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副馆长张养玉因病去世 享年52岁

时间:2015-06-12    来源: 凤凰艺术    作者: 凤凰艺术

摘要:2015年6月11日凌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副馆长、水墨画家张养玉因病在家中去世,享年52岁。张养玉,现任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陕西国画院特聘画家,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网首届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陕西省职工美协副主席,西安中国画院画家,陕西省收藏协会会员,《美术博物馆》学术期刊编委。


  2015年6月11日凌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副馆长、水墨画家张养玉因病在家中去世,享年52岁。

  张养玉,现任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陕西国画院特聘画家,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网首届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陕西省职工美协副主席,西安中国画院画家,陕西省收藏协会会员,《美术博物馆》学术期刊编委。

  在陕西画坛,若论才情和思想,张养玉确实倒时常能带给我惊喜。

  一方古砚,数枝画笔,写写画画,涂抹点染,这便是张养玉的多彩人生,他用那种大写意的笔触,勾勒着三秦大地的旧貌新容,借以宣泄内心对故乡的深情,你看,在他所有的画中,乡村的影子无处不在,然后借助色彩或景物,绿色家园简直呼之欲出。随意检读张养玉的国画,一幅幅山水在眼前变换,秦岭山脉逶迤雄奇,黄土高原厚重朴实,笔墨老辣纯熟,图画立意大气,让您隐约感到有股气势贯注其中,只要你静心体察,那些错落有致的线条,浓淡相宜的构图,都市乡村间距离纤尘毕现,使人不由浸润于图画宁静幽深的境界里。

  张养玉是地道的秦人,加之久居北方,所以他的画风大气雄浑,酣畅淋漓,处处充满北方山川风貌的特质,也深深隐藏着一个秦人包容天地的豪迈胸怀。也许在他看来,大地处处都孕育着美的胚胎,然后在阳光,雨水,树木,村庄的呵护下,组成保护真善美的屏障。当然,这种大美既显形又隐藏行迹,它总是对那些有心人非常眷顾,不断激励艺术家决然放弃自己对生活居高临下的俯视,开始小心翼翼地用线条丈量着乡村和城市的距离,以此保持自己在生存行走过程中的某种微妙平衡。基于此种理念,张养玉先生不仅常常独自出外写生,草木秋毫,尽收眼底,处处都留下这个“好摄之徒”的云水足迹。平时若有闲暇,他不是行走在古城长安的某个角落,审慎或吸收十三朝古都深厚的文化积淀,就是徜徉踌躇在家乡翠绿的山野,借以搜寻家乡温暖的琐碎,继而用画笔将这些真实生活艺术的再现。

  为了便于在生活中进行提炼、加工、熔铸这些艺术瑰宝,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念,张养玉先生经常深入野外踏青写生.不管是高山送目,抑或草原踏青,他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着大自然丰富的营养,然后变成自家人生的馈赠.于是,在大漠深处,他常常为胡杨树的坚强动容;在贫瘠山野,他浓墨重彩地勾勒着民族的精魂.于是,山川大地在他的眼中愈发生动活泼,静止物象也具有了鲜活生命,以至于最后,黄土高原夜夜入梦,山岭,窑洞,羊倌,庄稼,或者是嘶鸣的家畜,无一不鲜活灵动.而这些简单物象,经过张养玉的提炼与加工,却在图画中表现出一种固有的优美与庄严.似乎只要他提起画笔,那些他双足踩踏过的土地;双手抚摩过的雕刻,活泼茂盛的庄稼,一直排列有序的等待他灵魂的召唤.于是在他的画中,龟裂的黄土,偏僻的乡野,质朴的农人,几种黄土文化元素随机组合,间接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与辉煌.这种乡村缝隙的永恒意象,恰如赤脚指缝中所沁出的泥迹,不仅反复宣示出乡村中一种永恒,还使张养玉的作品打下了庄严的民族烙印.故而在其笔下,黄天厚土,高远厚重,枯树野松,沉雄郁勃,表达上不仅没有苍硬顽涩之感,反倒处处开始洋溢着一种沁人心脾的温暖。

  除了写生时的好动,张养玉还是个尚静的人,他和所有艺术家一样,虽然常年行走在繁华的都市,但内心却依然虔诚地皈依在乡村的家园。在自家营造那个精神蜗居,张养玉不是书海漫步,就是史林搜奇,广泛摄取中华文明丰厚的滋养,借以丰富或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就是伏案挥毫,壁上自观,认真体察写生的所见,继而融入自家心得,逐渐摸索自家的绘画面目。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关怀下,在陕西美术馆党组周密的策划下,张养玉先后组织、策划《阅尽人间春色钱松画展》、《国际和平美术展》、《世界女性画展》、《俄罗斯绘画艺术300年》、《奥地利新抽象画展》、《萨尔瓦多-达利费利克斯鲁林雕塑展》、《对话兵马俑——欧盟与中国雕塑家作品提名展》等展览50余次。他组织策划的《高原-高原——中国西部美术展中国画年度展》被观众评为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建馆10年来规模最大、内容最精彩的一次美术作品展”。通过此次展览,他不仅使观众重温了前辈大师的扛鼎力作,使浓郁的西部风情得以时空再现,又聚集和观赏到当今美术新人的创作动向.为了搞好展览,张养玉每次都是在这种海量信息的不断筛选与甄定,继而根据大众审美意向,审慎确立展览方向。而每次完美的展览工作,不仅向大众传递出传统艺术的温暖与感动,更昭示出一个时代特有的精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