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人物:迭宕有姿 温醇尔雅——李成海先生书艺

时间:2016-08-19    来源:水墨中国    作者:水墨中国

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游长安,在陕西省图书馆大厅四壁一角之上见署名为容川的端楷巨制,晋韵唐法,融而贯之,功性才情实迥出群伦者,然年少孤陋竟不知容川先生为何许人也。

  迭宕有姿 温醇尔雅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游长安,在陕西省图书馆大厅四壁一角之上见署名为容川的端楷巨制,晋韵唐法,融而贯之,功性才情实迥出群伦者,然年少孤陋竟不知容川先生为何许人也。 直到2011年底,《陕西日报·书画艺术周刊》创刊,我有幸参与其事,遂倩拾华堂主人张鉴宇以为引荐请李成海先生为“周刊”创刊题词,才知容川正是先生的字。 李成海,字容川,号粟庵、赏荷轩,祖籍河南省温县。幼喜书法、篆刻,得恩师陕西书界老前辈陈少默、程克刚先生教诲,长年不辍。遍临北朝诸碑,上溯源流,研汉隶、金文,自成风格;工北魏、兼各体,尤以行书见长;行草书以北魏体济形,以隶书取势,极具特色;篆刻以汉印为宗,兼学多家,常能于平整中出新。 这是后来惯见的李先生的艺术简介,也基本说出了李先生艺术继承和艺术风格。当年颇为惊许的端楷杰构,却少有提及了,艺事之神妙在于能飞,然真理必在“始知真放在精微”的厚积薄发里,李先生能够一笔在手,书工各体,和他早期的筑基坚实是密不可分的。

  记得那日和张先生约好去取字,到了先生的工作室,稍事寒暄后先生一边问写什么一边铺纸,张先生说您看着写,还没等我缓过神来,先生已写好了“三秦多胜事,书画写新风”的四尺对联,书体自然是他最擅长的行书,先生为人之豪放大气于此可见一斑。

  其实,当时要说到三秦的书画胜事,同年七月由李成海先生主持成立的“望贤书学会”应该是胜事之盛者。《书画艺术周刊》因为种种原因已停刊有年,望贤书学会的声势却缘于学习、交流活动的热火朝天而蒸蒸日上。学会不但邀请各文化领域的学者不定期举办讲座授课,以期完善会员的艺术素养,而且和日本、香港、山西等地都举办过展览和学习交流,在各地成立“望贤书学会创作基地”二十余处。在宣传三秦书法风貌的同时,也吸收着各地的优秀书风,李成海先生以一己之力擎此旗帜,在难能可贵中展现着他为弘扬传统文化,为发扬三秦书风的苦心孤诣,先生为文化担当之心于此可见一斑。 迭宕多姿与温醇尔雅,是有着对立语义的两个词汇,以之为题形容李成海先生的书法风貌,一是因为先生有着融会贯通的艺术风貌,二是因为中国书画艺术的最高境界正体现在于对立中见统一,在矛盾中求和谐。所以苏东坡有“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之说,黄宾虹有“太极图是书画秘诀”之论。

  前几日在家翻检旧日杂志,内中有柳亚子先生书集龚定庵诗联曰:“非金非石非诔谥,亦狂亦侠亦温文”,品句中所蕴意味想到的却是李成海先生的书法意趣。 李先生的书法,真草篆隶四体皆善而尤以行书为优。 李先生的行书风神,大抵以“二爨”为基而以取法借鉴“爨龙颜”为最,即使放诸百年书坛也算的上是胆敢笔走蹊径的豪杰之士。

  《爨龙颜碑》南朝刘宋大明二年鎸立,是流传绝少的南朝碑刻之一。其书饶有隶意,气势雄强而结构多变,布局参差。清道光年间,阮元在云南陆良访得此碑。杨守敬在其《评碑记》中以为该碑:“正书自《葛祚碑》数字而外,此为最古,绝用隶法,极其变化,虽亦兼折刀之笔,而温醇尔雅。”论碑而言“温醇尔雅”,直大可玩味,而这可玩味也正是李先生的书法意趣所在。 清代乾嘉以降,碑学大兴,数千年书风遂又立新帜,然倡导之人或众而践行之人寥寥,即如阮元、包世臣也只是在理论上发起端而已,践之于行写碑而成就行草风格者实少之又少。百年以来,数之不过赵之谦、李瑞青、康有为、于右任、徐悲鸿等人而已。旧时书人学养深厚,更加之取阶求进必以帖为根基,故而即使放笔写碑意也自有一番“温醇尔雅”的圆融自在。不像时下写碑者,宁可一味死于辕下成一技之能也不愿广收博取幻化五彩,虽然用笔硬挺反入燥烈,结体奇崛竟成怪诞。 李成海先生的爨体行书之所以可尚可珍,大可玩味,能在“迭宕多姿”的态势中蕴含“温醇尔雅”的韵致,实得益于他早年融会贯通晋韵唐法的博涉多优。因此,李先生书作能以“非金非石非诔谥”之质展现那“亦狂亦侠”的“温文”意象。

  李先生的隶书取意在《好大王》,能于横平竖直之间显波澜韵致;篆书用心在三代吉金之迹,然能避其一味装饰之繁缛,以意导笔而有天成之妙。因此,李先生的篆刻自然也就有了“常能于平整中出新”的神采。 此三者,李先生虽不多作,但都能自成风格而不背古法古意, 而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精神,正是他行书书作中“温醇尔雅”的温润韵致。其实,无论写碑、写帖抑或碑帖结合,这温润的韵致才是书法最为可贵的品质。 艺林妙品诗书画,在中国的艺术门类中,诗书画三者是最为亲近的艺术。在书法中能够融通碑帖,不但需要坚实的艺术根基,而且需要洒脱的艺术心性。更需要多方的艺术修为。于书,李先生有融通碑帖之才;于诗,李先生有出口成章之能;于画,李先生有裁成物像之妙。三者汇于一身,一归于道。

  回过头来再看柳亚子先生集龚定庵旧句,倒觉得当下一些书法理论者对书法论述的神乎其神,反不如柳先生这无意中无关书法的集句来的切实。柳先生的集句自然说的不是书法,但却暗合了书法的要义。在纸帛没有出现之前,最早的文字书写载体应该是龟甲兽骨,接着便是青铜碑碣,因此后来便有了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一科,但它仅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目的是证经补史,所以书法应该是无关金石的“非金非石”的自我表述,而“诔谥”中的纪功颂德大都依赖着书写的美仑而传之绵远。故而,书法之美,正在或“非”或“亦”之间。 清人刘熙载《艺概·书概》有言:“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 可见所谓的书法风貌,除了技巧锤炼和学识修为之外,最能彰显它的神采个性的还是书写背后的那个人的内心感知。 以是而观,书法的风神确实是无关乎金石、无关乎碑帖的,而李成海先生正是能得乎其是的一位。

  李成海,字容川,号粟庵、赏荷轩、安和楼主,祖籍河南省温县,一九四五年生于西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省望贤书学会会长,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陕西理工学院名誉教授、西安财经学院名誉教授、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顾问、终南印社艺术顾问。

  幼喜书法、篆刻,得恩师陈少默、程克刚先生教诲,习书长年不辍。遍临北朝诸碑,上溯源流,研汉隶、金文,自成风格。工北碑,兼各体,尤以行书见长;行草书以北魏体济形,以隶书取势,极具特色;篆刻以汉印为宗,兼学多家,常能于平整中出新。

  陕西省望贤书学会是以李成海先生为老师的师生书法群体为会员,由陕西省文联主管,经陕西省民政厅批准登记的书法团体,于2011年7月9日正式成立,系省书协团体会员单位,有18人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名西泠印社会员。

  自2007年开始,陕西省文联、书协先后在西安、延安、汉中、榆林、安康等五市举办了“李成海师生书法展”。2011年12月,由陕西、山西省文联、书协,陕西省文史研究馆主办,山西美术馆、望贤书学会承办,在太原市举办“望贤三晋•陕西省望贤书学会书法作品展”,本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坚守与研习,致力于对文字艺术的发掘、发现和发挥,在书法研究、创作、交流诸方面取得了应有的成就。

  2012年来先后在铜川玉华宫、华山西岳庙、乾陵博物馆、白水仓颉庙、汉中拜将台、汉中黎坪景区、商南金丝峡、太白山景区、木王山景区、佳县白云山、汉中佛坪、山西神潭大峡谷、山西鹳雀楼建立了创作基地,旨在传播书法艺术,增进书艺交流,形成了“省地联姻、文化旅游与书法联袂”的合作发展模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