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会创新的美术教育”高等艺术院校国际校长论坛纪要

时间:2015-06-15    来源: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    作者: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

摘要:2015年6月12日-13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为社会创新的美术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成功举行,作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艺术院校国际校长论坛”邀请国内外重要艺术院校校长就创新的美术教育这一话题展开对话与交流,分享彼此的宝贵经验。


  2015年6月12日-13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为社会创新的美术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成功举行,作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艺术院校国际校长论坛”邀请国内外重要艺术院校校长就创新的美术教育这一话题展开对话与交流,分享彼此的宝贵经验。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担任此次论坛主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致欢迎辞,并详细介绍了此次论坛的各所艺术院校。

  尼古拉斯•伯瑞奥德(巴黎高等美术学院):艺术学院不应灌输教学,而应是能激发思维的教学综合体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院长尼古拉斯•伯瑞奥德结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抛出两个问题:学院艺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艺术教育到底是服务于什么目的?艺术市场并非无限发展,也并不是每一个艺术学院的学生都能成为国际型艺术家,大约只有5%—10%的学生会成为艺术家。作为教育者,应该牢记这一比例,在教学中思考如何培养艺术家以外的其他人。艺术类的学生是可以进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角落,应该培养具有艺术思维能力的公民,这才是艺术学院的重要目标。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是一所独立的、专业的、自主的公立学校,它的教学体系是呈三角形的,每个学生都在这三角形内发展并找到自己独特的空间。一角是哲学、历史、文化等理论性的教育,一角是图画、电脑、设计等技能性教育,最后在工作室进行知识的转移整合。尼古拉斯从学院藏品、艺术中心、实验性的博士项目、奖学金、驻校项目、作品展示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巴黎高等艺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尼古拉斯最后总结艺术院校不只是灌输教学的地方,而应该是一个教学综合体,是能激发思维的场所。

  韦尔申(鲁迅美术学院):中国创新美术教育的现实与建议

  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韦尔申教授从对创新型美术学院的理解、当下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和近年来鲁迅美术学院做出的改革三个方面进行了发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力所在,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灵魂,创新是要在前人基础上有所突破,能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而我们往往对已认知的事物过于依赖,研究古法有余,而探索新知不足。落实到大学教育的精神指向应该是“学术民主、专家治校、独立思考和社会良知”,而针对美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四个条件:扎实的基础;较高的人文素质;突出的创造能力;良好的道德情操。

  至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韦尔申也提出几点建议:建立公正科学的考试制度,打破目前对于绘画技能的过度强调;启发、引导学生的创造思维,鼓励有益的的实验探索;教学上由灌输向导引转变,教、学一体,激发积极性;创作中鼓励张扬个性、标新立异,去标准化,鼓励多元发展;在师资上加快教师知识的更新步伐,以保证在高水准的学术前沿。

  宫田亮平(东京艺术大学):东京艺术大学的挑战

  东京艺术大学由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和影像艺术学院组成,有近130年的历史。宫田亮平校长主要从地区贡献、支援受灾地复兴、全球展开、改革与创新四个方面介绍了东京艺术大学的发展及战略任务。东京艺术大学不仅是教育,更是一个提供艺术活动的场所,也致力将所在地上野打造成“世界性的文化中心地”。日本是个多灾多难的地区,东京艺术大学也积极致力灾区的设施、文化复兴,比如发起建立福岛县立双叶未来高中,并在开学典礼上依照中国殷商青铜器金文书写一个“翔”字。东京艺术大学积极面向世界,面向国际化,积极活跃在国际舞台,比如与伦敦艺术大学、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芝加哥美术馆附属美术大学构筑“全球艺术国际共同教育课程联合协定”。同时,学校还积极探索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比如使用3D技术进行洞窟壁画的修复。

  郭线庐(西安美术学院):立足传统,把握时代脉搏,打造自身特色的美术教育平台

  郭线庐主要从西安美术学院的不足的优势两方面分析了学院教学发展的特色。西安是古都,但也是过去的辉煌,西安美院搭建发展平台有这先天的地域不足,因此亟需努力建设具有自身特点的美术教育平台。西安美院是一所年轻的美术学院,近年来积极搭建基础平台,如建设高水准的美术博物馆,以此发挥传统文化优势。在坚守传统发面,西安美院将中国雕塑和书法设为必修课,以研修中国文化。此外也紧紧抓住时代脉搏,比如积极开办实验艺术等学科建设,也积极应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带来的发展机遇。郭线庐还详细介绍了西安美术学院在特色学科、特色课程、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的探索。

  贝恩德•柯睿格(德国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大学):新技术时代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思考与整合

  贝恩德•柯睿格介绍到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大学是一所完整继承了包豪斯教学系统的艺术大学,目前也只有650名学生,是一所老师与学生能密切交流的学院。贝恩德•柯睿格主要谈到艺术教育如何应对新的社会变革,工业革命推动了包豪斯,而目前面对的则是数字革命,学生也已经适应新技术和数码时代,学院应该在这种大背景下思考教学革新。贝恩德•柯睿格从非线性战略、对艺术、设计和科学技术的整合、学位系统、课程、国际交流等方面介绍了德国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大学面对新时期进行的变革和调整。他指出在二十一世纪的环境当中,在包豪斯学派的背景下,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大学要面临的是二十一世纪的挑战,要把所有的资源整合到一起,把有意思的人结合到一起,共同的迎接未来的挑战,面向未来的社会和未来的主题,坚持不懈的努力,培养出非常有意思的,有着非常优秀人格的人才来走向未来。

  乔尔•鲍曼(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互联网环境下观看与艺术创作

  乔尔•鲍曼在演讲一开始就引用了卡塞尔美术学院一位教授的话“我们教会学生的第一件事情是学会看”,因此就要识别学生在看什么,怎么看,现在互联网无疑是最重要的看世界方式。他从Google地图的标注出发介绍了卡塞尔美术学院的历史、建筑,并发散到相关的艺术项目,并阐释了学院教师与学生参与卡塞尔文献展的互动。

  范迪安:再定位—迎向社会创新

  范迪安在发言中讲到今天的美术学院与社会之间已经没有了围墙,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全球文化的相互激荡与碰撞使高等艺术教育进入了新的语境。经济的转型和创新的浪潮就像一个巨大的引擎,加上网络时代带来的全球信息交汇,使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艺术教育的方向。范迪安介绍中央美院在近一百年的办学历史中,一直有着两个特色鲜明的学术传统,吸收外来教育经验的同时,努力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融合;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始终与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密切相关,这也使得艺术教育家与艺术家身份有着重叠。

  在中国大学综合改革的浪潮中,美术学院需要重新“再定位”,并积极面向社会创新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中央美术学院集中讨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如何在教与学之间建立一种“互为主体的”新关系;探索课程与课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尽可能将课程课题化;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职责是要体现自己的文化责任。他提倡教授们要立足于中国改革时代的社会现实,从极为丰富的本土社会生活中寻找艺术表达的主题,尤其要注重以“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支持当代艺术创作,并且引导学生,找到艺术表达的“中国方式”。他还特别提倡教师和学生应更多地关注变革中的社会,关切人的当代存在和他们的时代精神面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