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数字化的紧迫性

时间:2015-08-03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中国文化报

摘要:毋庸置疑,中国将迎来一场移动信息化革命,不管接受与否,这场革命都必将强势地冲击行业的传统模式,同时在本质上改变人类原有的思维习惯。随着经济发展,文化市场必然走上专业化、智能化的道路,而美术馆(博物馆)数字化的改革研究,对于从业者来说已然十分紧迫。美术馆数字化的社会功能与必要性分析,不是做不做的问题,是怎么做的问题。

  毋庸置疑,中国将迎来一场移动信息化革命,不管接受与否,这场革命都必将强势地冲击行业的传统模式,同时在本质上改变人类原有的思维习惯。随着经济发展,文化市场必然走上专业化、智能化的道路,而美术馆(博物馆)数字化的改革研究,对于从业者来说已然十分紧迫。美术馆数字化的社会功能与必要性分析,不是做不做的问题,是怎么做的问题。

  数字美术馆(博物馆)的工作原理是将艺术品进行数字图像化、3D化,并在三维虚拟美术馆中展示。独立的虚拟展是实体展的嫁接,虚拟美术馆是实体美术馆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在实体美术馆中受限的媒体、音视频、虚拟特效和难度大的场馆改造,都可以轻易在虚拟展中实现(如Art Project powered by Google谷歌艺术计划)。

  数字美术馆(博物馆)能够以最低廉的成本实现最多的展览,并且能更加广泛地拓展美术馆的社会服务体系。美术馆(博物馆)的教育功在大众足不出户的前提下就能实现,并且直接避免观众对建筑、设备和展品的损坏。

  20世纪以来,新兴美术馆逐步失去了传统美术馆深厚的“私人收藏”特质,在增长的美术馆收藏能力和有限的艺术品之间,必然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导致收藏系统完整性缺失以及艺术史研究局限的主要原因。在传统美术馆观念中,美术馆只展示、陈列和收藏成名艺术家的作品,而这些作品的价值更多体现在“物质性”,而不是“精神性”,这种观念导致了当下的美术馆和画廊之间功能混淆。

  在数字的虚拟空间中,包含了大大突破实体馆展览的丰富内容,如更加详尽的展品数据、即时的讨论和相关资讯的互动,这些内容都能成为美术馆(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补充和延伸,同时也能为艺术史的研究保留第一手资料。运用云技术更加智能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保留,实时开展虚拟学术研讨会,能有效地吸纳国际艺术动态,推动艺术创新的广阔平台。

  数字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就是建设虚拟数字校园,实现公众对文化艺术的普及教育,有时效性地吸引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公众参与,从基础层面推动美术馆(博物馆)的实质教育。数字建设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网络将美术馆(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参观质量和社会服务、藏品保护、数据库建设、公众教育、技术研发实现有效结合,因此数字化必然与其网络建设紧密相连。数字馆能够很好地配合实体馆促进国内外艺术家、艺术机构、艺术活动之间的良性互动,打破大众与美术馆之间,艺术实践、展览空间和观众之间,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的界限,更多元地丰富网站内容,增强访客、艺术家、美术馆之间的交流互动。突破时空的限制后,访客可以24小时从全球任何方位参观、体验正在进行的展览或研讨,极大地增加了访问量,拓宽受众面,真正地实现美术馆(博物馆)在全球范围的宣传和拓展。在数字时代,观众已不仅仅满足于在现实中看到展览,而是更渴望一个全天开放的新型美术馆。

  随着我国美术馆(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与深化,数字美术馆(博物馆)建设已形成广泛共识,并越发引起业界重视。但由于我国数字美术馆(博物馆)建设个体独立、封闭的发展现状,不但大量的数字化资源没有进入互联网空间,未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应用服务,即使已经进入网络空间的数字化资源,也处于孤立状态,“数据孤岛”广泛存在。跨地域、分布式的数字美术馆(博物馆)资源共享依然停留于纸面。但是时代发展这个巨大的车轮是不会停歇的,所以数字美术馆、博物馆的建设是必要的、急迫的。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