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哈德·里希特式“阴谋”

时间:2020-03-26    来源: 99艺术网    作者: 99艺术网

摘要:格哈德·里希特被认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大型个展“终究是绘画”,原本计划于今年3月至7月在大都会举办,然而受美国愈加严重的疫情影响,展览停止对外开放。据大都会官网介绍,本次个展涵盖了里希特60年创作生涯的100多件作品,从1962年他的第一件油画作品,到2020年最新玻璃材质装置,其中还包括他最为重要的《笼》、《比克瑙》系列作品,有些从藏家手中借得的抽象作品更是首次在美国展出。不难想象由于展览关闭带来的巨大损失。

格哈德·里希特被认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大型个展“终究是绘画”,原本计划于今年3月至7月在大都会举办,然而受美国愈加严重的疫情影响,展览停止对外开放。据大都会官网介绍,本次个展涵盖了里希特60年创作生涯的100多件作品,从1962年他的第一件油画作品,到2020年最新玻璃材质装置,其中还包括他最为重要的《笼》、《比克瑙》系列作品,有些从藏家手中借得的抽象作品更是首次在美国展出。不难想象由于展览关闭带来的巨大损失。


里希特的作品喜欢通过表现性和抽象性的双重手段,来探讨绘画的材料、观念和历史意味。他在表现和抽象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发现了绘画的更多可能性。回望他长达60年的艺术生涯,他的创作包含了油画、摄影、数码复制、装置等丰富媒介。他在题材上大胆的跨越和尝试不断在向世人提示,他一生从未停止探索绘画的边界,而源动力从来都关乎内心。

 

为什么画画?

 

格哈德·里希特1932年出生在德累斯顿,他以一个社会主义壁画家的身份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1961年,29岁的里希特逃离东德前往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当里的德国仍处在二战的余波中,艺术家们也同样如此。因此“为什么要画画”似乎成为一个极具挑衅性的问题。对于在独裁政权下成长的里希特来说,绘画的理由是充分的:“艺术需要自由……在独裁政权中没有艺术,连糟糕的艺术都没有”。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几年里,里希特根据报纸、杂志和家庭相册上的图片创作了我们熟知的“摄影绘画”,通过呈现历史和个人回忆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和纳粹主义,也是对战后波普和激浪派等艺术运动的回应。

 

将看似平淡无奇的场景和快照转化为意义模棱两可的绘画,而它们与摄影的区别在于刻意被模糊化的画面与时而波涛汹涌的笔触。里希特希望告诉人们:绘画既能提示物体的存在,同时又能表现抽象。而灰色的运用在于“一切都同等重要,又同样不重要”。

 

之后里希特又转向了风景画,主题多是一些未受污染的荒野或未被破坏的乡村风景,实际上也是对于当时人们宣布“绘画已死”的蔑视。他观念性的风景也成为后来他抽象作品的语料库。

 

画什么?

 

从肖像画到风景画再到抽象画,里希特对于“画什么?”从来都很任性。即使在同一时期,他也会有主题完全不同的作品。这是并非源自艺术家狂野跳跃性的思路,而是百分百计划好的。

 

他时而画家人和身边的朋友。同一个对象他可以连续画多张,力图获得不同意味的结果。此时,画中的人物是谁?和他的关系怎样?似乎都不如他采取怎样的方式又获得怎样的结果更重要。

 

时而他的画也源于一个浪漫的主题,比如他将森林描绘成一个难以辨识、充满黑暗诱惑的神秘场所。

 

“无助感是绘画中最伟大的主题,也是绘画的最强烈的动机。而森林总具有特殊意义,也许在德国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重要。你可以在森林里迷路,感到荒芜,但也会有安全感,你可以紧紧地在灌木丛的怀抱里。”——里希特(2014年)

 

这个浪漫表述的背后实际上一点都不浪漫,还有些阴森森。在他的抽象作品《森林》系列中,断断续续的笔触让人联想起折断的树枝,黑色的背景像是森林的黑暗深处。实际上他确有所指,纳粹集中营总是建立在茂密的树林深处。

 

而近几年他对色彩的热情也陆续呈现在作品之中。巨大尺幅的彩色条纹和方格记录了他多年来对于色彩研究的努力。

 

如何画?

 

计划、审视、判断、重复是里希特的绘画方式。

 

他会先描绘下一些具象的场景,或许源自照片,或许源自他过去的风景画面,接着一抹宽大的颜色,加上刮子的处理,根据里希特自己的说法,这个过程本身留给下一步更多可能性。

 

因此在他具象与抽象并存的作品中,方法从不是静态或可预测的,他会随时进行“审视、判断、重复……”

 

里希特著名的《比克瑙》(Birkenau)系列,就是基于纳粹集中营奥斯威辛-比克瑙的四张照片创作的。2014年里希特将这些画面在画布中勾勒出来,然后逐一粉刷,产生一种撕裂感的表面,从而呈现一种历史与记忆、破坏与重建的复杂画面感。从有意味的图像开始,以抽象的画面结束。

 

为什么依旧在画?

 

“绘画已死”、“为什么还要继续绘画”似乎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似乎已不成为一个问题,里希特的回答是:

 

“因为绘画提供了一个自由,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理解它?又如何呈现它?”——里希特

 

市场情况

 

2016年刘益谦在瑞士巴塞尔高调购入里希特长达11米抽象作品的新闻似乎还历历在目。而他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来说,应该是接受度最高的在世西方艺术家之一了,在拍场已然成为当代艺术的“标配”。

 

他的作品源于欧洲市场,在美国市场一路走高,曾被高度赞扬其在色彩、抽象领域的成就。不免让我们联想起同样在美国市场叱咤风云的杰克逊·波洛克和马克·罗斯科。里希特的艺术市场在大型抽象画的成功推动下,真正成为一个“全球性艺术家”,从市场角度来说,成为国际艺术品“硬通货”。原因何在?下文的分析也许可以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

 

态度&方法

 

今年88岁高龄的里希特从来不掩饰他对艺术市场的反感,说“艺术品市场就像银行业危机一样荒谬”,他更反感那些“投机者不断寻找的更为明目张胆的商业画作”。

 

不过,不管艺术家的态度如何,艺术品市场从来都骄纵而无礼。

 

反感归反感,里希特作为一位德国艺术家,始终有着严谨的方式和作风。他将自己从1962年以来的作品都进行标号,并在gerhard-richter.com的官网数据库中提供了每件作品的详细记录,包括可以公开的拍卖价格和买家。同时他对于长期合作经纪人的选择也十分明智:十分擅长销售,并拥有多年博物馆藏品管理经验。这让里希特作品40%的买家都来自世界各地的博物馆。

 

藏家

 

里希特的藏家来源于世界各地。著名的欧洲杂志Economist(《经济学人》)将里希特和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作品市场相提并论,称其有着透明的交易市场,不受操纵性交易商的束缚。不过也许接下来我们就会明白,即使艺术家的作品不是由交易商推动,也可能是直接由藏家推动的。不难想象部分非博物馆的私人藏家会以各种方式(如囤积)来推高价格。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里希特的作品一直稳步从德国进入世界各地。在2008美国金融危机之前,购买里希特作品主要是以美国和韩国藏家为主;金融危机之后,最大的买家则来自俄罗斯和中国。

 

在有记载的拍卖结果中,中国台湾国巨集团董事长陈泰铭就收藏了多幅里希特的大尺幅绘画。其他收藏了里希特作品的藏家还包括巴西亿万富翁、慈善家莉莉·萨弗拉(Lily Safra)。她于2012年购入一幅里希特的大尺幅绘画,并捐赠给以色列博物馆。2015年,芝加哥金融大亨、慈善家肯·格里菲斯(Ken Griffin)在苏富比伦敦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以3038.9万英镑(约合4630万美元)的价格拍下了里希特1986年的作品《抽象画》,打破里希特的个人拍卖纪录。

 

价格增长轨迹

 

里希特作品的增值无疑令人“惊悚”。自1977年以来,里希特的画作升值了64076%,年增长率为近15%。至今他有近50件作品拍出千万美元以上的价格。

早在2001年,他的作品就引起了纽约拍卖行的关注。2001年5月苏富比以49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了他1982年的《三根蜡烛》,这让里希特成为拍卖价最高的在世艺术家。在2011年一场佳士得伦敦的拍卖中,另一件《蜡烛》系列作品以1050万英镑(约1650万美元)的惊人价格成交。这个《蜡烛》系列在里希特一共绘制了24幅,而在当时则是一张也没卖出去。

 

面对自己作品的市场如此狂热,里希特自己都曾多次表示“这无法理解,就像中文或者物理学一样难以理解……”

 

因此没有操纵是不可能的,不然里希特也不会如上文所说的对于艺术市场深感反感。但被当做操作的对象,也要有绝对硬核的基础。

 

2002年里希特在纽约MoMA举办回顾展:《四十年的绘画》。展览受到空前好评,继而引发了拍卖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涨。十年后他另一个大型回顾展相继在伦敦泰特美术馆、柏林国家博物馆和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展出,这一巡回展继续推高了他的价格。这些展览的成功成为他作品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

 

而此后,他作品的市场发展似乎没有那么“健康”,作品的价格以惊人的速度攀升,2015年2月10日,1986年的一幅大型抽象画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创下了4630万美元的历史拍卖记录。而在1999年这件作品在苏富比拍出的价格是60万7500美元,在15年的时间里,作品价格增长了4560万美元。

 

里希特作品成交价在2016年达到高峰。以1.895亿美元的年度拍卖额排名全球第四,成为成交额最高的在世艺术家。然而2016年以后,拍卖市场内便少有能打破拍卖记录的抽象作品出现。2017年的拍卖中,仅有两件作品超过千万美元。据外媒统计,2012年至2017年间,里希特的抽象画价格普遍处于2800万至3400万美元的价格区间。他十件作品最高的作品中,九件都是这个期间拍卖成功的大型抽象作品。2018年后,他的抽象画价格很少能达到2012-2017年的高位。

 

 

 

然而不管是否被市场操纵,里希特作品在全球的接受度是显而易见的。他最近一次在市场的表现记录为2019年第49届瑞士巴塞尔博览会上,卓纳画廊(David Zwirner)以2000万美元售出里希特1966年的摄影绘画《集会》,也创下了近三年来瑞士巴塞尔艺术展的单件最高价作品销售记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