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28 来源: 典藏艺术ARTOUCH 作者: 典藏艺术ARTOUCH
每年5月,英国伦敦泰德美术馆(Tate Britain)总会固定公布一年一度透纳奖(Turner Prize)的入围名单,并于当年12月选出得奖者,入围艺术家作品则于9月底至来年1月初盛大展出。但受全球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波及,美术馆于本月26日宣布取消今年原定回归伦敦的透纳奖展览,改为奖助十位入选艺术家各一万元英镑(约人民币8.8万元)。
身兼泰德美术馆总监与透纳奖评审团主席的亚历克斯.法尔哈森(Alex Farquharson)表示,除务实考虑现下情势对他们而言,已不太可能再如期举办一档透纳奖展览外,主办单位更希望在此崩坏与不确定充斥的艰困时局中,给予更多艺术家实质的支持与协助,“我相信曾计划将财产留予艺术家急需之用的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会赞同我们的决定。”
今年透纳奖将不再如过去选出得主,颁赠25,000元英镑(约人民币22万元)奖金,并奖励其他三位入围者各5,000元英镑(约人民币4.4万元),而将改由评审团于今年6月底,从过去一年来的观察中选出十位入选艺术家,一次性地颁发每人各一万元英镑的“透纳奖助金”(Turner bursaries),在艺术产业为疫情重创之际,救济艺术家之生计与创作所需。
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透纳奖便已首次消解了奖项的竞赛性质,四位入围艺术家——来自哥伦比亚的奥斯卡.穆里略(Oscar Murillo)、来自约旦的劳伦斯.阿布.哈姆丹(Lawrence Abu Hamdan)、曾为社工的黑人艺术家海伦.坎莫克(Helen Cammock),与素人艺术家泰.莎妮(Tai Shani)──自发向评审递交联合声明,以“共通、多样与团结”之名,强调各自关注的不同社会议题,不该因奖项遴选而有优胜劣败或相互对立之联想,最终促成评审无异议通过四位共同获奖的颠覆性决议。除了奖金史无前例地平分四份,身分背景各异的四位艺术家携手获奖的历史性画面,对深陷脱欧风暴的英国社会,传达了坚定的多元共融意象。
此一极具象征性的手势,引发各界高度议论。而随着疫情爆发,以及本届奖助金的相应举措,去年四位入围者相拥的身影,显然已成为力抗分离裂解的象征典范,艺术奖项名誉权威的维持必要,也因社会现实的剧变,以及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持续受到挑战。比如由加拿大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主办的索比艺术奖(Sobey Art Award)在今年四月也首次将奖金平分给25位、来自加拿大五个区域的入围艺术家,一人获得25,000元加拿大币(约人民币13万元)。作为当地40岁以下的艺术家争相角逐的代表大奖,可说是接棒似地在大西洋对岸与透纳奖相互回响,索比艺术基金会(Sobey Art Foundation)主席罗布.索比(Rob Sobey)亦同样呼吁各界重视疫情对艺术家生存与未来创作实践的长远冲击。
身分背景各异的四位艺术家携手获奖的历史性画面,为深陷脱欧风暴的英国社会,传达了坚定的“共通、多样与团结”意象,亦持续在疫情冲击下,作为力抗分离裂解下的象征典范。
这是迈入第37年的透纳奖,自1990年因主要赞助商美国德克索投资银行(Drexel Burnham Lambert)破产而陷入财源危机后,第二次被迫宣告停办。当年的危机却也让透纳奖于来年做出重大变革,在英国第四频道公司(Channel 4)的资金救援下,奖金提升一倍,展览规模扩增,并确认了延续至今的四名入围数,另新设定的50岁年龄限制,则延续至2017年方被打破。透纳奖从1984年开办起至今,走过1980年代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主政下的保守荒瘠,1990年代“年轻英国艺术家”(the Young British Artists, YBAs)的群起云涌,2000年代中生代艺术家的稳定创作,以及近年针对身分政治之热议与得主形貌之屡屡创新,其除了作为英国当代艺术的指标性奖项,年复一年不断引发各界话题议论,业已成为全球艺术圈万众瞩目的焦点,反映并引领艺术创作的趋势走向。此番连续两年取消单一获奖者、由多位艺术家平分奖金的重大决策,是否意味着传统奖项将逐渐走下神坛,或愈发民主开放,又是否将持续形塑众人对艺术创作与奖制的思考,包括机构单位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实际对艺术家进行奥援,值得后续持续追踪。
本届透纳奖评审团成员包括:伦敦当代艺术学院(Instituteof Contemporary Arts)特约策展人理查德.伯克特(Richard Birkett)、波罗的海当代艺术中心(Baltic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总监莎拉.孟洛(Sarah Munro)、利物浦双年展(Liverpool Biennial)总监法托斯.于斯泰克(Fatoş Üstek)、尼日利亚裔时装设计师杜罗.奥罗伍(Duro Olowu)。
上一篇:梵·高博物馆、乌菲兹6月初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