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浦“最美农家书屋”邂逅乡村生活的诗意

时间:2017-04-05    来源: 上海观察    作者: 上海观察

摘要:3月底的上海,早已弥漫着春天的气息。沿着青浦区朱家角镇林家村的水泥路往里走,一望无际的农田间,处处可见开得正艳的油菜花。早就听说林家村倪马205号有个“薄荷香文苑”,已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农家书屋”。

  3月底的上海,早已弥漫着春天的气息。沿着青浦区朱家角镇林家村的水泥路往里走,一望无际的农田间,处处可见开得正艳的油菜花。早就听说林家村倪马205号有个“薄荷香文苑”,已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农家书屋”。

  小小的农家书屋,美在哪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此,解放日报·上观记者专门来这里探访这个置身于田垄间的农家书屋。

  书屋尽显农家生活的野趣

  “薄荷香文苑”面向稻田,一扇篱笆门将书屋与附近的民居区分开来。推开门,一个种满花草的小院落展现在眼前。青石板铺就的小径两旁,芋头与荷花杂处,花盆中有铜钱草、腊梅、多肉植物,辨不出名字的就更多了。墙角樱花绽放,时不时飘来一阵清香。客人来访,也习惯带一盆花,以至于小院里的植物品种越来越多。

  书屋分前后两栋,中间以天井相连。靠近马路的小楼既是厨房,也是会客室。一张原木长方桌放在房间中央,书屋主人陈君芳常在这里以一杯清茶招待客人。从右侧楼梯缓步而上便是一个小而精致的屋顶花园。花园遍布砂石,十数个老旧石磨散落其中,趣味盎然。主人还在四周种上一丛丛油菜花,黄色的花朵傲然挺立,是青浦乡间的又一张名片。在花园极目远眺,几百亩稻田尽入眼帘。深秋时节,微风吹拂,稻浪阵阵,是难得的美景。

  另一栋三层建筑为书屋主体。书屋一楼设计成开放式的阅读空间,木制书架挨着墙站立,每一层都塞满了书。大厅中央的两张圆桌上,摆满了未来得及拆封的新书。与书屋木地板相映成趣的,是刻意未粉刷的天花板,白色灯盏安置其上,有种粗粝的美感。书屋藏书1万余册,社科类书目最多,艺术类、医学类、小说也不少。荷马的《奥德赛》、海明威《流动的盛宴》或是梁启超的《儒家哲学》,都可在书架上查找得到。书屋的落地窗前的长沙发上,有附近农民三三两两坐着,边看书边品茗。透过落地窗,还能看见小院中自顾自玩耍的小狗。实际上,院中景色一季一变,屋主根据时令种植蔬菜瓜果,在适当时间造访书屋的客人还能看到垂落院中的丝瓜。

  书屋的墙上挂着陈君芳收藏的书画作品,还有散置在各处的雕塑作品,便又使这里多了几分艺术气息。

  这里既有书香之美,又有农家生活之野趣,难怪“薄荷香文苑”获得了“最美农家书屋”的美誉,并且远近闻名。

  如果书店能开20年,那就很伟大

  “薄荷香文苑”的屋主是一对夫妻。女主人陈君芳是林家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书屋由她家的老宅翻新而成,名字则沿用了此前她在青浦城区所开的书店名。男主人张医生是科班出身的中医,一直致力于推广中医文化。

  从小到大,陈君芳一直有个开书店的愿望。后来,丈夫张医生的一句话对她的刺激很大,他说“如果你的书店能坚持开20年,那就很伟大。”2005年,陈君芳果真在青浦开了家书店,取名薄荷香书店,一开就是8年。2013年,实体书店经营困难,书店停业,陈君芳和张医生将剩余的书册全部捐给了公益组织。不再每天“住”在书堆里,陈君芳一度心里空荡荡的。“为了满足一下这个‘伟大’的虚荣心,我也要把这件事继续下去。”

  选定老宅,重开农家书屋,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尽管在城区工作,但在2008年,陈君芳与丈夫就已回到林家村居住。“回到农村,有种回归的感觉,这里的慢节奏和离土地的近距离是城市所没有的。”说起来,陈君芳对乡村的热爱与生俱来,可能与从小“吃百家饭”的成长经历有关,“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俗语说‘吃百家饭治百家病’,我就这家吃一口、那家吃一口,所以很难找到不喜欢乡村的理由。”

  2015年起,陈君芳与丈夫一起着手打造“薄荷香文苑”,去年4月正式开放。朋友们都很支持农家书屋的构想,纷纷打电话要求捐赠图书。因此,书屋的书籍来源中,朋友捐赠的多,主人出资购买的只占1/4。“以前我对书特别爱惜,谁来借书,就像跟我有仇似的。现在不这样了,只要村民愿意看,借多久都行。”张医生笑着说。

  每到傍晚和周末,是书屋最热闹的时候,村里的乡里乡亲会来串个门、拿本书翻翻,或者坐着闲聊。有位年逾六旬的老伯经常来看书,由于书屋“只借不卖”,但凡有喜欢的书,他请陈君芳帮忙在网上下单。没想到,这倒使老伯养成了网络购物的习惯,有想买的东西都找陈君芳帮忙,虽说已超出“农家书屋”的业务范畴了,但陈君芳也都来者不拒,笑呵呵地应下。

  书屋门前,陈君芳亲手写了对联“土锅土灶,原汁原味百家醉;民朴民淳,浓酒浓情千里香”。回到林家村,她开始自己种糯米、酿酒、制作传统糕点。“我想将24个节气所对应的饮食与民俗推而广之。”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留住乡村的淳朴与传统。

  未来想打造中医文化村落

  如果说,陈君芳代表的是乡村的再回归;那么对从小在城市长大、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海归”张医生而言,农家书屋的实践则代表了他对乡村发展的理解与规划。

  他有一个理想:“除了书屋之外,我们还希望约好多朋友聚在一起,有的开服装设计工作室、有的开餐饮、有的开画室、展览馆,将各种文化业态引进来,这样农村和城市的交流才能‘火’起来。”林家村位于青浦区西部,约有570户居民,耕地面积3200亩。他发现,乡村留不住年轻人,村中约有70%的房间都空着。但另一方面,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闻的乡村生活,又有其诗意的一面,对城市人群有难以抵御的吸引力。

  何不呼朋唤友?陈君芳夫妇邀请艺术家、画家朋友来林家村居住,在增添林家村的文化氛围的同时,也为留守村庄的老人带来更多房租收入。就这样,油雕院的画家、田耘社的相声班子,纷纷在林家村住下了。

  每个礼拜,“薄荷香文苑”会举办音乐会、讲座等各种文化活动。前几天,田耘社班主赵松涛来到书屋,向村民讲解相声文化,并随口讲几个相声段子让大家乐乐;长期从事中医研究的张医生也亲自上阵,为村民们开讲中医保健养生知识讲座。

  “中医是中国文化中最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它和衣食住行都有关。我有个梦想,想打造一个中医科普公园。”张医生希望从农家书屋的实践开始,将林家村打造成一个展现包括中医在内传统文化的村落。“可以在村庄里种植中草药,这是了解中医很好的切入点,还可以做药膳,研制药茶、药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林家村300平米大的农家书屋里,乡村生活的诗意正被重新诠释。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