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不断“重启” 灵魂瓦工为艺术筑基

时间:2016-09-12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广州日报

摘要:9月6日~10月9日,肖恩·斯库利个展“抵抗与坚持”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呈现了他自1967年到2015年近半个世纪以来的重要创作。这也是肖恩作品中国巡回展的第二站。

  9月6日~10月9日,肖恩·斯库利个展“抵抗与坚持”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呈现了他自1967年到2015年近半个世纪以来的重要创作。这也是肖恩作品中国巡回展的第二站。

《红楼》2012年

  《红楼》2012年

  作为当代着名抽象艺术家,肖恩被哲学家和艺术评论家阿瑟·C·丹托誉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油画大师之一”,也被U2乐队主唱及作曲家BONO称为“灵魂的瓦工”。因此,通过本次展览,通过他不断“重启”的人生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读懂抽象艺术的“前世今生”。文/图广州日报记者江粤军

  如同跳跃58次的老鼠

  从未放弃抵抗与坚持

  目前已经在超过150家世界顶级博物馆和艺术机构举办过展览的肖恩,1945年出生于爱尔兰,正值二战结束后不久,因此,从小他对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有着深刻的记忆。后来他们举家搬到了伦敦,才逐渐有了一栋自己的小房子。当时的他,几乎是街头的一个小混混,经常打架。“伦敦是一个很适合打架的城市,如果你盯着一个人看,他可能就会和你打一架,伦敦人经常这样说:你看什么呢?”

  偶尔,肖恩也会打打曲棍球,不过,在他的记忆里,打破别人家的玻璃更“擅长”些。因此,从15岁起,肖恩就开始打各种零工。直到伦敦开设了夜校,肖恩业余参加了学习,才第一次“重启”人生——喜欢上了艺术,喜欢上了知识。尤其是17岁那年,他在泰特美术馆看到了梵·高的一幅作品,画的是一张凳子。“它让我觉得自己和艺术的直接接触变得可能,因为这幅画很简单,我想,或许有一天我也能这样创作。”

  为此,肖恩开始了一段剧烈的挣扎——他不断向伦敦11所艺术学校投申请书,不断被拒绝,最后终于被一家以舞蹈见长的艺术学校收下了。在这家艺术学校,肖恩学习了3年,经过一小段时间的现实主义肖像画训练,就被德国抽象表现主义吸引住了。这次展览中呈现了他1967年创作的一幅肖像画,看起来就相当抽象了。

  从艺术学校毕业以后,肖恩开始尝试网格形式绘画。并于1975年拿到奖学金,前往美国纽约。这是他人生旅途上的第二次“重启”。“决定离开伦敦是我一个很痛苦的体验,我很热爱伦敦,但它对我的艺术而言不太有可能性,尤其是这里不喜欢绘画艺术;而纽约是一座充满挑战的城市,是一座能够欢迎你、培育你成长的城市,我认为纽约的人们比伦敦的人们更加开放。”

  就这样,1983年,肖恩成为美国公民,并慢慢在艺术界闯下一点名头,结交了一些朋友。“当时的生活也很有趣,虽然我们都很穷,但是可以在千奇百怪的空间展出自己的作品,比如我亲手给自己建了一个画廊,展示了6个月,画廊破产了,之后又开了一家画廊。”

  而肖恩最喜欢提及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在地铁站,他看到墙壁上有些防洪孔,孔的大小跟大拇指和食指围起来相仿,一只老鼠嘴里叼了一张地铁票,想要跳回洞里,但票的直径比洞口更大。老鼠衔着票不断地跳,每一次票都被卡住,每一次老鼠都会摔下来。但它并不气馁,仍然继续跳。而肖恩也一直在那里盯着老鼠看,最后,他发现老鼠足足跳了58次,票被撞折了,老鼠终于带着票顺利地跳进了洞里。在肖恩看来,这是一个很奇妙的瞬间,因为他自己住在一条大街的58号。“这似乎象征了我自己,我一直也在做着类似的抵抗与坚持。”

  的确,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现任英国当代艺术中心的艺术总监菲利普·多德就表示,肖恩之所以如此伟大,就是因为他不断地在“重启”自己的艺术。“仅仅很少数的艺术家有如此胆量始终在寻求改变”。

  肖恩的“条纹”是艺术史不可或缺的风景

  菲利普·多德按照历史脉络,将此次肖恩个展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展厅中简要明了地回顾肖恩·斯库利的绘画历程,其他三个展厅,各展出了肖恩上世纪70年代早期在英国和美国创作的艺术作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美国抽象艺术绘画转型代表的作品;还有一个展厅专门呈现肖恩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个展以及近期创作的主题系列。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指出:回顾浩如烟海的艺术史,人们会追忆起梵·高的“笔触”、莫兰迪的“静物”,以及伊夫·克莱因的“蓝色”等。这些独特的风格语言构成了一部属于艺术家的历史。如果我们梳理一下今天的现代艺术,那么,肖恩·斯库利和他的“条纹”一定不会缺席。

  肖恩早期的条纹,也曾像蒙德里安一样理性、严谨。1983年以后,他的作品风格发生了重要转变,颜色“条纹”变成了颜色“石板”。这些“石板”的创作过程多是经过艺术家用笔刷层层描绘而成的,每一层颜色的描绘都渗透着“底色”,每一层颜色的笔触也会形成特殊的肌理效果。另外,他的“条纹”语言与文学、音乐、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大量阅读文学、哲学、艺术类书籍,对音乐充满了痴迷,创作时要有音乐相伴,他需要在音乐的环境下寻找思想的支点与节奏的灵感。所以,他的作品也备受音乐家的喜爱。

  菲利普·多德则特别谈道:“不要被这些作品吓倒,要去体验,去交谈,我们可以把这些颜色想象成一个一个的演员,它们正在彼此争吵、亲吻、拥抱或推搡。一开始肖恩的绘画像网格一样井然有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作品线条变得越来越粗,就像他的体型一样膨胀。将本次展览命名为‘抵抗与坚持’,就是因为他坚持绘画50年,同时又不断地抵抗自我,不断地重启、重启、再重启。从一个展厅走向另一展厅,会发现他在一段时期确立的绘画系统,在下一个十年里他会完全摧毁掉。从上世纪70年代的作品看到现在的作品,会感觉他的风格如同从城市回到了自然。”按图索骥精微解读

  通过肖恩对自己每个历史时期代表性作品的解读,更可以引领读者对抽象艺术有一个深入的领会,并更好地看清他在艺术上是如何一次次勇敢“重启”的。

  《爱慕》1982年

  虽然这件作品距离《垂直·棕棕》就两年多时间,风格却大相径庭。因为这个时期,肖恩忽然发现极简主义无法与观众进行对话,而他本人是一个天生的交流者。“20世纪的西方艺术史几乎都是关于前卫艺术的。前卫艺术其实就是一个概念,强调的是减少、减少、再减少,做到最彻底、最极端,就是无。而我认为纽约或者说西方前卫艺术,太强调IQ了,人们总想去证明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智商更高。在这件作品里,我开始抵抗,我将在极简主义阵营里所抛掉的东西重新捡回到作品中,用几块不同的画板拼接在一起,而且并不整齐,有一块是很突出的。色彩也具有自我挑战的意味,底色不同,线条的方向和颜色也不同。在当时,继续极简主义对我是更容易的,这么做却很困难。这就有如把一座高楼建起来不容易,要将其夷为平地则好办得多。”在以极简主义为崇尚的时代背景里面,几乎没有人理解肖恩要做什么,于他,则是开始了明确的“抵抗与坚持”的历程。

  《垂直·棕棕》1979年

  创作这件作品时,肖恩已经来到了纽约,这里引领着前卫艺术的潮流,肖恩也进入了极简主义的阵营。因此,与《对角之光》的复杂性和多颜色比起来,这件作品简洁严肃得多,更具有哲学的反思性和禅宗冥思意味。“这件作品其实有两个形象,或者说是两个人,以某种形式被锁在了一起。不过,虽然我参与了极简主义的阵营,但我无法跟自己内心的浪漫情怀作对,所以作品还是隐隐透露出其他的底色,那是关于月亮、关于星星、关于天幕的幻想。”

  《红楼》与《多利安·太阳神》2012年

  这两件作品属于同一个系列,肖恩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古希腊建筑,主要是受到神庙的廊柱和水平线的启发。每件作品都是由三块画板拼接而成,整个画框的比例也是古典希腊式的3:2。这一系列主要用黑灰白色创作。“我想表现的是西方哲学诞生时的状态。但我同时希望这种哲学像希腊的民主一样,是可以被怀疑的。系列快要完成的时候,我忽然想到要画一幅代表女性的作品,于是有了《红楼》,这件作品有如一首细腻敏感的诗,当中包含了红色、粉色、棕色等暖色调,和硬邦邦的男性色彩相对应。”

  《对角之光》1972年

  这件作品创作于纽卡斯尔,当时肖恩还是一名学生。整个纽卡斯尔被两条河流分割成很多部分,这幅作品就是想表现纽卡斯尔的地貌和桥梁,包括它们所产生的几何图案,体现一种秩序对另一种秩序的摧毁。“画这件作品时,每一条线都经过测量,彼此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但我并不想让它们彼此协调,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我想表现的是一种奇怪的联系。虽然我创作这幅作品时,电脑还没有普及,但画面上的效果有着某种计算机屏幕的特性,似乎预示了电脑时代的到来。”

  《微暗的火》1988年

  在这件作品上,肖恩嵌入了一个“窗户”,以获得一种双重视角——同时在内也在外,同时在近也在远。“当时我正在阅读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这是一个关于外来者置身美国的故事,某种程度上就是我的画像。因此,这幅作品的画面上,大背景是明亮的、确定的,而窗户是暗淡的、不确定的,代表了某种怀疑精神,我想说的是,这是一扇怀疑之窗。”

  《路线·树》2015年

  这是肖恩近期的作品,也是他最新的探索——在制造飞机的铝材上绘画。一方面,金属材料和油画颜料间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另一方面,油画本身是一种古老的艺术样式,出现于十五六世纪,飞机铝材则是21世纪的高科技产物,两者的结合让肖恩很着迷。“我会用刷墙的滚子去作画,这让我有一种工人阶层的感觉。我在慕尼黑有一个工作室,透过门看出去,就能看到作品上的这些颜色,树林随着季节不断变化颜色。所以,某种程度上,这是一幅不是风景画的风景画。”

  这件作品,有如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所说的“梦中之梦”,也正如菲利普·多德所表述的,70岁的肖恩,其创作“从城市回到了自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