有成就。展览中陈列的书信手稿,既有他与友人的诗词唱和,也有如《The Last Rose of Summer》他亲自译配的音乐作品。他早年编写音乐教材、引介西方交响乐与音乐家,为复旦大学等多所院校谱曲校歌,显示了他在推动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上的贡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18b2dfc70100e3504278591e520fca44.jpg

子恺书信 1970年10月9日   右23×29cm 左23×19.5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23c1df841c0a259a586865495238603b.jpg

《The Last Rose of Summer》曲谱 27×19cm

“逸,既是丰子恺先生的生命状态,也是他艺术的高蹈品格。”

丰子恺是位高产的艺术家,他说自己的画“只是像记账般地用写字的笔来记录平日的感兴而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80524d85c1fe43924f32680fa29bec1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1d524c9329fc575642af34ce15dc2029.jpg

展览现场

《主人醉倒不相劝,客反持杯劝主人》,再现了他与友人之间真挚而洒脱的交往情景。暖炉温酒,酒助谈兴,言随酒深。《看花携酒去,酒醉插花归》则画出战乱中仍怀抱美好生活的心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0efb24a587576663a698c5e1239600bc.jpg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30×22.8cm 纸本设色 丰子恺家族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0efb24a587576663a698c5e1239600bc.jpg

看花携酒去 酒醉插花归 30.1×23.5cm 纸本设色 丰子恺家族藏

他曾经写道:“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个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国家、民族的事也如此。”他既是谦谦君子,亦是热血战士——不仅创作了大量抗战题材作品,也始终以艺术安顿人心,传递民族终将胜利的乐观精神,以“五寸不烂之笔”抗日。

展览还通过影像讲述丰子恺与“缘缘堂”的往事。缘缘堂由弘一法师取名,后毁于战火,令丰子恺痛心疾首。1946年他辗转返回故乡,只见断壁残垣,万卷藏书与师友墨宝皆已湮灭。这段经历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流离史,更折射出一代人的抗战岁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ccca215a95617b30872ef29c00492dfd.jpg

展览现场

展览以《豁然开朗》收尾,寓意历经苦难后迎来光明。丰子恺借此寄托战后对和平生活的憧憬。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a2011fb7b27b29e31aef661819d8a70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56ef24ad686befd9f70e773e1a042406.jpg

展览现场

结语:

丰子恺曾说:“我要走在‘人’行道上,我要学习‘人生’,近于‘人情’的绘画。”他的作品既充满了人间情味和烟火气,又保持着极高的艺术格调。

这些作品尺幅虽小,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正是因为其背后深厚的精神内涵与人生境界。策展人裔萼指出,艺术家的成就取决于两大资源:视觉资源与精神资源。丰子恺不仅从传统书画中汲取营养,更从李叔同、马一浮等大家那里获得深厚的人文滋养。正是这种双重修养,使他的作品在简练的形式中蕴含着无限诗意,在烟火人间中见证着永恒之美。“无限清凉”,不仅是展览的主题,更是丰子恺艺术世界的精神注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9/fd5dd10239bd8b02ef06e61a4210037e.jpg

展览名称:无限清凉——丰子恺艺术展

主办单位:北京画院、丰子恺研究会

承办单位:北京画院美术馆

支持单位:首都图书馆

展览时间:2025年9月5日至10月12日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一、二层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