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光:艺术创作中诗意的重要性

时间:2015-08-17    来源:艺术中国    作者:艺术中国

摘要:2015年“中外艺术家泉州对话”在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举行,来自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日本、中国9个国家的28位国际知名学者、艺术家重聚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在德化瓷的产地——德化县以陶瓷为载体,与中国千年制瓷历史对话。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旭光创作中

  2015年“中外艺术家泉州对话”在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举行,来自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日本、中国9个国家的28位国际知名学者、艺术家重聚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在德化瓷的产地——德化县以陶瓷为载体,与中国千年制瓷历史对话。

  本次活动主题为“回归与启航”,“回归”代指各国艺术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再度回到东方起点泉州,回归德化瓷的故土,与蕴含着中国传统精髓的千年制瓷历史进行对话,探讨中国的陶瓷传统在当代转化的可能性;“启航”则是指从陶瓷制作传统再出发,在当代语境下,各国艺术家通力合作,以当代性创新的方式激活传统。陶瓷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品与文化传播使者,在今天成为另一个维度上的媒介,引领我们深入探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推动世界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理解与赞同。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旭光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艺术中国:这些天来,中外艺术家共同在德化生活,创作,您与国外艺术家有哪些交流,总体的感受是怎样的?

  刘旭光:这个活动其实我也是第一次参加,原来也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活动。以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很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我们的陶瓷为媒介,把中国和国外的艺术家都汇聚到这里,我觉得是一种方法,一种交流的方法。

  艺术中国:此次,中外艺术家以陶瓷为媒介进行创作,您如何进行不同媒介间艺术语言的转换?

  刘旭光:我自己觉得,之前一直没敢触摸陶瓷这个要素,因为不是我的专业,对这个材料不是很熟悉。现在,想接触的原因,一个是因为它是中国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形式,而且我做的当代艺术就跟中国有关,一个出发点也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从《易经》过来,用的材料基本上也是宣纸、墨这些材料,表现的形式很多样,有绘画,有装置,有影像,但是都没有离开中国的要素。所以这次我也想借这个机会,看能不能借助这个材料来探索一下,这是我的一个目的。

  艺术中国:目前创作的作品,您的理念和出发点是什么,您做了很多的泥条,想表达什么?

刘旭光作品

  我这次做的作品一个是利用了陶土,然后用釉,现在还不知道效果。我的图形很简单,都是一根一根的泥条,而且都是用直线一根一根编织,画出来的。但是里面的每一道实际上是一个中国古代的数字,这个整体的“一”也是一个数字,最终的结果是整体也能拼出来各种数字,里面的结构也是数字,跟时间和空间有关,这是我们中国的一种思维方式,用的古代文字也是中国的古代文字,这样它跟陶这个材料,跟我们的思想,跟今天的当代艺术的问题之间的碰撞,我想从中探索一些新的空间和材料的可能性。这是我这次来的一个目的。

  当然,这个材料对于我来讲很新鲜,包括它的材质,这种泥土的自然物质的收缩性,干和湿之间的变化,包括釉色接触之后的变化。它不像画画,拿起颜色就很随心所欲。它不是那样,它不听你的,它很难把握,所以只是一个尝试的阶段。我想,可能通过这次交流的这种形式,对中国传统的素材,深入的探讨一下。

  其实人重要的就是语言之间的构通,不管是来自于欧洲还是来自于美国,或者是华裔还是其他民族,人类就是需要去沟通。艺术本身也是一种语言方式,也是为了沟通。所以,能有机会在一起,相互交流,彼此了解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总归是一种好的办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