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首个以“云间三友”主题的书画特展

时间:2020-12-16    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 澎湃新闻

摘要:上海博物馆前年的“董其昌大展”至今仍被文化界人士津津乐道,事实上,董其昌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他与上海松江深厚的人文底蕴及师友圈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从12月15日在上海松江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对外展出的“云间三友,逸笔丹青”——董其昌、陈继儒、莫是龙书画艺术特展可以见出。

上海博物馆前年的“董其昌大展”至今仍被文化界人士津津乐道,事实上,董其昌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他与上海松江深厚的人文底蕴及师友圈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从12月15日在上海松江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对外展出的“云间三友,逸笔丹青”——董其昌、陈继儒、莫是龙书画艺术特展可以见出。


澎湃新闻获悉,这是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首个以“云间三友”为主题的书画特展,展出上海博物馆馆藏12件真迹,包括莫是龙《山水图》册、董其昌《“渔舟”诗札》页、陈继儒、董其昌《雾村图、仙坛记》书画合璧卷等。

 

从西晋书法家陆机到元代曹知白而后明代董其昌,松江这一江南地区一直文风极盛,人才辈出。

据相关文献记载,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早年拜师同乡莫如忠,在莫家私塾就读,得以结识其子莫是龙,与他谈书论画,奠定了日后的书画理论基础。董其昌25岁时,观莫是龙作画,“咄咄称赏”(《画禅室随笔》卷二题莫秋水画),他对莫氏父子都颇为赞赏:“始知公(即莫如忠)深于二王,其子云卿亦工书。”(《评法书》)他曾这样评价莫是龙,“风流跌宕,俊爽多姿,酝酿诸家,匠心独妙”、“如五陵豪侠,宝剑金丸,意气自喜”、“游道既广,鉴赏之家无不遍历”。虽然莫是龙的才情与功力同样较高,然而由于未能跻身仕途,政治地位与董其昌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在书画史上似乎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他是松江画派的第一代画家,对松江画派的形成和发展厥功至伟。董其昌影响巨大的“南北宗论”,早年即是由莫是龙提出,后董其昌继承莫是龙的思想,按着南宗发展的脉络,集齐元四家、董源、王维的真迹,利用自己的书画造诣和影响力,将“南北宗论”推至画坛正宗。

 

但此时的“南北宗论”并不完善,之后陈继儒对南北宗风格、技法上的一系列详细阐述,才使得“南北宗论”真正完成,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以观念和风格区分、拥有较为完整历史的流派。三位大师在书画创作上志同道合,薪火相传,由他们带领的松江画派、云间书派取代吴门画派、书派,把持明末清初书画正统。

“南北宗论”凝结了“云间三友”全部人的智慧,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云间三友,逸笔丹青”书画特展就是上海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对松江画派、云间书派研究的首次成果展示。

2015年12月开始筹建的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地处松江醉白池公园内),历经三年建设,于2018年底对外开放,当时的开馆展览,共展出各类展品90余件套,其中,书画作品80件套。在这些书画作品中,含有董其昌和松江书派、画派作品真迹30件套。2020年12月15日开幕的“云间三友,逸笔丹青”——董其昌、陈继儒、莫是龙书画艺术特展”延续了这一以董其昌为名的博物馆的策展思路。

据介绍,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从2019年底开始策划此次展览,2020年初立项筹备,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与上海博物馆通力合作,充分挖掘松江画派、云间书派资源,终于成功开展,这也是自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开馆以来双方的第二次合作。

展览的内容分为“云间三友”生平交游、“云间三友”书画艺术、“云间三友”画学思想、“云间三友”鸿儒凡夫四个主要部分,以“友”字为线索,向观众展示“云间三友”的书画成就和志同道合的艺术生涯。

 

展出的真迹均由上海博物馆借展,包括莫是龙《山水图》册、莫是龙《行书诗》扇、董其昌《仿古山水图》册、董其昌《“渔舟”诗札》页、董其昌《“寒塘沉沉柳叶疏”诗扇》页、陈继儒、董其昌《雾村图、仙坛记书画合璧卷》、陈继儒《梅花图》册。

 

一些作品曾在上博的董其昌大展中展出,其中陈继儒、董其昌《雾村图、仙坛记书画合璧卷》中,陈继儒画《雾村图》,云母笺光洁晶莹。陈氏用“米氏云山”画法,以各类墨点点染山石树木,水分饱满,尤显江南山水葱郁、烟岚缥缈之貌。虽然题识中提及赵孟頫《雨村图》为冬景意境,但是陈氏所画更似夏山之景。画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陈氏五十九岁。后段董其昌节录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大字行草,书风以阁帖为主,略带米芾意趣。董、陈二人为白首至交,后人感其友谊,故合为一卷。

 

松江画派、云间书派是松江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拥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董其昌、陈继儒、莫是龙三人是明代书画大师,是松江画派、云间书派的核心人物,是明末松江文化艺术的代表。他们在书画理论和书画实践上承古创新,代表松江画派、云间书派,引领了明末清初以来几百年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主流。

莫是龙(1537-1587),松江华亭人,明代书画家,出身仕宦之家,其父莫如忠,嘉靖戊戌(1538)进士,是个学问渊博的人。莫是龙从小就显示超人的感悟能力,相传莫是龙十岁能文,擅长书画。著有诗集《石秀斋集》十卷,《四库总目》又著《画说》,并传于世。书中各条,并见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诸书,文句小有出入。书中论画宗旨倡导南北宗论,褒“文人士大夫画”,主张“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贬“刻画”和“画史纵横习气”,强调“画家以古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学古人亦需“一变古法”,不能“一与临本同”。这些论点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人。明朝后期大臣、一代书画大师。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历任湖广提学副使、福建提学副使、河南参政,因病辞职。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出任南京礼部尚书,因事辞官。崇祯五年(1632年),出任太子詹事。崇祯七年(1634年),回归乡里。崇祯九年,去世,谥号“文敏”。

 

董其昌擅于山水画,师法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作及画论对明末以后的画坛影响极大。

陈继儒(1558年-1639年),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松江府华亭人。明朝文学家、画家。诸生出身,二十九岁开始,隐居在小昆山,后居东佘山,关门著述,工诗善文,书法学习苏轼和米芾,兼能绘事,屡次皇诏征用,皆以疾辞。 擅长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修养,赞同书画同源,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著有《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吴葛将军墓碑》《妮古录》。

三位同籍书画家一生相契,情谊笃厚,亦师亦友。莫是龙年长董其昌、陈继儒十几岁,是他们艺术道路上的领路人,在书法、绘画、书画理论上对两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董其昌与陈继儒年龄相仿,少而执手、长而随肩,两人的友谊从年少开始一直持续至人生结束。

 

 

 

松江文脉源远流长,松江文人群体在艺术史上曾数次创造辉煌。董其昌、陈继儒、莫是龙三位大师的艺术,是志趣相投的君子之交,是为构建松江艺术流派做出的共同努力,是变革传统、创造新形式的雄心壮志,凝聚着明末松江文人的群体智慧,显示着松江地区从古至今不断的文脉继承。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