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听的艺术故事,哪些是假的?

时间:2019-11-19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摘要:艺术究竟是什么?我们从小听的艺术故事,都是真的吗?为什么懂艺术的人,会对它那么着迷?但又有那么多人不得其门而入?

艺术究竟是什么?我们从小听的艺术故事,都是真的吗?为什么懂艺术的人,会对它那么着迷?但又有那么多人不得其门而入?

 

1. 艺术故事的背后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在关于艺术的故事里,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神笔马良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可以创造出美好的东西。不过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故事其实是现代作家洪汛涛在1955年才创造出来的呢? 大家还记得小学课本里王冕画荷花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其实也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杜撰的,可是也都被我们当成了真事。 其实元代画家王冕根本不是放牛娃,也不会用红红绿绿的颜色画荷花,而是以画墨梅在艺术史中留名。

 

虚构的艺术的故事,反映出的是人们对于艺术的憧憬和想象。可是,如果要走进中国艺术的世界,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就需要还原艺术背后真实的历史。

 

2. 中国艺术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产物。历史与文化,既是抽象的文献记载,也是切实可感的物品——尤其是艺术品。 感知艺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视觉的,一种是物质的。接触中国的艺术,就是认识中国的视觉文化和物质文化,从而获得一种新的视角去认识我们自己。

 

中国人的所有情感在我们的艺术中都能有所窥见,这是一种极为特殊的传统。中国的艺术和我们发生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感官。 大家都知道,艺术是视觉的,需要用眼睛去看。然而我们也需要触摸,如果不用手去感觉,大概我们也体会不到玉器的温度和瓷器的光滑,也体会不到为什么一幅中国的古画不能直接看到,而是需要用手“打开”。 中国的艺术还需要去“听”,“琴棋书画”自古就被称作“四艺”。而如果你想知道那些青铜的乐器为什么会被当作最重要的艺术品,最好去听一听敲击它们发出的声音。 1957年7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送了用一套出土的战国青铜编钟演奏的《东方红》,让古老的艺术焕发了声音的魅力。

 

欣赏中国艺术,有时还需要使用嗅觉。比如当你去欣赏那些和“香”有关的艺术品——香饼、香囊、香具的时候,你需要用鼻子闻一闻。 最后,也不要忽视舌头和味觉。比如,中国古代艺术中,还有数量极大的茶具和酒具。一付建窑的茶盏,只有在茶汤的滋润中才能体现最大的价值。

 

3. 中国艺术史:国人的美育必修课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倡进行美育,美育的本质是感受生命能力。就像法国思想家卢梭说的,缺失了美,也就缺失了生活的全部魅力。学习中国艺术,就是重新发现我们的传统,在丰富的艺术世界里寻找精神的休憩之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走进中国艺术呢? 学习中国艺术,需要理解和体会艺术的思维方式。学习艺术史,既复杂又简单。复杂是因为,它试图理性地捕捉人类最难以捉摸的感性行为。简单则是因为它几乎没什么门槛,只要打开我们的感官就行。 艺术的思考方式简单来说,就是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感知,来进行自由和自主的观察,并且在观察中不断提出问题,学会享受观察的快感和思考的愉悦。我相信,中国的艺术,一定会让你“耳目一新”。 进入中国艺术的世界,还需要些勇气和开放的态度。艺术的故事里什么都有,有神话和传奇,有爱情和怨恨,有伤感和离别,还有疾病、恐怖和死亡。面对艺术里体现的人生百态,要有胆识和勇气。 不相信吗?在中国艺术中,墓葬艺术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类型,下到地下的古墓里,在其中体验艺术的力量,常常能让我们这些现代人有一种莫名的肃杀之感,似乎看到了生与死之间的距离。而当你站在一幅元代的唐卡面前,那些泛着诡异的蓝绿色、戴着骷髅串珠的密教大神,无不让我们感到从肉体到心灵的震颤。 和艺术发生联系还需要一颗好奇和敏感的心。这样你才不会止步于优美的故事,才能深刻感受到艺术那难以言说的力量。艺术需要敏感的心,反过来,艺术也能培养敏感的心灵。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