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百年奠基者“回家” “丹青锦裳——郑锦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展开幕

时间:2019-01-14    来源: 艺术中国      作者: 艺术中国  

摘要:​开幕式现场2019年1月9日下午,“丹青锦裳——郑锦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学术研究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在央美“百年校庆年”系列活动中,学校以“两个致敬”作为礼敬百年传统的代表性学术活动:一是《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开启了百年校庆活动序幕,致敬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徐悲鸿先生…

Dp2GOJwDphvU1SFkE2NgjSDUniTOd2rfLaTiq7AM.jpg

​开幕式现场

2019年1月9日下午,“丹青锦裳——郑锦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学术研究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在央美“百年校庆年”系列活动中,学校以“两个致敬”作为礼敬百年传统的代表性学术活动:一是《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开启了百年校庆活动序幕,致敬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徐悲鸿先生;二是此次《丹青锦裳——郑锦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学术研究展,致敬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北京美术学校第一任校长郑锦先生,以此作为“百年校庆”学术活动的收官之作。

郑锦(1883—1959),字瑞锦,号褧裳,又作䌹裳、耿裳,出生于广东香山。中国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少年时旅居日本学习,后专攻绘画,作品纯净,设色雅致,偏日本风格兼具宋画之趣。1914年回国供职于教育部,1915年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兼课,教图案。1917年被委任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学校”校长,1924年辞职,期间开创并不断完善了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体系。1927至1937年于河北定县开展平民美术教育运动,一生集精英和平民教育于一身。1940年起,居澳门,专于创作。

本次展览以作为教育家的郑锦和作为艺术家的郑锦两条主线展开,展厅内线以“何以郑锦”、“平民教育”、“寓居澳门”三大板块的文献梳理贯穿郑锦的人生轨迹,从筹建与发展北京美术学校,到辗转河北定县开展平民美术教育,后寓居澳门投入绘画艺术创作;外线集中呈现了郑锦的26件经典之作,涵盖自上世纪20年代的《狐狸》《玉兰孔雀》,到他生命中最后一件作品《洛神》。

郑锦早年在日本学习和生活,是20世纪初叶第一批走向海外的中国艺术家之一。展览第一板块“何以郑锦”以部分文献和图片资料,还原了他青少年时期在日本求学取得的学术成功,包括在日本求学期间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反映了他在学习、研究日本绘画的同时也致力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绘画,这令他在当时的日本画坛崭露头角。1917年10月蔡元培建议成立“国立专门美术学校”的建议得到教育部批准,从此揭开了我国国立美术教育的历史。经梁启超先生举荐,留日归来的郑锦受教育部之命,担起筹办“国家美术教育”的使命,成为“国立美术教育”重要开创者。从最早筹备到担任北京美术学校第一任校长,郑锦掌校六年有余,从中等美术教育,到添设高等部,再到专门制,郑锦满腔热血、筚路蓝缕、孜孜以求,努力建构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雏形。

1924年,郑锦辞去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校长职务。但他依旧坚持初心,执着践行其美术教育理想。展览第二板块“平民教育”呈现了郑锦在经历了筚路蓝缕的国立美术教育实践后,悄然转身,辗转河北定县、广东中山致力于平民教育与平民美术的经历。

中山沦陷前夕,郑锦携家人移居澳门,身心投入自己的绘画世界。第三板块“寓居澳门”呈现郑锦在移居澳门之后,潜身心于丹青,“以他山之玉,复研国画之精华”净雅天成的艺术成就。抗战胜利后,他奋笔而成《春回大地》,民族情怀跃然丹青。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开幕式上说:“郑锦先生的绘画将日本的绘画传统与中国工笔绘画相结合。他的艺术从题材到风格都具有主题的构思和来自生活的感受。他既擅长人物,也精于花鸟,在用笔上可以说达到了古人称之为‘精妙’的高度,而在色彩的使用上又非常鲜明地体现出现代的气息。他的作品风格鲜明,在人生的每一阶段,作品中都有着他对人生的感受,对理想的追寻和更高远的情志。在40年代,我们还处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他就在作品中寄托了对和平的期待。在50年代,他很晚年的时候创作的作品,仍然充满着对新中国和新时代、新社会、新生活的礼赞。所以,在这些我们过去不曾见到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郑锦先生的艺术使命和责任。整个展览的筹备过程,也是深化对郑锦艺术研究和认识的过程。”

开幕式后还举办了“郑锦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聚焦郑锦作为重要开创者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贡献进行了研讨交流。

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宣传文化部作为支持单位,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美术馆联合承办。展览位于美术馆四层展厅,将展至2019年3月3日。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