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梗,谁能玩得过古人?
时间:2021-08-09 来源: 收藏拍卖杂志 作者: 收藏拍卖杂志
摘要:近日,“莎气藤藤”,“杀伊儆百”等由奥运赛事引发热议的谐音梗再度掀起网络热潮。人们似乎非常热衷于“改装成语”,以同音替换字诞生的“新成语”更是成为网民们茶余饭后谈论的“好梗”。但谁又能想到,千年前的古人早就参透“同音梗”的玩法了。古人往往将谐音与寓意结合在一起,汉字同音不同字的特点给予了古人含蓄表达心愿和祝福的机会,或含蓄地祈求官运亨通,或简单直白地借用汉字谐音的特点讨吉利,这些需求或多或少地在某一程度开拓了他们创作的“脑洞”。
近日,“莎气藤藤”,“杀伊儆百”等由奥运赛事引发热议的谐音梗再度掀起网络热潮。人们似乎非常热衷于“改装成语”,以同音替换字诞生的“新成语”更是成为网民们茶余饭后谈论的“好梗”。
但谁又能想到,千年前的古人早就参透“同音梗”的玩法了。古人往往将谐音与寓意结合在一起,汉字同音不同字的特点给予了古人含蓄表达心愿和祝福的机会,或含蓄地祈求官运亨通,或简单直白地借用汉字谐音的特点讨吉利,这些需求或多或少地在某一程度开拓了他们创作的“脑洞”。
有钱就是任性:皇家专用谐音梗
清代有在民居正脊上放置铜钱并摆成龙状的民俗,作为镇压民居的镇物。除了镇宅的铜钱以外,房梁上有的时候还藏着许多好东西,比如经书什么的。在一次故宫养心殿的维修中,发现了这样两条“钱龙”,它被钉在正脊的横梁处。
与民间不同的是,这两条龙全部用乾隆通宝串制,不仅有龙形,而且头、爪、须俱全,栩栩如生,俨然真龙。看这龙身,由乾隆通宝制成,又俗称“钱龙”,不难直接看出是乾隆皇帝的杰作。为了衬托这条龙,周围脊檩的檩、垫板和枋也被绘制了五彩祥云。好家伙,为了讨个吉利,皇上还真花了不少功夫呢。
除了龙这一象征性神兽外,皇室贵族对禽鸟纹饰也有不浅的研究。《格物镜原》记载明代一种瓯“里升龙外乾坤六合花瓯”,纹样介绍很详细,里面是“升龙”纹,外面是“乾坤六合”纹。乾坤很好理解,就是天地,也好刻画,“六合”是东西南北上下各个方向,这个如何表现?明代的古人利用“鹤”=“合”的发音,六只仙鹤,显然是“六鹤”=“六合”。此处mvp属于仙鹤。
相比起皇家的“有钱任性”,精通书画的文人运用谐音梗的功力反而更加深厚,表达也愈发含蓄。
藏在书画中的谐音
刘禹锡的《竹枝词》大家一定都听过,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里面的晴就是“情”的谐音。
咳咳,不得不说,在含蓄这方面,中国人,从古至今,就没有输给谁。
猫追蝶入画从隋唐开始就有书画的记载,这么说来中国文人吸猫历史由来已久。猫追逐蝴蝶,好一幅灵动活泼的画面,而“猫蝶”的谐音“耄耋”似乎与画面产生了强烈的对比,生动活泼的猫与现实中耄耋之年老态龙钟之间巨大的反差,让这种图式在幽默风趣的画面感下充盈着人们以生动的姿态回归天真和童趣的心愿,何尝不是一种永葆童心的长寿吉祥的寓意呢?
有花,就得有动物,有了地上跑的猫,就得有能飞的禽鸟。
那么一簇芙蓉花与两只白鹭又能谐音出什么美好的词语呢?蓉花=荣华,两只白鹭=路路,画在一起即是“路路荣华”了。我们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们的小心机,送画还能暗中送出祝福,敢问还有谁谐音梗玩得过我们老祖宗?
说过了长寿、荣华,我们的古人对于平安才是最真切的希望。鹌鹑虽然是不起眼的小动物,煲汤还挺好喝,但在古人的画作之中就注定了它不平凡的地位。鹌谐音安嘛,所以就是寓意平安了呀!毕竟平平安安才是真嘛!
民间谐音处处在
除了喜欢在诗词里用谐音梗,古人还经常把谐音梗穿在身上,特别是穿在孩子身上。对,你没看错,就是穿在身上。其实不光是古代,在今天,其实也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哦。
这是《衣尚中国》童真之美里的一张图,图里,其实是一个小猪造型的童帽。上面绣着一只大公鸡,站在石头上。这帽子上的谐音梗可不少:小猪的造型,是诸事如意;公鸡站在石头上,是室上大吉。
帽子的另一个侧面,绣的是公鸡和牡丹花,代表功名富贵。是不是有种想要向古人的智慧瑞思拜的冲动?
除了服饰之外,古人还真就把谐音“变”成了吃饭的饭碗。
谐音梗不仅要穿在孩子身上,生活使用物品也要添上"谐音BUFF"。这不,广东汕头南澳县的“南澳I号”明代沉船的问世,可是把明代人聪明的小心机全抖出来了。碗底画了戴着高冠的文人,文人身后还藏着一匹鹿,简单明了谐音“高官厚禄”;而喜禄封侯纹则是把喜鹊、鹿、蜜蜂、猴集于一个画面,以喜鹊取其喜,以鹿谐音禄,以蜜蜂谐音封,以猴谐音侯,其意为喜禄封侯,是明代始流行的一种吉祥图案。
每天吃完饭便能看到“高官厚禄”,明朝时候的人可真会心理暗示自己。
不同于直白地将花纹印在碗上,有的谐音梗玩家往往隐藏在民间,暗戳戳地输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谐音玩法。谐音梗大户曹雪芹也在《红楼梦》里为谐音梗开辟了一片小天地:
众姐妹起诗社,请王熙凤做监社御史,王熙凤说:“我又不会做什么干的湿的,要我吃东西去不成?”
湘云喝了些酒,夹起席上的鸭头,道:“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讨桂花油”,惹来晴雯、莺儿等人要她罚酒一杯。
糟老头子贾赦要讨鸳鸯做小老婆,鸳鸯嫂子势利眼,哄着鸳鸯说有好话告诉她,早就得知消息的鸳鸯立起身来骂道:“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
时至今日,谐音梗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并游离在人们的生活之中,甚至有的已经和英语单词结合一体,创造出新的谐音玩法。或许现在看来谐音已经不再具有强烈的祝福和表述心意的用途,但至今仍是中文互联网久盛不衰的玩法。看破不说破,“不要解释谐音梗”的“规矩”也作为隐藏词条存在于“谐音玩法”中。现代“谐音梗”总是不失一种淡淡的冷幽默之感,同音不同字的演替何尝不是汉语语言学的魅力呢?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