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公共艺术的定义需要狭义化

时间:2017-08-01    来源: 艺术国际    作者: 艺术国际

摘要:关于公共艺术的概念,存在着一个理解沼泽。即,对公共艺术的概念阐述从来没有对错之分,却很难产生效力,很难去哺育现实,因为要么是坚持“一套固定的说法”,要么“错阶段”,或者是“错维度”。

  关于公共艺术的概念,存在着一个理解沼泽。即,对公共艺术的概念阐述从来没有对错之分,却很难产生效力,很难去哺育现实,因为要么是坚持“一套固定的说法”,要么“错阶段”,或者是“错维度”。比如,我们很难说“前公共艺术时代”的理论是错误的,但是很明显这些理论已经不再契合当下公共艺术语境,对当下的现实问题也起不到解决作用。同时,公共艺术的实景建设也罔顾学术声音,在自给自足的顽固体系中渐行渐偏。很多学者从自身知识结构和理解基点出发,自说自话,源源不断的输出公共艺术学说,以至于,基于不同的立足点,就能生出一套不同的公共艺术理论,貌似学术繁荣,实则加剧了当前的公共艺术乱象,对公共艺术的社会认知度和现实影响反而起到了搅局作用。之所以强调公共艺术概念的狭义化,源于多个层面的迫求和反映:

  首先,公共艺术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共艺术本身始终处于发展演变的状态。上世纪六十年代,艺术的公共化发展源于深刻的社会现实,即民主意志和环境诉求。艺术拓展了它的领地,从空间上进入了公共场域,从媒材上延展到日常用品,从受众上扩展到任何寻常百姓。可见,服务于所处的时代与现实土壤,是公共艺术诞生的因子和本质宿命,公共艺术的内涵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处于演进状态,对现实土壤的适应程度决定了公共艺术的价值高度,那么,照搬传统的公共艺术理念既无益于现实又不符学理。我们不能永远仰“前公共艺术”时代之鼻息,也不能寄望“后公共艺术”的恩惠,如果我们承认公共艺术的概念随时代而流变,承认公共艺术应该为所处的时代服务,那么就应该审视当下的精神需求和现实阴霾,由此说开,众多腐朽陈旧的公共艺术理念和形态明显不合时宜了。很多学说理论,貌似正确,实则隔靴搔痒,经久累积,只能沦为学术垃圾。我们需要深入洞悉行业特性和专业构造,从理论与实践进行双重立体化体悟,提炼生发出具备时代担当和学理价值的研究精粹,警惕那些在外围打转转的“明哲保身”的学术制造。

  其次,需要澄清的是,狭义化并非物理形态上的狭义化,也非艺术样式的缩少版,更非狭隘的类型学研究,而是理念、动机、机制的纯粹和集约,是从解题目的出发的破题行为。“目的论”成为公共艺术成立与否的关键,从内涵和动机层面进行约束,以结果效力进行审核。如此以来,一切非“公民为先”和“福祉缔造”为初衷的公共空间艺术行为都是不专业的行为,都是可疑的“公共艺术”。此中缘由涉及到设计学规律、现实情境和公共艺术特殊学理,从动机出发的公共艺术创作,才可能真正实现“在地性”,才可能将地方文化属性与艺术需求研磨吃透,才可能从社区文明状态和根本需求上生成出艺术表达方式和作品形态,才可能产生审美福利的意义,而不是直接的艺术品“空降”,也不能想当然所以然的粗陋嫁接。此理念,突破和摒弃了之前的各种借口和利益嫌疑,穿越了种种意识禁锢,直指人心,直指本质,直指根本需求,降低数量,提高质量,以缔造真实有效的目的去营造真实有效的结果。公共艺术不是歪打误撞的艺术恩惠和高高在上的肆意发挥,不是锦上添花的装饰点缀,而是专业性很强的具备标准和原则的艺术工程性创造,是严肃的文化生产,无论从哪方面看都牵扯重大,未来必然涉及到立法层面。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文化内核的需求出发,去生长和生成出公共艺术形态,而不是表面的营造和装饰。这一点非常关键。由此之后,我们再也不能说“壁画、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之类的话语了,以往打着公共艺术旗号的各种架上雕塑放大品、象征性纪念性语言艺术、略带公共性意味的实验当代艺术也不能纳入公共艺术范畴了。这种“目的论”是对“宽容论”的强力反拨,是对“公共艺术就是存在于公共空间中的艺术”等论调的有力鞭笞,是对一切公共艺术表达的有力约束和强势筛选,确实带有前卫性和极端性。只有假以“目的论”原则,才有可能突破各种既有成见和藩篱,才可能产生新意和启发思路,才可能打造出契合当下精神需求的健康的艺术生产机制,这样的公共艺术才可能更进一步,健康繁盛,真正的生根落地,沁入民众社区生活,而非喧哗邀功的表皮文章。

  再次,现实情境需要提高公共艺术的针对性和指代性。当前,从名词术语到内涵定义,多个层面凸显出公共艺术概念理解上的失语和乱语状态,从专业从事者到业余爱好者都在不由自主的制造“混淆”,建立起了一个貌似繁荣蓬勃,实则空心凋敝的学术世界;同时以城市雕塑为代表的实景建设的混乱,都极大的影响了公共艺术的社会认知度和现实口碑。相对而言,狭义化意味着概念化,意味着“公共艺术”的标杆和“非公共艺术”的测量尺度要出现,是对当前公共艺术“宏观化”和“泛泛化”的一种反应和针砭,也是对公共艺术服务于时代背景这一血缘使命的应和,具备深远丰厚的现实意义。哪怕从逻辑学角度讲,当何为某一事物大家都不清楚的时候,或者什么都可以称之为该事物的时候,何谈该事物的建功立业和效力发挥呢?因而,对当下公共艺术理念和形态的梳理成为一项必要工作,“收编”公共艺术概念,缩小其受力点和包围圈,建立清晰的指向,才能更有效的发挥公共艺术本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释放公共艺术自身的造血和文化创造功能,更有力的提升公共艺术的社会影响与文化价值。

  最后,无论从公共艺术的旨归、功能和学理来看,公共艺术的创作方法论都需要刷新。狭义化的本质是从“目的论”出发进行约束,“目的论”意味着逆向思维和设计思维,强调有的放矢的、设计感和科技感更强的、解决型的、民生型的艺术样式,注重方法学和“公民为先”的福祉缔造意识,需要更具备文化担当、跨界智慧和艺术勇气的精英创作,这有助于打破艺术家的传统创作惯性,杜绝惰性和懒散思维。当前的客观情境是太多可有可无的、粗糙的和品位低劣的艺术点缀物充斥于我们的生活空间,濒临为视觉垃圾,城市公共艺术同质化严重,数量粗放,质量粗暴,精神产品品质与物质经济发展不相匹配,此中固然有体制背景和现实权益纠缠的各种因素作祟,但从业团队学术水准和自省意识的匮乏也是深刻的客观现实,如果罔顾现实情境中的社会藩篱和公民精神呐喊,也就忽视了大量的珍贵题材和浪费了艺术语言开拓的沃土。

  总之,多年来的城市化进程,赢得了大量的都市人居空间,尤其在社区意识和公民意识觉醒的今天,在自上而下强调“工匠精神”“优质”“可持续”“公共文明”的今天,公共艺术理应发挥出巨大作用,释放出积极魅力。公共艺术具备当代艺术及其它艺术门类并不具备的特性和优势,它可以用艺术的手段潜移默化的去修正生活环境,去冲击既有偏见和价值观,它不再是孤立的空间纪念碑物和审美物,而是既不失思想表达,又能推动社会进步和都市建设,成为城市生态的润滑剂和社会生活方式改良的助推器,是具备政治学、社会学意义的文化手段,具备极强的成就感和现实意义。所以,现实中公共艺术发展的断层和蹒跚,需要反思。从理念上刷新对公共艺术的理解成为亟需,不是扩张其概念,而是收缩和重编。事实证明,扩展公共艺术的边际,只会带来虚假的繁荣,除了标榜胸襟开阔的姿态,不会对现实乱象带来任何益处,公共艺术作品的质量、对社会输出的能量、社会认知度和舆情,并不会得到改观。所以,“狭义化”貌似保守,实则是理念上的激进,内容上的务实,是理性审慎的反拨,是对时代客观需求和公共艺术自身嬗变的反映,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纯化公共艺术领域,优化公共艺术作品,真正释放出公共艺术本应具备的积极强大的艺术能量和社会价值,真正挥展出公共艺术本应高擎的明亮大旗,真正对得起自身职命和时代担当!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