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外销瓷如何“风靡”欧洲

时间:2019-07-25    来源: 凤凰艺术    作者: 凤凰艺术

摘要:德国的梅森瓷器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7月25日,一场汇聚景德镇为代表的中国瓷器和梅森为代表的欧洲瓷器精品的瓷器大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揭幕。据悉,展览以三个故事为线索,着重展示中国景德镇外销瓷对中西方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在文明交流碰撞中的融合创新。展期持续至11月3日。

德国的梅森瓷器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7月25日,一场汇聚景德镇为代表的中国瓷器和梅森为代表的欧洲瓷器精品的瓷器大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揭幕。据悉,展览以三个故事为线索,着重展示中国景德镇外销瓷对中西方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在文明交流碰撞中的融合创新。展期持续至11月3日。

 

据本次展览内容设计负责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部王成兰介绍,本次展览分为“中国瓷器的传播”、“欧洲的瓷器热”、“欧洲瓷器的产生及影响”以及“两个瓷都的碰撞”四个单元,从中国景德镇、德国梅森两个瓷器发源地讲起,以“克拉克瓷”、“骑兵换瓷器”、“伯特格尔与白色金子”三个故事为串联,再现瓷器发展历程和中国瓷器对世界的影响。

 

传奇塑像大师约翰·约阿希姆·坎德勒于1753年创作了一个由21个猴子音乐家组成的滑稽管弦乐队草图,这些扮成人样的精巧雕像是用来装饰宴会桌的作品。他的猴子管弦乐队一直是18世纪中期的工厂制造的众多完美雕像中最受欢迎的产品。坎德勒利用这些小猴子,以幽默手法讽刺了当时的宫廷社会。

 

中国瓷器在欧洲曾有多“风靡”

 

16、17世纪,中国的瓷器在欧洲有多“风靡”?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是中国的英文名“China”正是瓷器的意思。另外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用“骑兵换瓷器”的故事。

 

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是个狂热的瓷器收藏者,1717年他与普鲁士腓特烈·威廉一世做了一笔交易,用600名萨克森龙骑兵换了151件康熙时期的青花瓷,这些瓷瓶从此被世人称作“龙骑兵瓶”或“近卫花瓶”。这批价值连城的康熙青花瓶至今仍陈列在德国茨温格宫的瓷器走廊。欧洲瓷器热由此可见一斑。

 

掀起欧洲瓷器热的要属“克拉克瓷”。“克拉克”一词源于17世纪欧洲人对葡萄牙航海大帆船的称呼,由这些大帆船运载到欧洲的大批中国青花瓷器因此被称为“克拉克瓷”。1603年,荷兰人截获了一艘满载“克拉克瓷”的葡萄牙商船,这些瓷器在阿姆斯特丹拍卖出了350万荷兰盾,据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当时的市值是650万英镑,一艘船上的瓷器市值竟占公司市值一半,所以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跟中国进行瓷器贸易,从此以后掀起了欧洲瓷器热。

 

据本次展览内容设计负责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部王成兰介绍,克拉克瓷是最早由景德镇生产、装饰纹饰格局具有外销瓷青花的遗风,其布局多半采用外圈由八个开光组成边饰,中间主体图案多为中国传统花鸟、人物、吉祥物等。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一直畅销欧洲。

 

出口的中国瓷器中不仅仅有“克拉克瓷”,景德镇的能工巧匠们还能根据欧洲人的要求生产“订制瓷”。当时欧洲还不能烧造硬质瓷器,中国瓷器销路广获利多,成为欧洲商人谋取高额利润的商品。1635年,荷兰商人第一次把欧洲人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宽边午餐碟、水罐、芥末瓶、洗脸盆等做成木质模型,带到中国,景德镇匠师灵活配合订单的要求,制作出了瓷质的西方生活用具。

 

本次展览也展出了形式多样的定制次,从剃须盘、咖啡壶到浴盆,这些器物的存在说明瓷器已经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领域。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不少日本伊万里瓷器以及中国仿伊万里瓷器风格的瓷器。日本是明清时代中国瓷器外销的第二海外市场。中国明清之际社会发生动荡,日本的伊万里瓷器又取代中国瓷器,成为销往欧洲的主要商品。18世纪初德国人研制出瓷器之后,依然模仿中国和日本的样式。

 

18世纪融入了日本风俗设计的彩绘瓷器大量传入欧洲。六角形大罐,用于欧洲的宫殿中,据说在罐中放入香料后放置一段时间,取下盖子,会在室内释放香气,也被称为“沉香罐”。

 

中国瓷器到达欧洲后,进口商聚敛了大量财富,人们纷纷开始尝试试制中国瓷器。在佛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的支持下,16世纪70、80年代,欧洲已经能够制作较为粗糙的瓷盘;17世纪时,荷兰代尔夫特开始大量防制青花器,远销欧洲。但限于材料、技术等种种原因,欧洲仿制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1700年德国北部的炼金术士伯特格尔谎称能点石成金,引起了普鲁士国王的注意,并把他召入宮内。伯特格尔害怕把戏拆穿,于1701年南逃至萨克森王国,被奥古斯都二世拘禁研制瓷器。1705年,德累斯顿近郊的梅森阿尔布雷希特城堡发现了白色瓷土(高岭土),伯特格尔随即被转移至梅森,与契恩豪斯一起研制真正的陶瓷原料。二人在“宛如地狱”的地下室工作了数年,1708年,契恩豪斯去世,1709年伯特格尔研制出制瓷配方,并最终创制了欧洲本土的硬质瓷一一梅森瓷器。

 

为了防止瓷器制作秘方外泄,奥古斯都二世软禁了伯特格尔;并于1710年1月23日在德累斯顿建立了一所瓷厂;同年6月,瓷厂迁到阿尔布雷希特城堡中,直到19世纪后半期才迁到山谷中的现址(1918年正式名为“梅森瓷厂”)。该工厂历经三百多年,几乎没有停止过生产,至今仍然保存着当时的生产工序。

 

瓷器引发欧洲“餐桌革命”

 

梅森瓷厂作为欧洲第一个皇家瓷器生产机构,有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奥古斯都二世的梅森瓷厂的帮助和影响下,法国、意大利、英国、荷兰和葡萄牙等国也相继成立皇家瓷器厂,整个欧洲的制瓷实力和产量都大幅提高。梅森,改变了世界陶瓷贸易的格局。

 

王成兰介绍,中国瓷器对欧洲产生重要影响之一是引发了“餐桌革命”,“以前西方人用粗陶、木质的器皿吃饭,随着瓷器的流入和它们自身瓷器的发展,分餐制和盛大的宴会才有了可能。”

 

此次展览展厅内特意用绘有蓝洋葱图案的瓷器模拟复原了西方的餐桌陈设,意在直观呈现瓷器所引发的餐桌革命。据悉,蓝洋葱是梅森瓷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类图案,最初是西方在仿制瓷器过程中不知道中国瓷器上所绘的石榴、桃子等图案为何物,就描绘成了它们常见的洋葱图案,却也大受欢迎。这也正是中西文化在交融碰撞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创新。

 

“中国瓷器跟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是很有意思的。克拉克瓷器开光的特征是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伊万里瓷器吸收了日本的风格,梅森瓷器产生以后,我们又借鉴了梅森的风格,生产出了中国产仿梅森器型的瓷器。比如广州博物馆藏的这两个镂雕花口盘。”王成兰说。

 

据悉,展览展示中国景德镇精品瓷、中国外销瓷中的典型器、日本瓷以及德国梅森瓷器等共计75组,136件。其中包括来自德国陶瓷博物馆、德国梅森瓷器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的瓷器精品100件,来自江西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瓷器精品36件。

 

 

 

为配合此次展览,上历博特邀两位来自东西方博物馆的馆长于7月27日开展讲座,谈中国瓷器及其深远影响。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馆长出川哲朗带来讲题《远渡欧洲的中国瓷器和伊万里瓷器》;德国陶瓷博物馆馆长Daniela Antonin 丹妮拉·安东尼带来讲题《东风西渐——谈中国瓷器对梅森瓷器的影响》。后续还将配合展览推出其他配套教育活动。

在上历博的展期结束后,该展还将前往大连博物馆、广州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郑州博物馆进行巡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