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千年遗珍讲述北魏王朝故事

时间:2020-08-12    来源: 收藏快报    作者: 收藏快报

摘要:由安徽博物院与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融·合——4-5世纪北魏平城文物展”,近日在安徽博物院新馆二楼临时展厅展出,共展出309件套珍品文物。通过此次展览,观众可以从中一窥千年前一段历史“融合”故事,回想当时民族交融、丝路往来的繁盛景象,感受华夏文明海纳百川的传统与绵延不断的生命力。

由安徽博物院与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融·合——4-5世纪北魏平城文物展”,近日在安徽博物院新馆二楼临时展厅展出,共展出309件套珍品文物。通过此次展览,观众可以从中一窥千年前一段历史“融合”故事,回想当时民族交融、丝路往来的繁盛景象,感受华夏文明海纳百川的传统与绵延不断的生命力。

 

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历史上的北魏都城,连接着塞北与中原,交汇着草原与农耕文明。1600多年前,来自塞北草原的拓跋鲜卑创建了北魏王朝。他们驭马南下,迁都平城,北魏王朝迎来了辉煌的97年,拓跋鲜卑由此成为“第一个成功扎根中原的草原民族”。而他们的到来,让平城华丽转身成为了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放眼历史时空,北魏平城的历史是“小”而“美”的,它用短短不到100年的时间,留下了民族交往、交融的生动画面。

据介绍,此次展览分为“尘下千年 不期而遇”“平城万象 锦绣未央”两个单元。展出的309件(套)展品,材质种类多样,涵盖了陶器、玻璃器、金器、铜器、钱币、瓦当、壁画等多种;珍品云集,有铜鎏金童子葡萄纹高足杯、磨花玻璃碗等丝路珍宝,有北魏墓壁画、金下颌托等近两年新出土文物的首次亮相,有60件(套)出行俑阵、40余件(套)各式人物俑的集中展示,还有3D打印云冈石窟七佛造像的辅助展出。

此次展出的一组大同南郊华宇北魏墓地壁画,画面清晰精美,就真实记录了北魏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该组壁画是2019年大同南郊华宇北魏墓地出土,为北魏文成帝太安、和平年间(455—465)产物,以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为蓝本,描绘了出行、庖厨、宴饮等内容。如其中一幅东壁壁画(长3.72、宽1.435米)画面:中间一座月牙形鸱尾庑殿顶幄帐,帐下是端坐着的墓主人夫妇,左右各立一侍从。墓主夫妇面前为一六曲足三角形几案,上面放着樽形盛酒器,案旁围绕六位男女侍仆,其中一男作舀酒状,对面一女作接酒状。樽形盛酒器、幄帐、几案等都是典型的汉文化产物。壁画左侧为上下并置的两张坐席,共跽坐七位男子,面朝墓主夫妇奏乐,席边摆放着黑色鞋子。其中上方坐席除第三位破损不清,从左至右依次在演奏卧箜篌、阮、箫乐器;下方坐席三人从左至右依次演奏横笛、细腰鼓、三角形乐器。壁画右侧有上下两排宾客,拱手直立,目视幄帐。在他们前方有一匹马和一辆牛车,牛车旁立一女侍。牛车鞍马反映了拓跋民族定居中原后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交融的生活。除此,壁画上人物的帽饰、穿着等方面,也是值得研究的亮点。展出的另一幅北壁壁画同样描绘的是墓主夫妇宴饮的场景。整组壁画既有汉文化的承继,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西方元素,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文化碰撞的历史进程。

再如,展出的磨花玻璃碗、玻璃小壶等几件玻璃器,也是此次展览中的一大亮点。如山西博物院提供的一件北魏磨花玻璃碗,口径10.3、腹径11.4、高7.5厘米,1988年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出土。这件玻璃碗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土的玻璃碗造型极为相似,被研究者认定为萨珊波斯器物,是国内已发现的同类器物中最精美的一件,也是北魏平城时期丝路交往的见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