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三峡博物馆中静观书法碑学之风

时间:2020-09-04    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 澎湃新闻

摘要:9月3日起,“新风高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清代及民国碑学书法特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出,此展作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书法艺术系列展之一,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馆以来首次依托馆藏策划实施的书法专题原创展览,包括郑簠《斋居感兴诗隶书》轴、金农 《隶书》轴、邓石如《篆书大幅》、伊秉绶《隶书十一言联》、何绍基《隶书八言联》以及近代吴昌硕、陈师曾等的书法,以呈现清代至民国碑学书法的发展过程与艺术成就。

中国书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存在着“帖学”与“碑学”两种学书取向和风尚。清代中叶以后,碑学书法“乘帖学之微”迅速兴起,至清末民国,碑学从理论上的建立与实践上的探索成功,使书法美学的审美追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开创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一代新风。


9月3日起,“新风高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清代及民国碑学书法特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出,此展作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书法艺术系列展之一,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馆以来首次依托馆藏策划实施的书法专题原创展览,包括郑簠《斋居感兴诗隶书》轴、金农 《隶书》轴、邓石如《篆书大幅》、伊秉绶《隶书十一言联》、何绍基《隶书八言联》以及近代吴昌硕、陈师曾等的书法,以呈现清代至民国碑学书法的发展过程与艺术成就。

展览分“风标渐开——碑学发轫”“风新蔚然——碑学中兴”“风行未央——碑学众盛”“风韵巴蜀——川渝碑学”四个部分,精选和集结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清代及民国五十八位碑学书家的65件(套)书法作品。

中国书法璀璨辉煌。至清代,书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存在着“帖学”与“碑学”两种学书取向和风尚。“帖学”书法通常指宋、元以来形成的崇尚王羲之、王献之及属于二王系统的唐、宋诸大家书风的书法史观、审美理论和以晋、唐以来名家墨迹、法帖,包括真迹、临本、摹本、刻帖等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碑学”书法通常则指重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碑版石刻的书法史观、审美主张和主要以金石碑刻,包括碑版摩崖、钟鼎彝器、墓志造像、陶砖瓦当、钱币玺印、甲骨简牍等文字载体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

 

 

 

碑学始于宋代,清中叶以后,帖学衰微,金石大盛而碑派书法兴起。清嘉庆(1736—1795)、道光(1821—1850)以前,书法崇尚法帖,自阮元倡为南北书派论,包世臣继起提倡北碑,因之崇碑之风一时大盛。世并以碑学为北派,帖学为南派。碑学是借帖学的衰微之机而乘势发展起来的。由于人们从思想上厌恶已衰退了的走向靡弱和薄俗的帖学,而从物质上又有了逐渐出土的大批碑志造像等可供文人书家们研究、借鉴和学习的实物和各种学习材料,碑学的兴起就是很自然的了。经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源,邓石如扬其波,包世臣助其澜,始成巨流。

至清末民初,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出现了像吴昌硕、康有为、赵之谦、张裕钊、沈曾植、李瑞清等大批碑学家。可以说,碑学从理论上的建立与实践上的探索成功,使书法美学的审美追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开创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一代新风。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