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设计了地铁路线图?

时间:2020-03-05    来源: 中国美术报    作者: 中国美术报

摘要:地图作为最基本的数据可视化手段之一,至今为止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了,随着人口大量增加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系统也变得越发复杂,“交通设计”这一分支也逐渐细分出来。对设计师而言,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型城市设计一张交通地图都极具挑战性。地图设计师如何平衡易读性和细节,以及如何选择面向目标受众的方式,成为了决定一张地图成败的关键。综观世界各大城市美丽丰富的地铁地图设计,人们似乎以为地铁地图天生就长成现在这个样子,却很难想象和理解这类设计被首次创造时所带来的革新。

地图作为最基本的数据可视化手段之一,至今为止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了,随着人口大量增加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系统也变得越发复杂,“交通设计”这一分支也逐渐细分出来。

 

对设计师而言,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型城市设计一张交通地图都极具挑战性。地图设计师如何平衡易读性和细节,以及如何选择面向目标受众的方式,成为了决定一张地图成败的关键。

综观世界各大城市美丽丰富的地铁地图设计,人们似乎以为地铁地图天生就长成现在这个样子,却很难想象和理解这类设计被首次创造时所带来的革新。

当我们回顾地铁地图的设计进化史,会发现由设计师Harry Beck打造的伦敦地铁地图,以及设计师Massimo Vignell为纽约创建的地铁视觉体系,都是创新中突破了当时的惯性做法,用设计给混乱复杂的局面带来改变。他们的作品对后来的信息设计影响颇深,并给一代又一代的设计师带来无限的设计灵感。

 

1863年1月,世界上最早的地铁——伦敦地铁开始正式运营。在中世纪时期,伦敦的街道格局是随机的,纵横交错的线路从市中心往外扩散达几平方英里。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拥有不同地铁线路的各个公司分别出版了大量的地图,并在市场上流通售卖。这些地图不仅是对伦敦街道下不断扩张的地铁系统的惊人记录,同时还改变了铁路的描绘方式。

 

精准绘制的地图却卖不出去?


许多早期由艺术家设计的地图非常迷人,而且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今天的收藏品。然而,它们既不全面也不是特别实用,人们并不特别认可这些地图,地图的销售量迟迟没有大幅增加。

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将这些地下线路和地面标志全部描绘进一张地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当时的地图是根据历史先例绘制的,人们认为这些地理距离必须按比例表示,这直接导致了地图在保证地理精确的同时,缺乏了系统之间的连接性和地图本身的易用性。

如何更高效地从A到B以及如何换乘


1925年,年轻的工程制图员Harry Beck加入了伦敦地铁组织的信号工程师办公室(Signal Engineer’s Office),那时他还不知道自己会在1931年重新设计出伦敦的地铁地图,并采用了远超于当时时代的激进做法——抛开地理精度不谈,用90度和45度角的拐角和直线取代原来的弯曲线路,将传统地图变成了规则的线路图。

当时的管理层对Beck的设计持质疑态度并拒绝了他的设计,就像对待所有创新设计的态度一样。他们认为该设计与传统制图方法相去甚远,不仅避开了地理线索,使人们无法一眼看出车站的距离或准确的地理位置,且看起来更像是电路图和蒙德里安绘画的混合体,革命性太大,不适合公众使用。

但在Beck看来,乘客需要知道的只是如何尽可能高效地从一个车站到另一个车站,以及如何换乘。可以说,他掌握了将地图的复杂系统转换成极简图表的艺术,本质上通过图形合理化创造了一种导航和便利的联结,而不是传统的地理准确性,反而更好地帮助了乘客轻松理解线路之间的联系。

一年后,伦敦地铁公司重新考虑了他的设计稿,并以一小笔钱买下了它。1932年,地铁公司在进行第一批次少量印刷后卖出全部地图后,便于1933年正式发行了70万份正式版本的地图,一个月内就销售一光预定再版。自此,每个伦敦人都会在出行时随身携带一份地铁线路图在口袋里。

在正式发行的线路图中,各条地铁线路只在水平、垂直和45度对角线这三个方向上延伸,站点之间的相隔距离也被统一平均,所有站点和所属线路也采用了相同的明亮色彩,以示归属关系。

虽然这副地图并不完美,并在接下来的十几年经历了许多优化和迭代,但冲破原有规则的它依然是世界上最广为认可的经典地图之一。它被人们赞誉有能力为它所代表的城市服务、生活和发展,既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精髓,又支撑了地铁的设计理念。

这幅改变了交通设计原则的地铁地图,同时还被形容为21世纪的用户界面设计。正因为Beck将复杂的地理结构转化为清晰而易于理解的几何图表,并且采用了每个人都能理解的符号语言,使它与之前的地图设计截然不同。

作者Emily Badger在《Why designers can’t stop reinventing the subway map(为什么设计师不能停止改造地铁地图)》里曾写道,“一张地铁地图需要在极小的空间里塞进大量信息,而且以一种能被通勤者凭直觉理解的方式呈现。它需要同时体出现美与实用、抽象与准确、完整与简单之间的张力。” Harry Beck设计的地图成功做到了。

然而,当新的设计师在1960年代参与进来时, 整个伦敦地铁地图被设计得更加复杂,结果新版的实际效果不如人们预期,销售量大幅下降。

后来,设计师Paul Garbutt在1964年带来的更加现代化版本设计,保留了Beck的原始设计规则和视觉观感,重新扭转了局面。

多年来,伦敦地铁的规模扩大了不少,增加了许多线路,包括一系列轻轨、地面火车和各式缆车。但Beck设计的伦敦地铁地图依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虽然经过了多次改版和再设计,但依然以不同的形式延续至今,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的信息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

用最直接简洁的方式来传递信息


回看世界各地的地铁地图,我们都可以认出Beck式样的拐角,和简化的线条矩阵。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经典设计在被长年累月的持续使用中变得如此普遍,并被作为日常生活视觉文化的一部分被习以为常地接受。

除此之外,伦敦地铁公司从2004年开始,还一直在策划“Art on the Underground(地铁艺术)”项目,定期委托领先的当代艺术家们为免费发放的地铁地图创作封面,包括著名艺术家草间弥生、雕塑艺术家Rachel Whiteread和概念艺术家Barbara Kruger等。这让大众重新注意到这份极具开创性的地图,使它重拾光彩。

伦敦作为世界上最早成型的现代化都市,它为全球的地铁建造和地图设计总结了宝贵的经验。而Harry Beck则给后代的设计师们提炼了用户体验设计的原则:所有前人的经验和标准都可能会在实际情况中基于用户需求重新推翻,并且要用最直接简洁的方式来传递信息。

当代设计师要做的事情,和当年Harry Beck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接受挑战,解构需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