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中君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明清梅兰竹菊书画展

时间:2018-02-01    来源: 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 雅昌艺术网专稿

摘要:“梅兰竹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因其各具铁骨傲霜、空谷高洁、虚怀淡泊、不媚流俗的品质,被文人作为借物喻志的象征,以此标榜君子自强不息、刚毅坚卓、风骨清高的品格。

展览时间:2018.1.20-2018.6.15

  展出地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楼历代书画厅

  “梅兰竹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因其各具铁骨傲霜、空谷高洁、虚怀淡泊、不媚流俗的品质,被文人作为借物喻志的象征,以此标榜君子自强不息、刚毅坚卓、风骨清高的品格。而将花木的自然特征与人的美好品格结合起来,也暗合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天人合一”的路数,加上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契合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所以咏物诗歌和文人画作里常常用到四君子的题材。

  本次展览就是以馆藏明清梅兰竹菊书画为主题,展示文人墨客笔下四君子的姿态,它们或独立成幅,或折枝一隅,或组合相映,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承载着画家对自然、宇宙、人生的思索。展览将呈现馆藏95件书画作品,其中一级文物13件,二级文物20件,三级文物56件,许多展品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殊为难得。展览共分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为“第一番风——梅”。梅于冬春之交,独放于百花之前,位居二十四番花信风之首,被视为报春花使,更因其“凌寒独自开”的气质,让人心折。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在文人士子眼中,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傲岸坚贞,尤为使人敬仰。本单元重要展品有陈淳《墨梅图》、万承纪《雪梦图》、黄慎《老人梅花图》、罗聘《红白梅花图》、高凤翰《墨梅图》等。

  第二单元为“空谷自芳——兰”。兰盛放于幽谷之中,遗世而独立,姿态清雅,气息芬芳,常被比作高人隐士的林泉风致。人们画兰花,多寄托一种高洁幽芳,不为尘俗所污的节操,孔子就曾评价兰花“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历代文人高士对其高洁淡雅清新脱俗的品质也多有吟哦。本单元重要展品有文徵明《兰石图》、白丁《天台岩兰图》、黄慎《纫兰图》、曾衍东《盆兰图》等。

  第三单元为“虚心有节——竹”。竹直竿凌云、四时青翠、虚心有节,代表超群脱俗的品格,中国文人莫不嗜竹。竹入画,始于唐代,至北宋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纯以水墨浓淡来分竹叶向背,更有文同创画竹理论,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画竹之法,亦如书法四体,元代赵孟頫即以画竹之法道出书画同源之本:“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是有人能会此,当知书画本来同。”而在民俗文化中竹亦有竹报平安、四时青翠的吉祥寓意。本单元重要展品有王绂《枯木竹石图》、夏昶《墨竹图》、朱鹭《翠绿千重图》、李鱓《墨竹图》、蒲华《朱竹图》等。

  第四单元为“凌霜而寿——菊”。菊独立深秋,凌霜而荣,不趋世俗,傲骨晚香,先后为屈原、陶渊明所钟爱,成为“花中隐士”。菊花入画约始于五代,其作品相对于梅兰竹略少,通常以勾勒渲染法来完成,但无论敷色还是水墨,都是以表现菊傲严霜之气为先。传统民俗中因菊盛放于秋季,故为秋的象征,人们甚至把九月称“菊月”,加上菊与“居”同音,“九”又与“久”同音,所以菊花也用来象征长寿或长久。本单元重要展品有孙克弘《秋菊图》、沈云英《瓶菊图》、高凤翰《菊石梧桐图》、任预《延年益寿图》等。

  第五单元为“君子相映”。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始于明代黄凤池所辑《梅竹兰菊四谱》。画家用“四君子”来标榜文士的清高品德,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绘画中也常以梅兰竹菊组合形式出现,象征君子之品性正直、纯洁、坚贞、气节。本单元重要展品有嵩南、石涛合作《梅竹图》、罗聘《兰竹图》、郑板桥《兰竹石图》、董棨《四君子图册》。

  除去传统展线之外,展览还有以下亮点:首先,各单元之间以含有人物元素的画作为起点,不仅使单元划分更加明确,也会提升观众美好的视觉体验。其次,展品说明牌上会有一个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将出现关于画作的作者介绍、尺寸、款识、钤印等信息,方便有兴趣或者有研究需要的观众进一步探索知识。有的作品上有画家题诗,观众可以一边赏析书画一边解读题画诗,获得“诗与画相映成趣,景与意融融相生”的感受。最后,展品中不仅有文人画题材的梅兰竹菊,以此展现君子之风,展现文人的孤高清雅,也有画作体现它们在民俗文化中的延伸含义,表达世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梅花和春消息、好消息之间的联系,以及菊花有赐福遐龄、延年益寿的内涵等。

  展览将于2018年1月20日对公众开放,欢迎大家移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楼历代书画厅观赏,一起领悟梅兰竹菊这一人格化的东方审美意象的内涵,透过具象的画作去理解传统士人情怀,透过象外之意去思接千古,传承君子美德。

  花中君子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明清梅兰竹菊书画展

  重点展品推介

  “君子”是对有德者的美称,而梅、兰、竹、菊在中国文化中被誉为“四君子”。将花木的自然特征与人的美好品格结合起来,暗合中国传统绘画中“天人合一”的路数,于是梅兰竹菊成为书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题材之一。

  此四君,或铁骨傲霜、或空谷自幽、或虚心有节、或冷艳清贞,故文人士大夫多借此寄意自比。此外梅兰竹菊因其优美的形象、芬芳的气息、盛放的季节,乃至其名称本身,被广大劳动人民赋予了各种吉祥的寓意,因此,自古以来以“四君子”为题材的书画盛行不衰,

  所以,梅兰竹菊,你以为是看了一幅折枝花,却看到了人们对高尚品格情操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单元 第一番风——梅

  梅,是我国特有的花卉,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梅最早见于《诗经》和《尚书》。梅在商周时代酒已广泛种植。梅于冬春之交,独放于百花之前,位居二十四番花信风之首,被视为报春花使;更以其“凌寒独自开”的气质,让人心折。在文人士子眼中,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高洁傲岸,因此“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民俗文化中,梅花因花开五瓣,被寓意“五福”。又因谐音而有喜鹊立于梅枝寓意“喜上眉梢”等吉庆图式。

  【延伸阅读】据画史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人画梅花了。到了北宋画梅已然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用水墨的深浅来表现梅的疏密远近。据说这是由他看到月光透过梅树洒在窗户上光影而受到的启发。此后画家杨补之又创造出了双钩梅花的画法。而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的人更多,王冕便是其中首屈一指的画梅大家。他改变了宋人画梅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至于明清,涌现初石涛、金农、罗聘、汪士慎等名家,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疏冷和元人繁密的两种画风。

  【知识链接】二十四番花信风:二十四番花信风,又称二十四风,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是中国节气用语。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说》: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根据农历节气,从小寒到谷雨,共八气,一百二十日。每气十五天,一气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气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顺序为: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知识链接】《尚书·说命》:“若作和羹,惟尔盐梅。”

  【知识链接】

  诗经·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知识链接】梅的品种繁多,按照用途大体可分为“果梅”与“花梅”两大类。按照字面的意思,“果梅”食其果,我们平时吃的梅干、蜜饯、陈皮梅就是果梅制作的。“花梅”分作“直脚梅”、“照水梅”、“龙游梅”与“杏梅”四类。直脚梅枝条直立或斜展,照水梅枝条下垂如伞状,龙游梅枝条扭曲如游龙,杏梅枝叶似山杏,此四类之下,品种甚多。重庆地区常见的腊梅却不属于梅花,植物学上梅花为蔷薇科李属,腊梅是腊梅科腊梅属。

  推介文物:

   

 高凤翰 墨梅图

  时代:清代

  尺寸:129×40cm

  款识:

  1、香从锻炼来,酷冷出层雪。穿透十丈冰,拗成百尺铁。棱棱岁寒心,阴风龡不灭。时在乾隆丁巳初腊,题画即赠畏老学长兄,自谓一字不泛设,定知许我,如何,如何?学弟高凤翰左手。

  2、幽人之贞。十二月朔有一日晚,南阜左手再题。

  题跋:在邗始破谈舌,乃每出滚滚,两人各不休,又往往多肝肠涕泪语,虽相见不四度,过而衷曲中人,指无多屈矣,此意兄可自信,弟岂徒然者哉?别来如吴,龙钟益甚,幸邀上台而照以痾留养,今且偷安盼息,或不至有意外龃龉耳。使便一□款问,并寄一左画小卷梅幅,合之此札可作一轴,留为我两人他日息壤。所题小诗,信手拈取,直可为吾兄写照,不只为寒香疎影,寻常套语矣。兄解人,定不以弟为山鸡照水也,呵呵,不一,启上,畏老学长兄千古。令兄先生回启,别件另札,又及。丁巳冬十二月朔一日灯下寄,学弟高凤翰左手顿首。

  钤印:“西园”连珠印,“丁巳”白文印,“凤翰”白文印

  1983年李初梨捐赠

  高凤翰(1683-1749)又名翰,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阜、云阜,别号因地、因时、因病等40多个,胶州人,扬州八怪之一。清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晚因病风痹,用左手作书画,又号尚左生。豪迈不羁,精艺术,画山水花鸟俱工,工诗。

  此帧墨梅用笔生拗苍劲,画中花朵寥寥,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铁干如剑,直指苍天,仿佛窥见了作者心中的倔强与斗志。画史载高凤翰工书画、精篆刻,他在1737年(乾隆丁巳年)因病右手瘫痪而改用左手作画。很难想象作为一名书画家最赖以自豪的右手病废了对于高凤翰来说会是如何沉重的打击。但是高凤翰最终却改用左手挥洒,笔愈老辣,自篆印章“尚左生”“丁巳残人”两方。可见他对于绘画的热爱与痴迷。而这种苍拙古朴的画风,与当时主流画坛摹古之风完全不同,反而使人耳目一新,成就了他“扬州八怪”之一的美名。这幅作于乾隆丁巳年,正是高凤翰右手病痹当年开始改用左手时候的作品。作品上方诗堂是作者同时写给“畏老学长兄”的信札,信中提及“以疴留养”、“偷安盼息”、“山鸡照水”数语可见作者当年窘态,与不息的斗志。

  所以,人如梅,凌霜雪而不屈,铁骨铮铮。

  第二单元  空谷自芳——兰

  兰盛放于幽谷之中,遗世而独立,姿态清雅,气息芬芳,常被比作高人隐士的林泉风致。人们画兰花,多寄托一种高洁幽芳,不为尘俗所污的节操,孔子就曾评价兰花“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历代文人高士也多有吟哦。兰花入画则是唐以后之事。宋代画兰则更盛,其中最有名的是宋末元初的郑思肖。他以兰喻人,托兰言志,宋亡之后,多作无根兰,人或问之,则答“地为番人夺去,汝不知耶?”或“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

  而明清之际,文徵明、郑板桥均以画兰名世,所作兰花以气韵为先。笔法流丽,风姿绰约。

  【知识链接】孔子三评兰花:“兰当为王者香。”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知识链接】兰花种类繁多,是兰科兰属70多种植物的统称,原产国是英国。中国兰分为5大类:春兰、蕙兰、建兰、墨兰与寒兰。其中传统书画只画春兰与墨兰。春兰只画叶子,墨兰画叶子和花。

  【知识链接】与兰有关的古代礼仪与民俗活动、含义:

  l  秉兰拂恶:拿着兰花在手上消除晦气。每年三月三“上巳节”去水边沐浴,然后庙会,拿兰花消除晦气。《诗经·郑风·溱洧》有“士与女,方秉兰兮”句,《韩诗说全》记之“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于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

  l  赠兰传情:先秦时期青年男女互赠兰花,表达两情相悦之意。

  l  纫兰上朝:《礼记》记载王朝庆典,“诸侯执熏,大夫执兰”。《风俗通义》记载汉代尚书奏书的时候“怀香握兰”

  l  征兰之梦:比喻妇人怀孕的征兆。《左传》记春秋时郑文公妾燕姞梦天使赐兰,生子,取名为兰。

  推介文物:

  

黄慎 纫兰图

  时代:清代

  尺寸: 66×34.8cm

  款识:纫兰。雍正七年二月作于莫成草阁,黄慎。

  钤印:“遣兴”白文印

  1951年王王缵绪捐赠

  黄慎(1687-?)初名盛,字恭寿,恭懋,躬懋、菊壮,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扬州八怪之一。慎工草书,法怀素。画人物,多取神仙故事为题材,初学上官周,后用狂草笔法作画。笔姿放纵,气象雄伟,深入古法,亦偶有笔过伤韵者。间作山水、花鸟,得荒率之致。

  此帧作品美人素手拈花,回首而顾,衣带迤逦,似凝思,若含情。君子纫兰,譬喻君子如兰,君子期盼成为兰一样品性高洁。而美人佩兰,则是屈原诗歌中的意象。《离骚》中提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九歌·少司命》则有“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句。黄瘿瓢此作集双美于一帧,可谓妙哉。

  人如兰,顾影自芳,不党不群,君子之态。

  第三单元 虚心有节——竹

  竹直竿凌云、四时青翠,虚心有节,代表超群脱俗的品格,中国文人莫不嗜竹。竹入画,始于唐代,相传唐玄宗、吴道子、王维等都喜画竹。到了五代,李夫人创墨竹法。据说她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于窗纸之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至北宋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前人双钩填色法,而纯以水墨浓淡来分竹叶向背。更有文同创画竹理论,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文同画竹之法,不仅影响了后世绘画的发展,也影响了后人的处世哲学。元代的李衎、柯九思、吴镇,明代的王绂、夏昶、清代石涛、郑板桥等无不受其影响。此外画竹名手尚有李鱓、戴明说、蒲华等。

  画竹之法,亦如书法四体。元代赵孟頫即以画竹之法道出书画同源之本: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是有人能会此,当知书画本来同。”

  民间文化中以竹报平安、四时青翠的吉祥寓意,因此竹的形象也多出现于民俗画题材中。

  【延伸阅读】苏东坡:“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延伸阅读】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被称为竹林七贤。

  推介文物:

 

 王绂fú 枯木竹石图

  时代:明代

  尺寸:90.5×31cm

  款识:九龙山人王绂写寄□□先生。时永乐辛卯夏五之望也。

  钤印:“孟耑”白文印

  1951年曾禹卿捐赠

  王绂(1362-1416),字孟端,号九龙山人,无锡人。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独特风格,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遇到以金钱买画者,王绂通常是拂袖而起,或者闭门不纳,哪怕对方是高官富豪。有人劝他,他说:“ 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

  人如竹,虚心有节,不卑不亢。

  第四单元 凌霜而寿——菊

  菊独立深秋,凌霜而荣,不趋世俗,傲骨晚香,先后为屈原、陶渊明所钟爱,成为“花中隐士”。菊花入画约始于五代,其作品相对于梅兰竹略少。通常以勾勒渲染法来完成。但无论敷色还是水墨,都是以表现菊傲严霜之气为先。

  传统民俗中因为菊秋季盛开,故为秋的象征,人们甚至把九月称“菊月”,因为菊与“据”同音,“九”又与“久”同音,所以菊花也用来象征长寿或长久。因此菊花的图案多出现于“九秋同庆”、“九世居安”、“官居一品”等吉庆画面中。

  【知识链接】

  根据经典的记载,中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3000多年。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周官》、《埠雅》。《礼记·月令篇》:“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说明菊花是秋月开花,当时都是野生种,花是黄色的。从周朝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中都有菊花的记载。《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说明菊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早就结下不解之缘。

  【延伸阅读】

  菊花酒与重阳节:重阳日,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汉代《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所以,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推介文物:

  

沈云英 瓶菊图

  时代:明代

  尺寸:103×38.2cm

  款识:但写隐君伴青云,老知原不令时直。云英

  钤印:“贾沈”白文印

  1983年李初梨捐赠

  沈云英(1624-1660),萧山人,湖南道州守备沈至绪之女,明朝女将。工书,通经史,偶作画。夫贾万策。

  沈云英,小字官弟,明末浙江萧山人,文武双全,兼工书画。随父沈至绪居湖南,其父为道州守备。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道州,沈至绪死于敌阵,云英率兵夺父尸而还,勇战突围,敕封游击将军,代父继任道州守备。其夫贾万策,四川人,时任荆州大剿营都司,阵亡。云英扶柩归乡,教授族中女徒而终。

  人如菊,欺霜斗雪,巾帼亦豪杰。

  第五单元 君子相映

  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始于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画家用“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画中也常以梅兰竹菊组合形式出现,象征君子品质,正直、纯洁、坚贞、气节。

  推介文物:

  

嵩南、石涛 梅竹图

  时代:清代

  尺寸:123×47cm

  款识:

  1、古绠寒泉说虎跑,竹吟曾此入江郊。天留残雪寻游屐,鹳落风翎来近巢。篱角垂垂开静渚,墙头点点出新梢。心情渐老诗谕瘦,为倩何人一解嘲。此梅不知何人写,友索题,因追作其上,大涤子。

  2、梅花用墨未足,余多事为补竹叶数片,何如?

  3、半天香雪古云堆,五岭深深翰史裁。近接玉楼人尽望,短节折屐醉归来。昨夜此画到手即画,次早书存年兄过大涤子见此,云是家表叔嵩南太史所作。笔砚在,复题小绝,更当珍重之也。清湘济又。

  钤印: “清湘老人”朱文印, “膏盲子济” 白文印

  石涛(1642-1708),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