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津见证“木口木刻”的百年历程

时间:2020-10-30    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 澎湃新闻

摘要:为纪念木口木刻家协会(SWE)成立100周年,“镌木成象——现代木口木刻百年展” (Scene Through Wood: A Century of Modern Wood Engraving)近期在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展出。

为纪念木口木刻家协会(SWE)成立100周年,“镌木成象——现代木口木刻百年展” (Scene Through Wood: A Century of Modern Wood Engraving)近期在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展出。


从英国人托马斯·比维克的“白线雕版法”,到20世纪20-30年代自由奔放的版画作品及与文学的关系,再到近些年的作品,展览集中呈现了木口木刻家协会(SWE)自1920年成立100年间英国木口木刻版画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世界木口木刻版画的影响。 该展览及系列庆祝活动在经过近十年的筹备后,原定于今年3月27日举办盛大开幕式,遗憾的是在开幕前一周因博物馆关闭而延迟近五个月开幕。限制人流量的展览仍然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和媒体关注。


关于木口木刻与木面木刻的异同,简单说,木口木刻与木面木刻在版画家庭中都属于凸版版画,在材料工具上的区别主要在前者使用诸如黄杨木,柠檬木等木材的横切面,工具则是沿用金属凹雕版画工具,所以可以运用白线雕版法,刻制出极为精细的而明暗层次丰富的画面。木面木刻(通常称为“木刻”)则是用木材径切面或者弦切面进行刻制,和诸如三角刀,圆口刀,平口刀等工具刻出。作品精细程度不及木口木刻,但可以刻制较大画面。

展览集中呈现了木口木刻家协会(SWE)自1920年成立100年间英国木口木刻版画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世界木口木刻版画的影响。238件展品中包含了百年间来自欧洲各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中国和日本的作品。展品共分六部分陈列:

一:木口木刻的起源


作为装饰图像的木口木刻自18世纪上半叶即在欧洲手工作坊流行,最先发明或使用木口木刻的作者几乎无从可考。值得一提的是法国人约翰·帕皮伦(1698-1776)曾使用木口木刻技术印制墙壁纸和为书籍创作花边插图等,并在1776年出版《木口木刻的历史与实践》一书。然而,帕皮伦对木口木刻发展的影响极其有限,更没有引发版画材料与方法上的历史性变革。真正把木口木刻发展为独立艺术形式的则是英国人托马斯·比维克(1753-1828)。鲁迅曾在《近代木刻选集小引》中提及比维克木口木刻中著名的“白线雕版法”以及他对欧洲木刻复兴的影响。比维克早年接受金属凹雕版画训练,受十五世纪创始的金属凹版打点技法启发,于1770年代首创了木口木刻白线法。亦即在打磨平滑的黄杨木横切面用铜版凹雕工具刻出精细的白线条,这样就可以产生出深浅不同层次的细腻灰色调和变化无穷的肌理。这种技法极大地拓展了木口木刻的表现力,其精细程度几乎可与铜版凹雕相媲美,标志着木口木刻语言系统的诞生。同时因为木质价格低廉,印制快捷,由此木口木刻很快取代了昂贵的铜版,而由此开启了一个历时一个多世纪的木口木刻时代。

截止1850年,仅伦敦就有100余家木口木刻公司制作报纸插图。在表现形式上几乎无所不能,例如复制油画,素描,水彩等。尤其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作为复制手段的木口木刻精细程度,工艺之高超,已经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直到19世纪末胶印照相制版的广泛应用,才在20世纪初终结了作为复制手段的木口木刻时代。复制木口木刻伴随工业革命浪潮应运而生,最终又被工业革命的成果挤出历史舞台。

但作为艺术创作形式的木口木刻则一直显示出其蓬勃的生命力。诗人画家威廉·布莱克1821年为《维吉尔田园诗》创作了系列木口木刻。十九世纪重要版画家塞缪尔·帕尔默(1805-81),爱德华·卡尔弗特(1799 – 1883)等都创作出了划时代的木口木刻作品。

同时木口木刻在当代书籍设计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艾瑞克·吉尔(1882-1940),木口木刻家协会的发起人之一,虽然他的私生活为人诟病,但也是公认的英国二十世纪无可争议的天才艺术家,他所创造的“Gill Sans”英文字体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木口木刻在英国公共艺术中也同样随处可见。伦敦的查令十字地铁站的壁画长廊,即为木口木刻家大卫·詹透曼 (1930年生)的作品。另一位重要木口木刻家希拉里·佩特(1943年生)的作品被放大做成纽卡斯尔中心火车站长廊大幅壁画。

二:戏剧人生


在20世纪20-30年代,木口木刻艺术家们主张摈弃复制版画从属于其他画种的特性,他们在木版上展现了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题材上,战争与和平、工作与娱乐、欢笑与绝望以及超现实的幻想等各种不同的场景尽情展现在方寸舞台上。他们同时为戏剧和文学作品创作自画自刻的插图,而视方寸版画为人生舞台的传统从此确立,这个信条也一直影响到艺术家今天的创作。于此同时,女性艺术家的参与,也为充满戏剧人生的木口木刻领域带来了不一样的剧目。这一部分作品展示了协会创始人爱德华·格莱格 (1872-1966)莎士比亚戏剧插图,克莱尔·雷顿 (1898-1989)的工人题材作品,以及具立体主义倾向的爱德华·沃兹沃思(1889-1949)作品等。

 

三:叙事


木口木刻自产生之初即与文字或者文学有着不解之缘。这一部分主要展示了木口木刻插图以及“无字书”等。当摄影术取代了木口木刻在新闻出版上的位置以后,部分木口木刻家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于是一些小型私人出版社诞生并一直活跃到二战以前,他们继续着木口木刻的创作,只是这种创作主要用来制作精致的手工书。著名出版社包括威廉·莫里斯的圣多梅尼克出版社,卢西安·毕沙罗的格拉尼出版社等。进入七十、八十年代后,伴随出版业的计算机化,一些新的木口木刻私人出版社也相继成立,主要出版精致的诗人或艺术家手工书。

无字小说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比利时艺术家麦绥莱勒,鲁迅曾经专门介绍过他的作品。麦绥莱勒极具电影画面感的黑白木口木刻作品从出现即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受其影响,美国版画家林德·沃德(1905-85)将这一形式带到美国,并开启了无字小说的另一个新时代。

四:抽象与细节


二十世纪是抽象艺术由发生发展,到风起云涌的时代。在1930年代以后,抽象艺术思潮也在木口木刻中也得到更多体现。雕塑家亨利·摩尔在他的木口木刻中进行了黑白灰的半抽象实验;荷兰版画家埃舍尔则把现实题材进行了数学化整理,使其作品具有超现实主义的抽象意味。

木口木刻因其精细的特点,使得一部分艺术家着迷于具抽象意味的细节刻画。而在材料的运用上,由于黄杨木日渐昂贵,而且尺寸受限,所以艺术家也在近年探寻其他代用品,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树脂版,其密度虽不及黄杨木及柠檬木,但依然可以刻制出丰富细腻的木口木刻效果。

五:人造环境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同时也是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虽然进入二十世纪,城市化成为一个有争议的课题,但建设与摧毁等场面仍然吸引了众多木口木刻家去表现。爱德华·沃兹沃思(1889-1949)被公认为刻画人造环境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他主张艺术与工业相结合,作品可以说是涡旋主义未来主义与立体主义的综合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参与了将炫目的迷彩设计画到皇家海军的舰船上迷惑敌人,并在战后继续以航海题材为主题。

 

 

 

六:自然世界


或许由于英国的地域面积和自然资源极为有限,所以英国人对自然珍爱有加。英国有着航海掠夺珍稀植物的不光彩历史,也有从皇家到平民园林设计的荣耀。艺术上出现了诸如康斯太勃尔,透纳等专门描绘风景的大师。木口木刻家继承并发展了这个传统,展厅中最精彩的几件木口木刻作品都在这一部分,其一是乔治·图特(1933年生),他在六十年代刻制的《野地蒲公英》等黑白层次技法上可谓登峰造极;另一位莫妮卡·朴沃(1921-2003)在作品中融入了装饰化的超现实因素,她几乎以一己之力将现代木口木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木口木刻伴随第一次工业革命应运而生,已经历经250多年的历史沉浮。以创作为宗旨的木口木刻协会也成了百岁老人。如今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已经不期而至,AI等科技已经给人的生活方式,心理需求以及审美需要都带来了深层次的变化。木口木刻作为一个版种已经显得步履蹒跚,但是笔者相信,只有观念的守旧与开放,传统与现代之分,版种本身其实并无先进落后之别。

中国年轻版画家的木口木刻作品在创新方面已经初露端倪。中国是木刻版画大国,但是木口木刻起步较晚,在新兴版画运动中,只有为数极少的艺术家从事木口木刻创作。直到近年木口木刻方在版画界受到一定瞩目。

2017年《国际木口木刻版画及文献展》在国内巡展;2018年,黑龙江省美术馆邀请木口木刻家协会前主席彼得.劳伦斯(Peter Lawrence)为黑龙江版画家举办了木口木刻大师班。位于伦敦的木版教育信托历届木版奖,几乎每届都有木口木刻作品获提名。曾获木版奖提名的天美毕业生石磊,顾秀华的作品也在本次展览中得以展出。木版奖获得者徐那木口木刻作品为大英博物馆收藏,这些成就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木口木刻新的未来。

展览将持续到2020年11月15日。此后该展将于明年1-3月巡回到英国南部海滨城市利明顿的圣巴布博物馆展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