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如琢现象”给我们提了个醒儿

时间:2016-03-29    来源: 收藏拍卖杂志    作者: 收藏拍卖杂志

摘要:近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16胡润艺术榜》,72岁的国画家崔如琢连续两年蝉联胡润艺术榜榜首,成交额比去年增长69%,达到近8亿元。殊不知,崔如琢早在今年2月因1亿元的巨额捐赠频上头条。今天藏拍先生精选一篇名家专栏,给大家讲讲“崔如琢现象”。

  近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16胡润艺术榜》,72岁的国画家崔如琢连续两年蝉联胡润艺术榜榜首,成交额比去年增长69%,达到近8亿元。殊不知,崔如琢早在今年2月因1亿元的巨额捐赠频上头条。今天藏拍先生精选一篇名家专栏,给大家讲讲“崔如琢现象”。

  ——编者按

画家崔如琢

  画家崔如琢

  丙申年春,画家崔如琢给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亿豪捐,可以说震惊了艺术界。举凡现当代中国画坛,把毕生所藏捐给国家的艺术家比比皆是,张大千、徐悲鸿等大家都是翘楚,但在活着的时候便以真金白银的方式捐如此巨资行善者,崔如琢先生恐怕是瞩目的一个,连当年在汶川和玉树地震中分别捐过一千万的范曾都无出其右。有趣的是,范崔二老都算得上当代中国画坛颇具争议的话题人物。当然积善德无论大小,贵在有心。

  崔先生这次在故宫的捐款,最让其同行凌乱的或不是这笔善款的数量,而是它的来源。据崔先生自己称,该款来自其将自己创作的一幅长卷卖给房地产老板黄文仔的所得。若非为了故宫,这幅长卷两百亿他都不卖。

崔如琢花几个月完成的60米指墨长卷《瑞雪丹枫溪山无尽》,被广州某收藏家以1亿元人民币买走。这1个亿,作为向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的捐款。

  崔如琢花几个月完成的60米指墨长卷《瑞雪丹枫溪山无尽》,被广州某收藏家以1亿元人民币买走。这1个亿,作为向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的捐款。

崔如琢向故宫文保基金捐款一亿

  崔如琢向故宫文保基金捐款一亿

  这句话经过媒体的发酵,在业界一石激起千层浪。说句老实话,莫说是两百亿,就算是一个亿,对其他搞了一辈子国画创作的国内艺术家来说,也不啻于是天文数字。崔先生的“轻松任性”不由让笔者想起近年来,其画作在拍卖市场上的成交价格频频被炒到过亿,虽说有曾梵志在油画界与他遥相呼应,但就中国画来说,崔如琢无疑已经成为这个市场独特的现象。

  为什么说这是“崔如琢现象”?原因不外乎是,单幅作品拍卖成交价格能够突破亿元的在世画家,惟其只有崔如琢。其作品目前在拍卖市场上占据的制高点,甚至连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这些公认的现代国画大师的很多作品都难以望其项背。这一点,恐怕连一手把他推上去年艺术百富榜榜魁的胡润都不敢否认。

  崔先生的作品到底值不值这个钱,当然只有掏钱的买家最有发言权。因为从道理上来讲,每个人对艺术品都可以拥有独立的评价标准。只要他不把这套私人的标准强加给别人就行了。

  捐给故宫一个亿,也让更多的与艺术行业无关的社会人士注意到了艺术界的崔如琢。高端艺术本是很小众的范畴,历来被有些人看做是有钱人的游戏,崔先生从这里边赚了钱,并没有顾着自己一个人花,而是屡屡想到了社会,因而社会很自然也会关心,艺术界本身对崔先生的作品目前所在的商业高度又是如何评价的。实际上,这牵涉艺术品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问题。

  据笔者所知,目前国内恰恰在这方面是一片空白。作为“生产商”,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开价,向来是以自尊心为底线的;而作为供货商或中间商的画廊和拍卖行,虽然有自己的经营成本,但最终还是视乎不同的买家来加价,多是在赚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钱;买家在这一行的组织化程度最低,他们是以购买力来分群的,所以大多数都捂着钱袋子说话。讲来讲去,卖多少钱才合理,整个行业都没个准儿,这跟卖玉的生意是一样的。按理说,这类事儿行业协会应该站出来看两眼秤杆,但比较有权威的美协,好像不太管市场的事,行业商会和收藏家协会这些“山头”似乎又离得太远,私人俱乐部的性质更多些。到头来,市场机制建设倒成了没人管的事。

  “崔如琢现象”实际上是在给国内的艺术品市场提了个醒——别以为规模已经稳居全球老二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只要机制不健全,市场再大,在别人眼里还只是个不成熟的孩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