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十三场梦境”:光影也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没办法躲避

时间:2019-11-18    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 澎湃新闻

摘要:

 

近年来,新媒体不断走进观众视野,随之而来的也有关于“网红展”“打卡展”的反思,正在北京进行的新媒体艺术展“十三场梦境”,再度聚焦现实与虚拟碰撞的展览形式。


11月14日,新媒体艺术展“十三场梦境”在北京幻艺术中心开展,这是成立于2018年的幻艺术中心继“漫步星际一”、“漫步星际二”、“未来系列:田晓磊:夜殿”之后主办的第四场新媒体艺术展。

以“沉浸式体验”“极致的视觉效果”“良好的互动性效果”作为关键词的新媒体艺术展一直是这两年的热门,比起北京798里绝大多数的画廊里白盒子一样的空间挂上稀稀拉拉的几件不知所云的艺术作品,新媒体艺术展的确是友好很多:足够多的镜子和灯光投影制造出重叠的、不知所踪的幻境,流瀑、移动的山峦和炫目花朵在观者的脸上人影幢幢,观众不用费多大的力气找角度,随便一拍都是灿烂的流光剪影。

而同样也是新媒体展览在中国的艺术空间开始大行其道的这几年,国外的艺术家与新媒体展如草间弥生的高互动性的“洁净之屋”和“无限镜屋——灵魂波光”、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雨屋”,中国的如各种梵高星空展、以花朵投影为主题的展览,北京幻艺术中心成立以后推出以发光的“月球”与镜像制造出无限空间的漫步星际系列,从早期宣传中的“网红打卡胜地”到年初,各个艺术中心都开始审慎地措辞,更强调自己的新媒体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不希望仅仅被误解为就是拍个照片就完事儿的网红展”。

“十三场梦境”在近1000平米的空间中,主要展陈了《无象》《无限的远与近在咫尺》《Deepink》《仙镜》《白日梦》等作品,聚焦的同样是多媒体展览比较喜欢讨论的现实与虚拟深度融合的多重梦境空间,在这种被光制造出的庞大的幻境中思考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如艺术家介绍:“当下的每个瞬间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主体变成了一个混合物,一个由各种异质、异源成分的集合,一个物质与信息的混合体。通过不断变幻的投射影像,来打破人类身份与信息形式的界限,用自己的身体和意识重塑了虚拟与想象的世界。”

其中《无限的远与近在咫尺》是 LED灯光互动装置,通过数据采集和编程控制每根LED灯管的亮度和色彩伴随着艺术家采集的各种声音有变色、闪烁,镜面反射以后“形成无限的不确定,就跟我们的生活一样所有东西都不可控。最后这个装置整个会亮起,但亮的时候你也会觉得它好像是不太真实的。”黄莺说。

作为展览的重点之一的、投影映射装置《Deepink》是一颗悬浮的 “数字之心”,空中悬浮抽象造型的心的实体,影像映射到几何面上,通过视觉变幻,闪耀着钻石一样的光泽,艺术家希望激发观者对时间轨迹的迷失和对空间关系的不确定。

《仙镜》是展览中最大的一个沉浸式空间,四壁及地面上都有投影,影像在时间中慢慢生长演化,七个投影有的是陨石和星光飞逝,有的是藤蔓在生长,有的是花朵绽放,艺术家谈到,当我们的身体参与其中,会对自我和身体有了一个重新的认知,不由自主地主动用身体去回应和参与建构这种虚拟的空间,同时加速意识的进入,光、能量、运动代表着新物质的诗学,在环境中流动和编织,不断循环。

即便艺术家、策展方灌注了诸多艺术理念在这些新媒体作品中,并一再强调这些作品是艺术家作品,而绝不仅仅是“网红展”,但是从主办方的推送中可见,展览中的许多作品图还是有不少女孩站在前面摆姿势、拍照,艺术家在导览的时候也或多或少地提及如何拍照漂亮,这似乎再次回到新媒体展览的一个最为核心的特质——观者必须能够参与其中,通过体验、感受或者拍照来标识自己,并通过在网络上的传播吸引更多人来看,从这个意义上,有强烈社会关照的艺术家展和仅仅是吸引人眼球的网红展的一部分初衷和目的是相同的。

近期不少媒体对于“网红展”颇多讨论,如《三联生活周刊》的《到底该如何定义“网红展”?》对网红展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文章提出第一波“网红展”诞生于美国(在美国更多被称为“快闪展”),其背景源自年轻人开始为自己的文化观念做记录。2016年在纽约开幕的冰淇淋博物馆是这一潮流的开创者,展览内有大量可供自拍的大型甜品装置,之后,蛋屋、茶坊等一系列展览开始涌现。

随着各个城市纷纷开始举办各种多媒体展、网红展、冰淇淋展等,对于这种陈展形式讨论的文章也有许多,如有的文章认为,网红展的流行与商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有文章谈道:“参观网红展的观众不需做任何功课,这种轻松感或许让人感受到《娱乐至死》中‘赫胥黎’式的文化滑稽戏……那些巨大的装置、反复使用的霓虹灯、镜面,甚至投影、VR,似乎也在固化着年轻人的套路式思维,使这种刚刚兴起的亚文化展坠入到一种奥威尔式的体验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