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于9月13日在湖北美术馆揭幕

时间:2014-11-09    来源: 艺术国际    作者: 耿剑

摘要:由湖北美术馆和美术文献艺术中心联合主办,湖北美术出版社协办的“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于9月13日晚在湖北美术馆举行了盛大的开幕仪式。本届美术文献展由湖北美术馆馆长傅中望和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总监刘明担任艺术总监,展览共分四个板块……

  由湖北美术馆和美术文献艺术中心联合主办,湖北美术出版社协办的“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于9月13日晚在湖北美术馆举行了盛大的开幕仪式。本届美术文献展由湖北美术馆馆长傅中望和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总监刘明担任艺术总监,展览共分四个板块,包括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策划的“再现代”部分,《美术文献》执行主编付晓东策划的“刻奇博物馆”和“后传统时刻”部分,以及严舒黎策划的“残缺的文献”部分。

  关于展览主题的“再现代”,冀少峰认为中国目前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社会正遭遇的“成长之痛”,既是新旧冲突之痛,亦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冲突。当下的中国已和传统意义上的中国、1949年以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30年的中国都是不同的,中国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在全球化格局中承接传统与现代,如何沟通中国与世界。这其实也是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明所共同面临的现代性困境,而现代性、现代化则又构成了百年中国社会转型的两个不同主调,而现代性转向其目标则是构建现代文明秩序,意即是一个需要对现代核心价值观、对未来发展模式和路径的重新认识、定位。

  关于“刻奇博物馆”和“后传统时刻”单元,付晓东给出的见解是,“刻奇”来自19世纪的德语kitsch,进入中国首先被翻译为“媚俗”。刻奇博物馆则试图将来自低级文化异质因素并置在一起,引发一场辩证性的挑衅和批判性的撞击。正如朗西埃将思考转向美学领域之后一直试图重申的,以前区分题材、文类和风格等的上下优劣的等级秩序得以消解,体现有权柄者话语力量的实在性原则也不再有效。艺术的美学体制蕴涵着平等和民主思想。

  “后传统时刻”则是指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时刻,在流动变化的在全球化的进程之中,自反性的现代性不断的对传统进行破坏与重构。后传统状态是指:大的主流确定性传统和小的地方变异性传统的区分已经逐渐丧失,地区与中心存在的语言差别和文化分歧被抹平,以传统存在的传统越来越少。多元化可选择性的传统已经取代了规定性和支配性的传统。我们面对各种不同的情景,进行统观全局后的即时性选择,可选择性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态。随着电子媒介技术革命,信息传播的社交网络全球化,获取知识和发表言论变得易如反掌。终极权威逐渐瓦解和消失,传统的守护者,那些解释终极知识的专家都成为可以被质疑的对象。旧有的价值评价系统陷入崩溃和混乱,已经使社会处于一种不信任的状态之中。

  策展人严舒黎表示,在杂志创刊二十周年之际,“残缺的文献——《美术文献》二十年”作为第三届美术文献展的一个单元,将首次对外展出杂志二十年积累收藏的文献与作品:文献部分包括艺术家手稿、信札、工作照片、编辑策划文案、批评家信件等;作品部分包括艺术家早期作品及具有艺术史标本意义的作品。之所以称这个单元为“残缺的文献”,是因为经过二十年的历程,杂志经历了出版业改制、市场化等背景下的种种困境,它是靠三代编辑者的学术理想以及各方支持下才得以延续,然而,与其创立者完整地记录、收藏当代艺术的最初理想而言,种种现实的因素,使得它并未完全达到这一理想。我们认为这种遗憾和残缺,本身也是一种历史的真实,是其发展历程的一部分。

  据悉,本次展览将展至10月19日。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