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谈李可染:四川是父亲艺术思想成熟的重要环节

时间:2019-06-26    来源: 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 雅昌艺术网专稿

摘要:2019年6月23日,艺术大家李可染之子李庚老师,来到成都画院“艺术大家与四川”系列讲座的讲台上,带着父亲旧时的记忆,踏上了这片曾让他父亲心心念念、流连忘返的土地上。为大家讲述一代大师李可染先生与巴蜀大地那些令人神往的情节。

四川与许多艺术大家的人生经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唐代吴道子入川绘嘉陵江三百里风光、李思训入川作蜀道山水,安史之乱后,大批宫廷绘画名家集体入蜀避乱,推动了中国第一个皇家画院西蜀翰林院的建立。而80多年前,也有一批重量级的艺术大家来到成都,民族危亡时刻,大后方接收着我国主要美术院校、社团和美术家们。

就是在那个时期,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关山月陆俨少、潘天寿、丰子恺……他们多次入川或居川,这批老“蓉漂”们不仅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艺术灵感,也曾经深深影响了成都本土艺术的发展。而成长于斯的石鲁、陈子庄等艺术大家,也将这块土地的灵气蕴含进了自己的艺术生命之中。

就在本月中旬,成都画院开展的“艺术大家与四川系列讲座”正式拉开序幕。活动共分12期,陆续邀请与四川有联系的艺术大家们的后代家属、研究学者、纪念馆馆长共同探讨艺术大家的艺术世界及他们与四川的关系。

 

2019年6月23日,艺术大家李可染之子李庚老师,来到成都画院“艺术大家与四川”系列讲座的讲台上,带着父亲旧时的记忆,踏上了这片曾让他父亲心心念念、流连忘返的土地上。为大家讲述一代大师李可染先生与巴蜀大地那些令人神往的情节。

【直播回看】巴山蜀水忆故人——李庚谈李可染在四川的往事

1907年出生于江苏徐州的李可染,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山水画大师。自幼喜爱绘画的他,13岁时拜钱食芝为师学习中国画,后考入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生班,师从林风眠、法籍油画家克罗多专攻西画。上世纪四十年代起,李可染致力于中国画的改革和复兴,师从齐白石、黄宾虹,由此而深入中国书画艺术之堂奥。40年代时,李可染的人物作品就已经具有了鲜明的自家特征和很高的造诣,意趣倾向于古代文人画的疏简洒脱。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精神,万里写生,融汇中西艺术之长,使古老的山水画获得新的生机。

李可染的创作在六十年代进入高峰,作品气象沉雄博大,韵致幽深,在题材、构图、笔墨、意境等方面均取得了创造性的突破。晚年的作品超越对景创作,追求神韵,在意境营造和笔墨语言上进入化境,其成就在海内外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一代书画大家,李可染与蜀地有着不解之缘:抗战时期,李可染在重庆开始了他艺术历程上的初步探寻与转变,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同时期,经典系列作品之“牛”的形象也首次出现在他的画笔之下;1954年,李可染开始三次重要长途写生,56年第二次踏入巴山蜀水,用西画写生的方式和光影的表现手法开启了他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独一无二的创举。

忆蜀地情缘  辗转山河亦如故

二十世纪中国最会用“墨”的画家、中国画革新的先驱、“用最大功力打进去,用最大勇气打出来”的艺术理论的提出者,一代美术大师李可染先生,曾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钟爱的艺术事业,并在国难当头的动荡时期,定居巴蜀,扎根自然,创造了一系列经典作品。

​在讲座中,李庚首先表示“艺术大家与四川,这个课题非常重要。”他认为四川在近一百年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方面起的作用非常之大,这与艺术大家与四川这个课题是相呼应的,这个项目是一个国家的项目,也是一个国家的题目。

据李庚回忆,关于李可染老先生的一生,他本人在教学和谈话之中认为:他的艺术成就,两次重大艺术上的改革,其关键所在地就是四川。

 

李可染先生曾两次到达四川,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另外一个时期就是在1956年。在这两次到达的时候,是他的艺术变革的最关键时期,是他的艺术思想成熟走向高潮的最重要的一环,他的艺术生涯无论如何是与四川分不开的。由于当时的国情,全国的文化人都汇集在这个地方,李可染本人与夫人邹佩珠在回忆四川这段日子的时候都特别富有感情,流露出无限的感慨。 

艺术大家聚巴蜀  国难当头百花开

抗战时期,中国画的画家们如同屈原一样,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李可染先生来到四川之后也是这样的心情,使他的绘画中表现强烈的生命力。

不仅仅是李可染,包括了当时四川的画家,和从全国各地来的画家,这个大批的学者放下了架子,聚集在一起。广大的艺术工作者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放弃了留法、留英、留苏、留日、留美学生之间的门派之见,放弃了浙江、广东、四川的地域之见,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是中国学术上起飞的起点。所以李庚认为:“中国近百年的文化的走向与四川是不可分割的,四川所做出的贡献不仅是山川、人情和文脉上的流传,而在于全国的艺术家就汇集于四川,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体系。”

学无止境  铸就一代大师

谈到父亲一辈子热爱学习专研艺术,李庚有很多话题,特别是在四川的日日夜夜中,他认为李可染先生学到了至为宝贵的三点。“首先,他和全国的文化人在一起学到了爱国精神、爱国主义,知道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做什么。其次,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李可染在四川期间,曾在学校里任教,课余的时间跟很多老师在一起讨论,跟前辈艺术家进行讨教,跟青年艺术家进行交流,自己在油灯下面学习传统文化,把中国古代的文化史上的一些章节,报纸上剪来的一些小的画片,博物馆的一些目录,都用剪子剪下来贴在墙上。

 

更重要的是,李可染还向大自然学习。李庚回忆道:“他在四川期间,住在一个农民家里,每天看着水牛白天工作,晚上回圈,他就开始画水牛,并且牛也成为他一生爱画的题材。”李庚认为李可染利用水牛这个题材来演绎了中国人的勤劳勇敢和坚韧不拔。“当时正是中国人抗战期间,没有枪没有炮,但是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就能够战胜一切,所以在四川有徐悲鸿先生画的马和鹰,还有李可染画的牛,非常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从徐悲鸿、齐白石、李可染先生等艺术大家的照片中,都能看到这些人穿着朴素,但其实他们经历“奇丽”。李庚解释:“奇怪的奇,美丽的丽,为什么用这两个字呢?因为这些人的人生中一会儿在巴黎生活,一会儿又在四川的农村里面生活,一会儿是大学校长,一会儿又是艺术家,可以说很难把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可就是在这一个人身上出现了这样的经历。”

抗战时期入川十年间,李可染画了两百幅巨型的壁画,有关抗战、抗日、爱国,一个年轻人能够画出这么多巨幅的政治漫画实属不易。另外,李可染先生还提出“用最大功力打进去,用最大勇气打出来”,这也是基于他数年如一日的创作功力的积累和勤于思敏于行的艺术生涯习惯。

现场问答环节,李庚对父亲在中国画改革上的决心是如何产生这一问题谈到,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四川有“三厅”这个地方,把文化人都聚在这里,父亲说那真是一个大融合的非常好的学习时机。“因为这个战争,大家打破了很多的界限,四川人又喜欢摆龙门阵,往一个方桌上放一个茶壶,就天南海北说起来,有史学家的交流,有画家的交流,还有其他艺术家的交往,包括海明威到四川的时候,都跟艺术家们有接触,这些交流可能是引发他变革的一个原因。”

“后人对李可染的解读,随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教授们有很多很多的解读,在1954年最早他教授在课上,他解读自己的原话是这样的,他说画家应该读两本书,一本叫做大自然,用眼睛看,用自己身体体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个非常重要;另外一本书就是历史传统文化,传统是这个民族的记忆,对于一个艺术家,不管他搞当代艺术的还是古代的,在色彩上还是形态上要所建树,都要对人类的历史有所知。”这两句话是我概括的,也是父亲写生山水中最重要的观念。

李可染的一句“我不依靠什么天才,我是困而知之,我是一个苦学派”成为了影响无数后辈的话语,而他本人则是用一生在践行这句话。他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笔墨,巧妙借用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在时代浪潮之下,在中西艺术思想激烈碰撞的历史背景中,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展示了传统国画在现代历史语境下的艺术魅力,是现代美术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李可染在晚年十分怀念这两段在四川的日子,前一段促成了他的“牛”,后一段促使他的风格自成一派,山水创作在六十年代进入高峰,作品气象变得沉雄博大,韵致幽深。李庚感慨自己的父亲,说其艺术生涯“无论如何是与四川分不开的,是他艺术思想成熟走向高潮的最重要的环节。”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