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壁画里的唐人生活

时间:2017-08-22    来源: 月雅书画    作者: 月雅书画

摘要:古代丝绸之路的兴盛,带来了中华文明与异域文化的交融,并在唐代达到了新的高峰,而西域则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中转站,异域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宗教等从这里传入中原。当时,“胡人”不仅用来称呼中国西部和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还包括中亚和西亚国家的人,以及波斯人、天竺人、大秦人等。长安…


古代丝绸之路的兴盛,带来了中华文明与异域文化的交融,并在唐代达到了新的高峰,而西域则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中转站,异域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宗教等从这里传入中原。当时,“胡人”不仅用来称呼中国西部和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还包括中亚和西亚国家的人,以及波斯人、天竺人、大秦人等。长安曾浸染在与中原文化风貌不同的“胡风”之中,胡酒、胡姬、胡帽、胡乐等曾是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各种文化在此融汇,成就着开放、包容的大唐文明。

  西安长安县南里王村中唐壁画《野宴图》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长安城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代大多数贵族在此聚集。今天,西安周边也成为出土唐墓壁画最多的地方。1987年,陕西西安长安县南里王村一座中唐墓葬里,发现了保存完整的壁画,墓室东壁的《野宴图》,将1000多年前唐人游春宴乐的生活场景,展现在人们面前——天空彩云朵朵,9位男子围坐在一张方桌前,有人在闲聊,有人在饮酒,有人举目四望,有人击掌叫好,还有人静坐冥思;旁边的小童,手捧酒具(或茶具),恭敬地站立一旁,桌上菜肴丰盛,桌下酒具精美,吸引了诸多路人观看。

  郊游,是唐人每值春暖花开、大地复苏时的重要活动,游宴也随之蔚为风尚。在这幅描述唐人闲适生活的壁画中,主角是方桌四周的9位男子,他们闲散而坐,其中的5位端着酒杯,似乎为酒香迷醉。桌下摆放的莲花状酒具,似乎提示着杯中的琼浆玉液,就是传说中的葡萄美酒。

  唐昭陵燕妃墓表现乐舞的壁画《舞蹈图》昭陵博物馆藏

  古时葡萄在中原属珍果,西域则盛产葡萄和葡萄酒。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将西域的葡萄及葡萄酒酿造技术引进中原。位于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的高昌,有着悠久的葡萄种植经验,高昌的马奶子葡萄酿造出来的酒尤为甘美醇厚。高昌地处古时西域交通要塞,始建于西汉,宣帝派士卒携家属耕之守之,北凉建国,唐朝时为唐附属国之一。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高昌王麹文泰依附西突厥,蔑视朝廷,阻断贡道,太宗皇帝即遣侯君集等大将率军征讨高昌国。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凯旋,并带回了高昌美酒和马奶子葡萄,以及高昌人酿造葡萄酒的方法,引起了唐太宗浓厚的兴趣。

  唐昭陵燕妃墓壁画《提壶男装侍女图》提壶为酒壶 昭陵博物馆藏

  捧果盘男装女侍图 唐阿史那忠墓壁画

  宋《南部新书》丙卷记载:“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蒲桃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由于大唐皇帝的感召,当时的大唐十道竟有九道种植葡萄,竞相研发不同口感的葡萄酒,葡萄酒文化在1000多年前的大唐蔓延开来。嗜酒的生活情趣,也带动了唐人对酒具的极致追求。诗人王翰在塞外写下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著名诗句,诗中的夜光杯便是玉制的名贵饮酒器皿。

  在《野宴图》壁画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画面正中放置着一个长方形的桌案,案几的三边各置一榻,每个榻上坐着三位人物,有的盘腿而坐,有的垂脚而坐,享受着春风的惬意。这种随意、自在的坐姿,与我们所熟知的汉人跪坐坐姿相去甚远。

  唐朝以前,人们还普遍保持跪坐,这是古时汉人唯一正式坐姿,在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室所描绘的盛大宫廷宴会中,主人坐在左侧大厅中央,两旁分列着客人,画中可以看到,每位客人都以跪坐的姿势分列两侧,面前各置一份食物。西晋灭亡以后,生活在北方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带着异域文化陆续进入中原,使得中原地区自商周以来建立起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及与之紧密关联的礼仪制度,受到了一次次强烈的冲击。正是在这种新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由跪坐逐渐发展为盘坐和垂脚高坐,“席不正不坐”的传统也慢慢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宴饮图 河南密县打虎亭二号汉墓中室北壁

  坐姿的改变,影响了中国从建筑、家具到生活习性乃至伦理文化等诸方面的改变,这些都与胡风的浸染有着直接的关联。以汉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大融合,让大唐拥有了更为恢弘的时代气象。透过《野宴图》壁画,我们从唐人的生活及审美,看到“丝绸之路”对于文明交融的推动,也可以看到大唐的强大和包容开放的精神追求。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