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考古可以走多远 我们需要且行且思考

时间:2014-12-11    来源: 中国文物报    作者: 乔玉

摘要:10月27至28日,第二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热烈举行。论坛的基本形式与第一届相同,包括公众演讲、研讨会和公共考古活动展示三大板块;参与人员构成也相似,有来自专业网络和平面媒体、热心公共考古的考古科研单位和博物馆的代表,有各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代表;精彩新鲜的内容也仍然让与会者兴奋不已,并引发对公共考古的新思考。

  10月27至28日,第二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热烈举行。论坛的基本形式与第一届相同,包括公众演讲、研讨会和公共考古活动展示三大板块;参与人员构成也相似,有来自专业网络和平面媒体、热心公共考古的考古科研单位和博物馆的代表,有各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代表;精彩新鲜的内容也仍然让与会者兴奋不已,并引发对公共考古的新思考。

  新努力

  研讨会上的每个发言都让人感受到公共考古第一线涌动的求新热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网的乔玉介绍了该网站近年来在公共考古方面的新探索:网站平台和微博、微信有机结合,多角度、全方位展示考古成果;通过微博平台大力开展线下活动。作为此次论坛的承办方之一,网站组织了以考古为主题的T恤衫设计、优秀公共考古活动、微电影和动漫作品的征集活动,遴选出一批优秀的作品在论坛上展示、播放。考古所还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将广受欢迎的中国考古网人物专访栏目的成果汇集成册,出版《考古学人访谈录》系列丛书,实现了网络媒体与纸质媒体成果的相互转化。

  《中国文物报》的李政讲述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24年的精彩历程——由业内评选到增加网上公众投票环节,开展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活动,再到组织社会媒体进行配合报道。作为国内最权威的考古文博专业纸质媒体,《中国文物报》不懈推动“十大发现”公众化的历程,也是中国公共考古由艰难起步到蓬勃发展的历程。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公共考古方面领一时风气之先,该所的郑媛介绍了去年新成立的“公众考古研究部”的各项活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年来开展了诸多可称“高大上”的公共考古实践,该院的刘志岩介绍了虚拟考古体验馆建设、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和川藏北线探险等活动。同在成都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在公共考古方面不遑多让,王方介绍了该馆的图说漫画、《梦回金沙城》4D电影、《金沙找魂》室内交响乐、《魔幻金沙》杂技、《太阳神鸟》歌舞剧等“文艺范”十足的活动。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同样制作了“公众考古系列科普漫画”。

  特别可喜的是,不但国家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这样资源丰富的“豪门”将公共考古开展得丰富多彩,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乌兰察布博物馆等地市级单位也充满热情和创造力。

  来自全国近10个高校的学生代表仍然活力四射:博物馆之旅、主题讲座、考古之美摄影展、碑林讲解队、创办会刊、设计会服、吉祥物和海报、陶艺文化节,内容形式丰富多彩。

  公众演讲依然是论坛中备受关注的节目。王仁湘:馒头与面包——由小麦引进看食文化传统的演变;唐际根:谁来揭开历史真相——赫赫殷商;王方:古蜀寻踪;李新伟:最初的中国梦;齐东方:梦回大唐;郑 岩:器与道——陶鬶的故事;曹兵武:精彩博物馆。这个“节目单”在论坛前让人充满期待,现场效果也没有让听众失望。

  新思考

  27日晚上的茶话会一如既往地自由而热烈,畅所欲言之后,犹觉意犹未尽。论坛引发了大家对公共考古的很多新思考,可以概括为“公共考古可以走多远”。

  目前的公共考古活动形式已经颇为丰富,有主题讲座、模拟考古、考古探险、考古夏令营、摄影比赛、考古文博知识竞赛、动漫图说、专题电视片和各种文化产品等等。宣传平台既有纸质媒体,也有网站、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还有“十大考古发现”和“仰韶论坛”这样的主题活动。大家都在思考,这些活动在形式上虽然丰富,但也难免雷同,是否还可以走得更远?上届论坛中,有学生代表提出各高校文物爱好者协会组织联合行动,就一个主题进行宣传,但因为缺乏有效的组织,未能实现。本届论坛中,很多代表重提“组织起来”的倡议,这可能是提升各种公共考古活动影响力的有效方式。如果各公共考古活动团体和各媒体联动起来,就一个主题进行多种方式和多种角度的广泛深入宣传,必定会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大家一致的观点是,比起形式来,公共考古在内容方面,提升的空间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本次论坛上演讲的内容本身是很吸引人的,但有些讲述还是“课堂气氛”太浓,在叙述方式和演讲技巧方面如果能够精心设计,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齐东方老师演讲后,有听众表示,如果他的演讲以“上官婉儿的一天“为题,铺陈出他要介绍的锦衣美器,会更加吸引人。齐老师深表赞同。他在香港演讲就是以唐传奇中的人物为线索,讲述盛唐器物之华美,听众反响热烈。考古类微博和微信在内容的选择和表述上,也大有可为。各种模拟考古和考古探险等活动同样大有可拓展的之处。

  上述关于内容和形式的讨论引发出一个更让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到底可以走多远?考古学家们已经逐渐走出象牙塔,但如果有人问考古知识是更像交响乐还是流行乐,多数考古学家恐怕会选择前者。那么,我们的公共考古是保持交响乐的阳春白雪范儿,去提高公众的欣赏领会能力呢?还是再放下点身段,突出考古知识中迎合流行时尚的部分,满足一些公众的好奇心呢?这是颇费踌躇的问题。考古学家面对的公众有不同的文化层次和不同需求,公共考古不妨既奏交响乐也唱流行歌。但多数考古学家会坚守一个信念:公共考古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冷僻”的考古学家成为被粉丝热捧的文化名人,不是为了仅仅满足“古墓里是否有僵尸”之类的好奇,而是为了让公众了解考古学家用手铲辛苦发掘出的关于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文明的知识,感受只有考古资料才能带来的对我们灿烂文明的真切体验和心灵震撼,激发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自豪、自信和珍爱。

  在公共考古领域,永远是行动先于理论,我们需要且行且思考。

  新希望

  仰韶论坛之后,郑州大学大四女生李子一火了。11月5日中国考古网开辟“图说考古”栏目,发布了她在中国考古网系列征集活动中获得动漫类一等奖的作品--系列考古漫画,11月8日同时在中国考古网的官方微博和微信中推送。漫画被微信朋友圈广泛转发,点击率飙升。从8号开始包括大河报、北京日报、天津日报、东方早报、成都商报、郑州电视台、澎湃新闻网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对她进行了跟踪采访报道。用李子一的话说:“我这两天快给采访给狂轰乱炸死啦!”,这位考古系的姑娘一时成为数十家媒体的头条人物。同时上海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北京青年出版社等出版机构也开始和子一同学联系,表达了对这些漫画集结成册出版的意愿。看似简单的考古漫画一夜走红是史无前例的。

  媒体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对考古的认识”。他们的关注点也代表了公众的心声。“考古”一直都在公众的视野内,从未走远。正如笔者对澎湃新闻的记者所说的,这位多才多艺又不失豪迈的姑娘之所以能火,除了漫画活泼的画风外,更重要的是内容严谨,主题分明,简明扼要,有事实作为依据。她用几幅画就道出了考古发掘、调查、钻探的全过程;寥寥数语,嬉笑逗乐中就勾画出“考古学者的职业”、“考古不是挖恐龙”、“当幻想遇到现实”等公众感兴趣的主题。

  这一“漫画事件”不仅成为此次论坛的亮点,也为我们今后推广公共考古提出了新的思路,让我们对公共考古的新发展充满希望。我们更有信心期待,在新的一年里,会爆发出更多新的公共考古热点事件,更有信心期待更热烈的一届论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