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遗忘的中国美术奇才:一生只为画一幅百米巨作

时间:2021-06-16    来源: 网易艺术    作者: 网易艺术

摘要:小说总是源于生活,在中国,也有这么一个美术奇才,他和毛姆笔下的主人公经历如此相似,《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最终画出了震撼人心的画作,却在死前命令身边的人将画作付之一炬。而这个被人遗忘的美术奇才,穷其一生只为画一幅百米巨作,最后死在画前。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毛姆在他的著名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中讲述了一个证券交易所经纪人,在拥有了安稳的事业与家庭后,却迷恋上了绘画,毅然离家出走,用自己的余生去追求绘画艺术的故事。

小说总是源于生活,在中国,也有这么一个美术奇才,他和毛姆笔下的主人公经历如此相似,《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最终画出了震撼人心的画作,却在死前命令身边的人将画作付之一炬。而这个被人遗忘的美术奇才,穷其一生只为画一幅百米巨作,最后死在画前。

艺术之路,踽踽独行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于去年9月展出了一幅巨型水墨人物长卷作品《走出巴颜喀拉》,该作品由10大部分组成,巴颜喀拉是黄河和长江的源头所在,该画以黄河作为主题,刻画了生活在巴颜喀拉的藏人群像图。


画面气势恢宏,水墨画中结合了西方的光影效果,一改水墨画的温柔,笔触饱满,充满能量,在水墨画中开拓了一条新路。而这幅画的创作者李伯安,一生从没出过一本画册,也没有办过一场画展,他的画作直到死后才被世人所知。


李伯安,是河南洛阳老城人。生前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会员,除了美术家协会会员的名衔以外,李伯安这一生可以说是默默无名,生活清贫,只是日复一日地在小小的画室和画笔为伴。


要说李伯安的求学之路,一路走来,也并不十分顺利。1959年,才刚15岁的李伯安陪同学去考试,自己却意外考上了郑州艺专。入学后,他接受了系统的美术教育,而也就是这时,有一幅画直接影响了李伯安的一生。


这就是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历时18年所作的《沙布诺什人答苏丹王的信》,李伯安对此画非常痴迷,常对人说,一生若是能画这样一张画流传一世,也就不虚此生了。如今再想起李伯安年少时的感慨,却是一语成谶。


然而现实和梦想总会差距很大,李伯安所毕业的郑州艺术学院早在1961年就因自然灾害而停办,他并非名校毕业,也没有师从名师,只是一个普通艺术学院毕业的小画家。恐怕连他自己也不敢想象,未来有一天,自己的画作会在代表中国最高学府的清华大学进行展出。


毕业后为了生计,他从事了各种职业:去了建筑队当小工,去工厂当工人,去学校当代课老师。但无论怎样,李伯安都没有放弃绘画道路。他还利用闲暇时间,给报纸画小画,没事儿就去乡村,街道漫步,用笔记录下每一处风景。


自1971年开始,李伯安每年都会去太行山采风。这一采就是十几年,太行山的画作以当地人物为主。李伯安尤其擅于画老人,他喜欢突出他们脸上的千沟万壑和突出的颧骨,他笔下的人物都有着饱经沧桑之感。


笔调凌厉,画风苍劲。太行山这十几年,李伯安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画风,是水墨和西方美术的最初融合尝试,给他后来创作《走出巴颜喀拉》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用生命换来的百米巨作


1988年,李伯安开始另选路线,去巴颜喀拉采风,三年的时间里,他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直到1991年,李伯安租下废弃的教室,正式开始了创作。


创作艰辛,还好有朋友相伴,再好的作品,也需要观众。李伯安只花了三个月就完成了画作的第一部分,由三组朝圣的藏民组成。


但在第二部分时,却开始吃力,之后整整三年时间,他只画了30米的长度,到第四年,李伯安欲再去巴颜喀拉采风,却因身体状况无法前行。


萎靡不振之时,巧遇了作家冯翼才,冯翼才对李伯安的画大加赞赏,并鼓励他继续创作。受到了鼓舞的李伯安决定再次拿起画笔,从未完成的第二部分开始画起。


《走出巴颜喀拉》原本是一位收藏家的订制画作,却因创作时间太久,这位收藏家没有等到成品就已去世。也许就如断臂的维纳斯一般,世间最美的艺术品总是会留有些许遗憾,才配得上这份完美。而这幅旷世奇作,也是如此。


1998年5月2日,54岁的李伯安因劳累过度,身体再也支撑不住,最终倒在了画架前,与世长辞。他生命的最终一刻,依然在坚持创作的是他后来震惊世人的《走出巴颜喀拉》第七稿。


李伯安去世后,他的画作被公开展出,引起了画坛的轰动。《走出巴颜喀拉》被公认为当代绘画艺术的精品,整个画卷高2米,长一百二十一点五米,描绘了266个神态各异的藏族人像,通篇展示了黄河儿女喷薄向上的生命力,有着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


李伯安为了完成这幅画作,曾先后三次徒步跋涉去青藏、甘南一带采风,前后经历十年时间。真可谓是十年磨一剑。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李伯安的画作打破了水墨和西洋写实画派之间的隔阂,取各家之所长,将抽象派与写实派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画风。而李伯安本人,却一直保留着最传统的文人初心。与其说李伯安一生清贫,默默无名,不如说他是刻意保持着这样的生活状态,安于清贫。


古往今来的文人大儒许多都推崇着简朴的生活方式,他们坚信只有不被外界物质所烦扰,才能追求更纯粹的精神境界。刘禹锡也曾写《陋室铭》抒发自己安贫乐道的意趣。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许多人的心境也变得更加浮躁。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今又有多少艺术工作者愿意勤勤恳恳地去磨练那台下的十年功呢?李伯安则是这样的一个异类,在他短暂的一生当中,从不急功近利。耐着寂寞,一点点磨练着手下的画笔,一生画一幅画足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