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贸易往来的想象与传播

时间:2017-01-17    来源:艺术客    作者:艺术客

摘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是拥有和使用丝的唯一国家,中国的丝绸经由波斯和印度商人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运往欧洲。这种华美光滑的面料初到古希腊和罗马就引起了惊奇和猜测,当凯撒大帝穿着丝绸长袍去剧院看戏时,人们纷纷赞叹这件“天衣”的华贵与精美,丝绸瞬间风靡上流社会,成为比价黄金的奢侈品。

  丝绸的输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是拥有和使用丝的唯一国家,中国的丝绸经由波斯和印度商人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运往欧洲。这种华美光滑的面料初到古希腊和罗马就引起了惊奇和猜测,当凯撒大帝穿着丝绸长袍去剧院看戏时,人们纷纷赞叹这件“天衣”的华贵与精美,丝绸瞬间风靡上流社会,成为比价黄金的奢侈品。

  印度和波斯商人为了高额的利润,一直以来对罗马人守口如瓶,拒绝透露丝绸的产地,罗马人只知道丝绸来自东方一个神秘的国家,误以为丝绸是某种神奇的树上长出的羊毛。欧洲人用“serse”(赛里斯)一词称呼当时的中国,serse的拉丁词根是ser,意为“繁琐、系统、复杂”,同时也指代“精美”,这与是丝绸制造的工艺十分一致,直到今天也很符合中国艺术的特点。

  代尔夫特蓝陶(1647~1665年,中国清兵入关发生战争,荷兰东印度公司商人从广州运到荷兰的瓷器大大减少。为满足市场需要,代尔夫特皇家陶瓷厂,大量仿制中国青花瓷,发展为著名的“代尔夫特蓝”(青花白陶器),看起来就像中国式青花瓷,除了供皇宫使用,还大量供应欧洲市场。)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经由海路到达中国,终于揭开东方大国的神秘面纱,知道丝绸的丝就像蜘蛛吐出的丝,是从一种吃桑叶的蚕虫嘴里吐出来的,同时也完成了中国和欧洲的直接往来。到了公元3-4世纪,罗马帝国已经成为国际上巨大的丝绸消费国。为了解决波斯商人高价垄断的问题,罗马帝国和波斯人进行过长期博弈,在和平手段用尽之后,571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联合突厥可汗攻打波斯帝国,这场西方历史上著名的“丝绢之战”长达20年,未分胜负。

  12世纪十字军东征,南意大利王罗哲儿二世从东方俘虏了两千多名丝织工人,把他们带回意大利养蚕、缫丝、织绸,使意大利的丝绸技术迅猛发展。到了13世纪,意大利已经成为欧洲丝绸工业的中心。16世纪开始,法国为了摆脱在丝绸上对意大利的依赖,开始发展自己的丝织业。1536年,在国王法兰西斯一世的支持下,里昂设立了第一个丝绸纺织作坊,专门从意大利热那亚请来熟练工匠前来劳作。1544年,里昂一跃成为欧洲丝绸制造业之首,当时法国宫廷和贵族用于装饰窗帘、帷幔等丝织品,全部来自里昂。

  自166年大秦绕过设卡重重的陆上丝绸之路,改经海路来到中国进行直接的贸易往来,中国的形象与其输出的货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西方对中国的想象在一次次的贸易中愈加清晰,技艺的传输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中国的发明和制造也改变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在传统观念中,丝绸主要通是过陆上运输的道路,但实际上,中国远洋贸易一开始就与丝绸出口息息相关。

  代尔夫特蓝陶

  在泰国昭拍耶运河边上有一座中国建筑,是吉姆汤普森丝绸博物馆,这里陈列了泰国各种手工编织的丝织品。泰国的丝绸编织很有特点,是用中国的丝做经线,用泰国产的丝做纬线,根据不同的比例搭配生产出不同品质的丝绸。这种融合的编制方式是泰国人在承接中国丝绸技术上的独特创新,而能够将中国蚕丝及其编织方法带出去的,正是经由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前往贸易的商人。

  从赛里斯到China

  在伦敦大英博物馆有一件德国麦森(Meissen)瓷厂仿造宋代德化白瓷制作的罗汉像,这位罗汉的形象乍看没有什么异样,但在仔细对比德化产罗汉之后,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相似和不同。麦森仿德化的罗汉是一位张开大嘴露出满口牙大笑的欧洲人形象,衣服线条的处理更接近古希腊雕塑的立体线条,而不是中国传统圆润的线条处理方式。在另一件麦森仿德化观音像中,这些单独看并不容易发现的细微差异在对比中更加明显,观音的手部完全按照骨骼结构塑造,没有变形和变化,十分写实。观音的面部也不像中国观音像那样温和圆润,而是更偏向于西方圣母的形象,普度众生的慈悲气少了,多了几分隐忍慈爱之意。同时观音的身体比例也被略微地调整,中国传统观音像头部略大的比例被改为了正常比例。

  带锁的黑漆描金茶叶盒

  这些因对比而现的差异,不仅体现出制作技艺的高下,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细节的偏差实际上反应的是东西方思想、观念之间的猜想和模仿。在中国,观音像一般放置于较高的位置,在抬头观看时,适当地放大头部比例会让观音看起来更加和谐自然。而麦森瓷厂在仿制观音像时,并不知道她实际出现的环境和情景,更不了解观音的文化象征和历史意义,因此只是单纯地把他们认为“错”的地方修改成“对”的。

  诸如麦森瓷器这样因误会产生的修正在欧洲制造的中式瓷器中十分常见,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中西方在贸易交往中对彼此文化的向往和想象,从进口到仿制再到创作,中国文化和艺术对西方的影响,逐渐定型在一件件精美的“混血瓷器”上,显示出贸易对文化交流、文明想象的影响与促进。

  中国瓷器最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被运送到欧洲各地,备受皇室和贵族的喜爱,成为高贵奢侈和财富的象征,欧洲皇室的宴会大厅里一定会在最显著的位置摆放青花瓷,以显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在16世纪的欧洲,瓷器因为稀少昂贵被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欧洲人普遍认为,瓷器在制造的时候就被设计有一种超自然的魔力,可以验毒,如果在中国瓷器里放毒药的话,瓷器就会开裂。这就像中国的皇宫一直以来都是用银器检验食物是否被下毒一样。

  带锁的黑漆描金茶叶盒细节

  明朝中叶,大量外商前来景德镇定制瓷器,这种在欧式器型上用传统中国绘画方法勾画花纹和图案的方式受到欧洲人的追捧,促使风格独特的外销瓷品类逐渐形成。其实早在汉代,中国商人就通过海上运输的道路和西方进行贸易往来,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宋时期逐渐繁荣,在明朝初期达到鼎盛。瓷器由于自身分量重且易碎,不适合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运输,逐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运输中最重要的货物之一,成为千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最主要产品。

  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荷兰皇室通过东印度公司向景德镇订购了青花瓷和白瓷9.6万件,当时的君主萌生了仿制景德镇青花瓷的念头。在随后的二十年,明朝末期战乱频繁,处于改朝换代的动荡期,景德镇青花瓷的产量锐减,加之海上贸易被禁,外销瓷的产量愈来愈少,但欧洲的订单却有增无减。荷兰代尔夫特陶瓷厂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荷兰通过东印度公司从中国采购白瓷釉和青花颜料,召集荷兰制陶名匠在代尔夫特仿制景德镇青花瓷。可是荷兰不出产高岭土,工匠们只好就地取材,用本地瓷土尝试烧制青花瓷,但烧制出来的陶胎呈褐色,与中国青花瓷要求的纯白色瓷胎相去甚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代尔夫特的工匠们发明出一种替代方法,他们先往素胎上喷一层白色涂料,再绘上图案,然后喷釉入窑烧制,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瓷胎的问题解决后,代尔夫特的工匠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给皇家制作的青花瓷要求非常精细,一笔一画不能与中国青花瓷有丝毫差异。中国瓷器上的花纹图案比较容易描摹,但是上面的中国汉字却让工匠们伤透了脑筋。为了在短时间内赶制出大量高仿,工匠们放弃了对中国字的描摹,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符号,这样既省下了时间和功夫,又留有方块字的显著特征。1647年至1665年期间,荷兰代尔夫特生产出大量的青花瓷,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代尔夫特蓝陶(荷兰语:Delfts Blauw)。

  黑石号(Batu Hitam)是一艘唐代沉船,于1998年,由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船的结构为阿拉伯商船,装载着经由东南亚运往西亚、北非的中国货物,仅中国瓷器就达到67000多件。

  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递的瓷器在欧洲安家后,反过来也影响了中国瓷器的样式。到16世纪末,欧洲皇室几乎收藏了中国瓷器的所有种类和样式,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瓷器渐渐融入到欧洲的艺术风格样式中。18世纪法国宫廷流行的洛可可风格,受到中国瓷器的很大影响,瓷器上精湛的绘画、镶金嵌银的工艺、极尽曲线绕美的装饰符合了法国贵族的审美情趣,被融入到当时的艺术中去,尤其是花鸟和中国纹饰图案被广泛地运用在服装、建筑、绘画等艺术门类上。与此同时,在处于同一时间坐标的清代雍正、乾隆朝,中国瓷器的制造又受到洛可可风格的影响,器物上出现了轧道,器型更加突出曲线,颜色更加秀美,就连家具和玉器制作也受到了类似的影响。文化间的传输和想象在海洋的跨越中完成。

  明代曲水如意云纹罗裙

  上锁的茶叶

  欧洲人喝茶的习惯是由荷兰人带过去的。1610年,荷兰人第一次从印度尼西亚把中国的茶叶介绍给欧洲,从此以后欧洲各国陆续开始学习中国的茶文化,按照中国泡茶的方式喝茶。到17世纪中叶,就连美国被欧洲人开发出来的新大陆,也开始引进中国的茶叶。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远嫁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在公主的嫁妆里不仅包括摩洛哥的军事重镇丹吉尔、印度的明珠城市孟买、价值百万英镑的财宝,还有221磅的中国红茶以及精美茶具。很快“饮茶皇后”凯瑟琳的高雅品位引得英国贵族争相效仿,“时钟敲四下,一切事情为茶而歇”的下午茶习俗,渐渐成为英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最初由于海路运输成本的昂贵,加之英国政府对这种英国饮料扣以高达119%的重税,中国正山小种红茶简直价比金银,于是喝茶就成为了身份的象征,成为商人、贵族等上流社会消费的奢侈品。在这些贵族的家庭里,茶叶的保管是不能交给仆人的,必须交给女主人亲自保管。在招待客人时,女主人亲自泡茶待客,仆人只能做些辅助烧水的事情。为了更好地看管和保存昂贵的茶叶,欧洲人开始定制特殊的茶叶盒。

  明代曲水如意云纹罗裙纹样,纹样为曲水如意云纹,以曲水为骨架,中心填如意云纹。图案径向循环为12cm,纬向循环为9cm。曲水纹自宋元就比较流行,与如意云纹组合,寓意绵绵不断、如意永久。

  在中国茶叶博物馆里收藏了一件产于广东的清代漆描金人物纹茶叶盒,这件长方多面木胎大漆茶叶盒内外双髹黑漆为底,上用金漆描绘人物故事图案,木盒中放置两个六角锡制茶叶桶。茶叶桶不仅工艺精湛,图案异常精美,漆盒的前端还有一个钥匙孔,是典型的英国定制品。

  在茶叶的传播上,日本极大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东线的贸易,早于欧洲五六百年就品到了中国的茶香。天宝十二年(753),大唐僧人鉴真东渡日本,随行带了大量的药品和茶,这是日本有关茶叶的最早记载。804年,日本遣唐僧人最澄乘船来到中国的天台山学法,回国时他带了三件宝物,一是佛经,二是书法碑帖,三是茶种。最澄把茶种在日吉神社旁,现在成为最古老的日吉茶园。

  “雨前茶更好,半属商船受。”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传播,茶叶和茶文化也随着航线的延伸流传至不同国家,与不同的文明相互融合,从采茶、制茶到茶具的制作,每个环节都成就了不同的文化象征和含义。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传递着中国的气质和文化,在只能见到物品的早期贸易时代,东西方对彼此的想象难免有着盲人摸象的局限和“意外”,但正是想象的误解和修正,才使得文化和艺术交流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在不断的误解和交流中,把艺术中最值得珍视的特质融入到本民族的文化中,从而延续中国输入的文化脉络,并反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