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概念中的关键词】滴落雕塑(Drop Sculpture)

时间:2018-08-07    来源: 公共艺术    作者: 公共艺术

摘要:滴落雕塑不仅是一种艺术类型,而且还是一种行动。它是一种艺术赞助人、政府、委约方、策展人、独裁者和某共同体的行为。当然,其最早形式出现在纪念式的雕像艺术中,以古老论之,可以说它跟古埃及一样悠久,就新近而言,可举巴格达的萨达姆·侯赛因青铜像为例


  滴落雕塑不仅是一种艺术类型,而且还是一种行动。它是一种艺术赞助人、政府、委约方、策展人、独裁者和某共同体的行为。当然,其最早形式出现在纪念式的雕像艺术中,以古老论之,可以说它跟古埃及一样悠久,就新近而言,可举巴格达的萨达姆·侯赛因青铜像为例。。而在美国,大家还用由建筑师詹姆斯·瓦恩斯(James Wines)发明、但具有贬义的同义词“坠落艺术”(扑通艺术)(plop art)来表达“滴落雕塑”,而且把它跟广场上的“大便”这种批判性评论相结合。这只不过是用来表达公共艺术实践的众多词汇之一,也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常见现象,当时,那些常常是面容模糊的现代主义雕塑,耸立在通常没那么有纪念价值的现代主义建筑前,导致广大公众懊恼不已。

  建筑师詹姆斯·瓦恩斯(James Wines)

  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回应这种实践,也为了不那么讨好公众的反应,公共艺术出现了新的类型,在美国,这些新型公共艺术,经由国家艺术基金和不断增长且无所不在的“艺术百分比计划”(Percent for Art programs)支持,成了进行上述回应的先头部队,这些新型实践,委托艺术家为联邦政府、国家,也为城市建筑而创作。所谓“艺术百分比计划”,就是将一座新建政府大楼中百分之一的预算,授权于建筑中的艺术创作。

  我应该提醒大家,通常而言,公共艺术更多是委托方委约的产物,而非艺术家的,委托方既可以是非营利团体,也可以是私人开发商或者政府部门。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滴落雕塑之后,每一种关于当代公共艺术的实践方法,不管它是“场域特性”“社群响应的”或是“整合艺术和建筑”,每一种转变和有所演变的模式转换,都是在把公共艺术跟艺术家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远,而且,还前所未有地把公共艺术拖进了一堆程序性要求之中,这些要求剔除了雕塑那种在公共场所中,本可轻易辨别为艺术的形式。

  《房子》,Rachael Whiteread,钢筋、水泥,东伦敦,1993

  九十年代早期到中期的问题是,是否公共空间中的雕塑,事实上还可扮演某种新角色;这种新角色,既非严格的特定场域作品,[所谓严格意义上的特定场域作品,是指诸如理查德·塞拉在1989年,创作于联合广场上的Tilted Arc,任何移动这件作品的可能,都等于是破坏它(可参见词条“场域特性”)],也不是苏维罗(Mark Di Suvero)那种扑通一声,就投到一座城市公园,以供人享受的大型雕塑。我想,问题的答案在于,彼时的艺术家事实上感兴趣的,是场域的类型(typologies),而非所谓的场域之特性(specificity of the site)。十多年后,场域特性已经成了受委约艺术家用来揭示某些,或者说一切有关某场域之历史和物理性质之物的灵丹妙药了,但某个场域主要是由作品的委托方,而非艺术家来选择。

  Rachel Whiteread在纽约“水塔”(Water Tower)

  这一问题,已经通过怀特里德(Rachel Whiteread)在纽约的那件Water Tower给清晰揭示了,这件作品是继她于1993年,在伦敦东区用混泥土铸造的排屋之后的作品,后者的环境备受争议,而且最终被拆除了。那么,当怀特里德在铸造客体的负空间(negative spaces)时,她确实是对那一客体铸造物感兴趣呢,还是说,这一特定客体(specific object)代表了某种空间类型?我想答案是后者。对纽约的那件放在透明树脂中的水塔进行最后的铸造,以及把雕塑安置在SOHO的屋顶(该屋顶跟最初创作水塔模型的那个不一样),是滴落雕塑的最终动作。只有到这一步,雕塑才会跟周围的建筑、社会历史和当下相交流。这引发了关于在公共雕塑,跟那种可以在博物馆中看到,却重新放到MoMA屋顶(从SoHo移置而来)的雕塑之间,进行严格划界之不足的进一步说明。博物馆与公共场所之间那种看似不可逾越的界线,事实上已经由雕塑这一惊人的媒介给越过了。当我们不愿意称某一举动为滴落雕塑时,这明确表明,所谓滴水雕塑,最终有赖于你所投者何,何时投,以及往何处投。

  本文出自《Skulptur Projekte Munster 07》之“词汇表”(Glossary),Walther König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Tom Eccles

  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并任教于纽约巴德学院

  译注:

  “滴落雕塑”也被称为“坠落艺术”(Plonk Art)或“扑通艺术”(Plop art),用滴落、坠落或扑通来表示它,是因为这类雕塑被认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就像是扑通一声空降而落,同时,plop这个词也被认为是在玩弄pop art的pop。对这一术语的用法可以分为进步的和保守的,采取进步用法的人认为,“扑通艺术”可以用来批判没有恰当处理与周遭建筑或环境之关系的公共艺术作品,而采取保守运用的则用它来表示那些丑陋、缺乏形式、丧失意义,和没有任何真正技术含量或关怀的作品。本词条作者是属于前者并为之辩护的一方。词条中所提及的怀特里德1993年的作品,是艺术家凭之获得泰纳奖的House。它是一件混泥土铸造而成的维多利亚时期排屋造型雕塑,它在这一排屋位于东伦敦区的原始地点展出。而词条中提到的“负空间”(Negative spaces),是诸如一幅画中的主体之间或周围的空间,这些空间本身又形成了一种造型。研究者认为,负空间在西方的运用跟日本文化中、但也是源自汉字的“間”(ma)有关。在日本文化中,它最初是一种建筑用语,指间距,但也用于园艺,更演化成一种处世态度和生活美学,如留白和独处空间等。不过,词条作者认为怀特里德并非想表达与它相关的内容。相反,作者认为这种扑通艺术,打破了原有的艺术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界线,他甚至称之为一种行动(action),就此而言,它不仅暗含了对艺术体制的批判,也许还在以萨达姆为例时,暗含了这种雕塑还是公共空间中的一种政治举动。

  译者:张钟萄

  滴落雕塑不仅是一种艺术类型,而且还是一种行动。它是一种艺术赞助人、政府、委约方、策展人、独裁者和某共同体的行为。当然,其最早形式出现在纪念式的雕像艺术中,以古老论之,可以说它跟古埃及一样悠久,就新近而言,可举巴格达的萨达姆·侯赛因青铜像为例。。而在美国,大家还用由建筑师詹姆斯·瓦恩斯(James Wines)发明、但具有贬义的同义词“坠落艺术”(扑通艺术)(plop art)来表达“滴落雕塑”,而且把它跟广场上的“大便”这种批判性评论相结合。这只不过是用来表达公共艺术实践的众多词汇之一,也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常见现象,当时,那些常常是面容模糊的现代主义雕塑,耸立在通常没那么有纪念价值的现代主义建筑前,导致广大公众懊恼不已。

  建筑师詹姆斯·瓦恩斯(James Wines)

  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回应这种实践,也为了不那么讨好公众的反应,公共艺术出现了新的类型,在美国,这些新型公共艺术,经由国家艺术基金和不断增长且无所不在的“艺术百分比计划”(Percent for Art programs)支持,成了进行上述回应的先头部队,这些新型实践,委托艺术家为联邦政府、国家,也为城市建筑而创作。所谓“艺术百分比计划”,就是将一座新建政府大楼中百分之一的预算,授权于建筑中的艺术创作。

  我应该提醒大家,通常而言,公共艺术更多是委托方委约的产物,而非艺术家的,委托方既可以是非营利团体,也可以是私人开发商或者政府部门。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滴落雕塑之后,每一种关于当代公共艺术的实践方法,不管它是“场域特性”“社群响应的”或是“整合艺术和建筑”,每一种转变和有所演变的模式转换,都是在把公共艺术跟艺术家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远,而且,还前所未有地把公共艺术拖进了一堆程序性要求之中,这些要求剔除了雕塑那种在公共场所中,本可轻易辨别为艺术的形式。

  《房子》,Rachael Whiteread,钢筋、水泥,东伦敦,1993

  九十年代早期到中期的问题是,是否公共空间中的雕塑,事实上还可扮演某种新角色;这种新角色,既非严格的特定场域作品,[所谓严格意义上的特定场域作品,是指诸如理查德·塞拉在1989年,创作于联合广场上的Tilted Arc,任何移动这件作品的可能,都等于是破坏它(可参见词条“场域特性”)],也不是苏维罗(Mark Di Suvero)那种扑通一声,就投到一座城市公园,以供人享受的大型雕塑。我想,问题的答案在于,彼时的艺术家事实上感兴趣的,是场域的类型(typologies),而非所谓的场域之特性(specificity of the site)。十多年后,场域特性已经成了受委约艺术家用来揭示某些,或者说一切有关某场域之历史和物理性质之物的灵丹妙药了,但某个场域主要是由作品的委托方,而非艺术家来选择。

  Rachel Whiteread在纽约“水塔”(Water Tower)

  这一问题,已经通过怀特里德(Rachel Whiteread)在纽约的那件Water Tower给清晰揭示了,这件作品是继她于1993年,在伦敦东区用混泥土铸造的排屋之后的作品,后者的环境备受争议,而且最终被拆除了。那么,当怀特里德在铸造客体的负空间(negative spaces)时,她确实是对那一客体铸造物感兴趣呢,还是说,这一特定客体(specific object)代表了某种空间类型?我想答案是后者。对纽约的那件放在透明树脂中的水塔进行最后的铸造,以及把雕塑安置在SOHO的屋顶(该屋顶跟最初创作水塔模型的那个不一样),是滴落雕塑的最终动作。只有到这一步,雕塑才会跟周围的建筑、社会历史和当下相交流。这引发了关于在公共雕塑,跟那种可以在博物馆中看到,却重新放到MoMA屋顶(从SoHo移置而来)的雕塑之间,进行严格划界之不足的进一步说明。博物馆与公共场所之间那种看似不可逾越的界线,事实上已经由雕塑这一惊人的媒介给越过了。当我们不愿意称某一举动为滴落雕塑时,这明确表明,所谓滴水雕塑,最终有赖于你所投者何,何时投,以及往何处投。

  本文出自《Skulptur Projekte Munster 07》之“词汇表”(Glossary),Walther König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Tom Eccles

  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并任教于纽约巴德学院

  译注:

  “滴落雕塑”也被称为“坠落艺术”(Plonk Art)或“扑通艺术”(Plop art),用滴落、坠落或扑通来表示它,是因为这类雕塑被认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就像是扑通一声空降而落,同时,plop这个词也被认为是在玩弄pop art的pop。对这一术语的用法可以分为进步的和保守的,采取进步用法的人认为,“扑通艺术”可以用来批判没有恰当处理与周遭建筑或环境之关系的公共艺术作品,而采取保守运用的则用它来表示那些丑陋、缺乏形式、丧失意义,和没有任何真正技术含量或关怀的作品。本词条作者是属于前者并为之辩护的一方。词条中所提及的怀特里德1993年的作品,是艺术家凭之获得泰纳奖的House。它是一件混泥土铸造而成的维多利亚时期排屋造型雕塑,它在这一排屋位于东伦敦区的原始地点展出。而词条中提到的“负空间”(Negative spaces),是诸如一幅画中的主体之间或周围的空间,这些空间本身又形成了一种造型。研究者认为,负空间在西方的运用跟日本文化中、但也是源自汉字的“間”(ma)有关。在日本文化中,它最初是一种建筑用语,指间距,但也用于园艺,更演化成一种处世态度和生活美学,如留白和独处空间等。不过,词条作者认为怀特里德并非想表达与它相关的内容。相反,作者认为这种扑通艺术,打破了原有的艺术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界线,他甚至称之为一种行动(action),就此而言,它不仅暗含了对艺术体制的批判,也许还在以萨达姆为例时,暗含了这种雕塑还是公共空间中的一种政治举动。

  译者:张钟萄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