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加冰:记忆中的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修班和程丛林

时间:2016-09-02    来源: 马玲玲    作者: 马玲玲

摘要:作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之一,程丛林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无法回避的名字。这位生于成都的艺术家,在历史浩荡的社会经验之下,以现实主义趋避时代过于浮夸的政治化、理想化、英雄化的状态。在他的画笔之下,普通劳苦大众的生存状态以一种独有的现代与会描述出个体存在,时代过于浓重的群体湮没被其排除。

  艺术家 林加冰

  作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之一,程丛林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无法回避的名字。这位生于成都的艺术家,在历史浩荡的社会经验之下,以现实主义趋避时代过于浮夸的政治化、理想化、英雄化的状态。在他的画笔之下,普通劳苦大众的生存状态以一种独有的现代与会描述出个体存在,时代过于浓重的群体湮没被其排除。带有鲜明个人观念的现实主义精神,在上世纪末的中国艺术“红光亮”的审美之中意义悠长。画家邓平祥曾在评价程丛林时,说他是“拥有当代中国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艺术家。”而美术史学家、评论家邵大箴先生则感慨道:“程丛林的新作树立了中国油画的范例,它们给予我们新的启示、新的勇气和信心。”

  正值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泓盛空间共同主办的最大规模的程丛林大展“悯伤的史诗——程丛林作品大型项目”结束之际,这段时间被收人瞩目的程丛林、“伤痕美术”和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修班的往事依旧让人充满了好奇。为了更好的了解“伤痕美术”创作时期的程丛林及其之后创作发生改变的原因,我们拜访了同为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修班的同学——著名油画艺术家、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林加冰。通过这位昔日上铺兄弟的叙述,重温一段程丛林与他的“伤痕”史诗。

  “悯伤的史诗——程丛林作品大型项目” 展览现场

  林加冰 《人桥》

  99艺术网:您是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修班的学员,能否请您回顾一下当时研修班成立的时代背景,您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入学的呢?

  林加冰:“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修班”成立于文革以后全面复苏的背景之下。当时,全国没有任何的美术奖项,只有全国美展等举国体制、带着强烈政治意味的展示机会,艺术家的机会是很少的。在此情况下,中央美术学院开始招收一批在省市创作已经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家,成立了“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修班”。当时的“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修班”,其实它最先名为“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创作研修班”,后来“创作”两个字就去掉了。“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修班”的招收过程在当时是相当严格的,需要进行色彩、素描、速写、创作四个方面的考试,考试的地点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本部校区。我当时已经完成的《人桥》等作品,在粉碎“四人帮”美展等展览已经具备一定的知名度。我记得当时从各个地方来的参考艺术家非常之多,他们也多是当时颇有知名度的人物了,研修班报考时竞争激烈却很公平。

  99艺术网:在研修班的学习中,除了传统绘画技巧的训练,还有哪些新的艺术学习呢?您是否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西方绘画?

  林加冰:“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修班”在绘画技巧方面的训练还是比较保守的,并没有太多特别的训练。央美当时的院长是江丰,美院的学习相对没那么教条。我记得当时罗尔纯的课程极受研修班同学的追捧,可能是因为他身上有某种我们追求的新的主义。在接触西方绘画方面,虽然学院没有太多新的教学方式,但是国内外专家的讲座非常之多,接触到西方世界的讯息也多一些。同时,因为研修班成员享受的是教师的待遇,所以美院图书馆也定期将国外精美的画册开放给研修班的学员。美院之外,当时的中国美术馆引进了很多国外展览,包括一些卢浮宫、印象派艺术等,于我而言,这些展览确实是为我打开了眼界。

  “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修班”毕业照片

  “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修班”成员送陈丹青赴美照片

  99艺术网:在研修班的学习过程之中,研修班是怎么一个氛围?

  林加冰:研修班的学习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大家在私底下并不是众人想象的那样整日醉心于艺术。相反,其实大家很少讨论艺术,更多的是以生活为主题的交谈。

  99艺术网:您那一届研修班的学员都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您觉得是什么成就了那一代人?是否是与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有关?还是当时的研修班的学习方式?

  林加冰:那一届研修班的学员确实可以算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了,但他们的成就在我看来与人才选拨制度、研修班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还是时代给予的机遇。因为时代的开放,政府、大众对创作自由的宽容度不断增长,艺术家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以此探索出许多不同的道路。

  99艺术网:最近上海自贸区举办了程丛林的大型回顾展。程丛林等人也是您这一届研修班的同学,当时的程丛林在您的印象之中是怎样一个人?

  林加冰:我和程丛林是“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修班”的同学,也是同一寝室的室友,到现在已经是几十年的老友。程丛林在研修班那会儿,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文艺青年,对文学有着极为强烈的喜爱。程丛林很早就已经显现出一种艺术上的雄心、追求,对于文献式、文学性、里程碑式的宏大叙事有着独特喜好。在创作方面,他对于时代有着较为敏锐的触觉,总是紧跟形势,借力使力。从我当时的角度看,他是一个心脑结合的人,当时就觉得他是非常懂得将自我思考、学术性、自我意识的经营带入创作之中的人,这种看法到现在依然成立。

  程丛林 《大地史诗——送葬的行列》

  99艺术网:研修班期间应该也是程丛林他们“伤痕美术”创作的重要时期。在研修班的学习中,您也可以算是“伤痕美术”近距离的观察者,那您是如何看待这一时期程丛林等人“伤痕美术”实践的呢?

  林加冰:“伤痕美术”是当时流行的中国年轻人茫然情绪的自然流露,时代选择大于个人选择。在研修班时期,程丛林的创作已经不再追求“伤痕”意味的作品了,更多的呈现出对于里程碑式厚重感的追求,知道这一点,你就不会惊奇于他之后的《大地史诗——送葬的行列、迎亲的行列》这些作品了。当时的程丛林,对于新接触的西方艺术有某种“拿来主义”的倾向,他像海绵一样吸收着西方艺术并付诸了实践。程丛林从研修班的毕业创作开始,已经进入到了里程碑式作品的实践。

  程丛林 《华工船》

  99艺术网:在当时“伤痕美术”的画作之中,绘画从宏大叙事转移到更为平民、个人之上,色彩也不似从前的“红、光、亮”,您觉得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这些转变?

  林加冰: 对于当时“红、光、亮”的美学标准,大家其实有某种误区。在当时那个年代,绘画并非只有“红、光、亮”,也追求灰色的高级调子。没有那种转变是凭空而来的,“伤痕美术”的画作有某些转变是从西方绘画得到启蒙,比如美国艺术家怀斯之于何多苓、艾轩等人。但是包括程丛林在内,“伤痕美术”作品画面中的洋味并不多,这大概与他们新老绘画技巧、美学形式的并用有关。例如,程丛林的《华工船》,在创作这幅作品时,程丛林追索了大量的历史老照片,通过传统和新接触的绘画方式结合达到现在的画面。对于绘画对象的转变,一部分原因应该是绘画主题的转变吧。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