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从独处中觅得灵感的艺术家

时间:2020-08-20    来源: 佳士得    作者: 佳士得

摘要:纵观当今艺术圈,许多知名艺术家的一流佳作,均于远离都市、孑然独处的情况下创作出来。本文将为您介绍10位从独处中觅得灵感的艺术家,以及与他们相关的艺术杰作,与君共赏。

纵观当今艺术圈,许多知名艺术家的一流佳作,均于远离都市、孑然独处的情况下创作出来。本文将为您介绍10位从独处中觅得灵感的艺术家,以及与他们相关的艺术杰作,与君共赏。

 

弗里达·卡罗

 

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的一生都与苦痛相伴:儿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行走困难;18岁时一场几乎夺命的车祸令她一生要经历多次手术;堕胎和流产亦令她饱受精神创伤。当然,还有她与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的分分合合、一连串婚外情,以及她与母亲紧张的关系。弗里达将痛苦的经历注入艺术,催生出令人敬畏的创意,深受世人推祟。

 

弗里达于1925年开始利用放在大腿上的特制画架和安装在床顶篷的镜子作画,当时她正处于巴士车祸后长达9个月的康复期。在其后20年左右,弗里达以令人难忘的沉痛笔触,描绘人体的脆弱、生死和腐朽。在她现存的143幅油画中,有55幅是自画像。她曾说:“我绘画自己,是因为我经常孤独一人,而且我最了解的便是自己。”

 

约瑟夫·博伊斯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将艺术视为推行社会和政治变革的一种手段。他于1970年代初已在欧洲获誉为德国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在大西洋彼岸美国的知名度却较低。他于1974年首次到访美国时呈献《我喜欢美国,美国喜欢我》(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现场表演作品(又或行为艺术作品),成为他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之一。

 

表演中,博伊斯在一间房中与一头北美土狼待了三天。他后来解释︰“我想孤立自己,与世隔绝,除了这头土狼外,看不见任何与美国有关的东西。” 对于美洲土著来说,土狼是能穿梭于物质与精神世界的神明,但在欧洲殖民者到来后,它们却被视为一种害兽。博伊斯尝试挑战这种分裂主义,并解释︰“可以说,你必须与土狼算一算账,才能消除这种伤痛。”

 

艾格尼斯·马丁

 

艾格尼斯·马丁(Agnes Martin)于1967年放弃绘画材料,乘坐货车逃离纽约,直到18个月后才在新墨西哥州陶斯的一个偏远平顶山上再度露面。临行前,她对佩斯画廊创办人阿尼·格里姆彻(Arne Glimcher)表示︰“我已经画完了,再也不会画画。”

 

“她认为自己已画尽能够画的一切,要回到新墨西哥州那种独处的空间。” 格里姆彻忆述,并着重补充道︰“而我认为她未必能应付开始出现的恶名。”

 

在陶斯时,马丁过着简单的独居生活,没有电视、电话,也没养猫。她对格里姆彻表示︰“我不能分心。” 直到1974年她才再度执起画笔,但当时她的美学风格已经改变,网格变成对横线和直线的探索,而柔和的粉红色、黄色和蓝色则取代浅淡的灰色和白色。这种全新的绘画语言令她赢得各界赞誉,并以类似沙漠神秘主义者的美誉而备受推崇。

 

艾冯·希金斯

 

如今,艾冯·希金斯(Ivon Hitchens)大概以绘画英国乡郊的战后抽象画作最为闻名,作品采用丰富鲜艳的色块。这些风景画大多是希金斯与家人在萨塞克斯郡佩特沃斯居住的乡郊小屋Greenleaves和四周绘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希金斯于伦敦工作室于1940年被炸毁,他继而回到Greenleaves,亦标志着其艺术生涯的转折点。房子四周的六英亩树林为他带来大量创作灵感。花园中的垂枝桦树、附近的草地,还有庭院里的向日葵、罂粟花和大丽花,皆成为希金斯其后40年的作画题材。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形容自己的作品是“艺术药物”,而创作过程则是一种“自我治疗”。她曾透露︰“如果没有艺术,我早就自杀了。”

 

草间弥生尝试透过演绎重复图案的绘画和油画,忘记和逃离她幻想中的恶魔。她于2017年接受Artspace访问时谈到自己的圆点画作,并解释︰“我大量绘画(圆点),从而尝试逃避。” 她凭《无限之网》首度在纽约赢得艺评家赞誉,该系列亦是她于拍会上最受追捧的作品。草间弥生并不隐瞒自己的病情,并由1977年起自愿住进东京的精神病院。她现年90多岁,就目前的健康危机,她最近向全世界传达一个信息,表示是时候“战胜和克服不快乐”。

 

文森特·梵高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于生命最后数年的痛苦岁月中创出数幅名作,包括《星夜》(The Starry Night,1889年作)、《麦田群鸦》(Wheat with Crows,1890年作)和《嘉舍医生肖像》(Portrait of Dr. Gachet,1890年作)。《嘉舍医生肖像》于1990年在佳士得纽约以82,500,000美元成文,刷新梵高作品的拍卖纪录。

 

梵高1889年创作的大部分作品,包括《圣雷米疗养院与教堂风景》( Vue de l’asile et de la Chapelle de Saint-Rémy)均在圣保罗疗养院(Saint Paul de Mausole)完成,这座疗养院原为修道院,后来改建成私人精神病院。

 

他急迫的笔触、厚涂色彩和隆起的纹理,为二十世纪初的表现主义铺平道路。可是,梵高在疗养院时既要兼顾精神健康,也要专注创作,难以取得平衡。他在致弟弟西奥(Theo)的信中写道︰“要牺牲自由,远离社会,心无旁鹜地专心创作……我开始感到很吃力了。”

 

乔治亚·欧姬芙

 

自从摄影师丈夫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于1946年离世后,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O’Keeffe)每逢夏秋便会独自来到新墨西哥州的幽灵牧场(Ghost Ranch)居住,仅靠发电机生活,没有电话。她的房子布置简单,反映她的极简主义美学。

欧姬芙曾说孤独为她带来“一种自由”,令她更接近大自然,而在塞罗佩德纳尔山衬托下的辽阔沙漠风光更成为其最爱的主题,曾见于《红色山岗和白云》( Red Hills with Pedernal, White Clouds,1936年作)。她解释︰“这是只属于我自己的私人山岗。上帝跟我说如果我画得够多,便能拥有它。”

 

华苏迪奥·盖同德

 

华苏迪奥·盖同德(V.S. Gaitonde)是拍卖史上作品成交价最高的现代印度艺术家之一。佳士得南亚艺术部国际主管Deepanjana Klein指出︰“他的作品多为单色,并深不可测,将你吞没在寂静与静止之中。”

 

寂静和静止的特质亦同样体现在盖同德身上。正如已故艺评家Dnyaneshwar Nadkarni于1983年所解释︰“早在事业生涯初期,盖同德便会远离他认为与(他)作为画家的力量无关的一切事物。” 盖同德每年只创作五、六幅画,亦甚少与其他艺术家来往。他曾表示︰“一切皆始于寂静。画布的沉寂、画刀的沉寂,而画家则从吸收这些沉寂开始。”

 

保罗·塞尚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于1839生于普罗旺斯艾克斯,曾修读法律,其后于1861年前往巴黎开始绘画生涯。他在当地认识印象派画家卡密尔·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并在第一届(1874年)和第三届(1877年)印象派画展中展出作品。但到了1880年代初,塞尚却返回普罗旺斯,开始淡出以巴黎为中心的印象派圈子。

 

塞尚在阳光普照的家乡过着简朴的独居生活,亦改变创作方向。他尝试运用透视法,并在作品中使用短小的影线笔触、鲜明浓厚的色块和不规则的光线。如今,来自塞尚晚年这段开创性时期的作品在拍卖会上受藏家追捧。《水果与水壶》(Bouilloire et Fruits)曾是S.I.纽豪斯(S.I. Newhouse)的传奇珍藏之一,于2019年5月在佳士得纽约以59,295,000美元拍出,远高于4,000万美元的估价。

 

约瑟夫·康奈尔

 

约瑟夫·康奈尔(Joseph Cornell)于1903年生于纽约,以精致的影子盒(正面为玻璃的木结构,放满各种琐碎物品)和独处的隐居生活闻名。他不曾结婚,亦一直住在皇后区Utopia Parkway的家族宅邸。

 

康奈尔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天马行空。他前往市区时,会收集一些能启发他构想远方探索之旅的琐碎小物,例如小饰物、贝壳、明信片、钱币和玩具,这些东西其后成为影子盒的核心和灵魂。他通常会于晚上在母亲的地下室组装影子盒,并在这些“诗意剧场”中找到慰藉。

 

 

 

康奈尔与达利(Dalí)、杜尚(Duchamp)和李·米勒(Lee Miller)相识,并与草间弥生建立了一种深刻的柏拉图式关系。然而,随着声名愈发响亮,他却越像隐士。在挚爱的弟弟与母亲先后于1965年和1966年逝世后,康奈尔对亲密关系的渴求不断增长,并因此饱受困扰。他于1972年12月与妹妹的最后一次对话中透露︰“我希望自己过去没那么内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