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博新展!从青楼名妓到大家闺秀:10位董氏美人的传奇故事

时间:2022-06-11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 李家丽 

摘要:在中国历史中,关于女性的真实叙事大多时候是被隐没的。从承担道德教化的功能角色到“琴棋书画”均通,追求生活品味和艺术气质,女性审美主潮的流变,或多或少体现了男性视角对于女性的窥视和想象。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女性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作为个体,她们拥有怎样各异的思想和追求?面对不同的历史和生活境遇,她们又会做出怎样不同的选择?这场展览,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2022年6月3日至8月31日,苏州博物馆联合国内十家文博单位,推出“美人姓董:古代董氏女性文物特展”。 展品涉及金银器、瓷器、碑帖、古籍、书法、绘画等不同门类共70余件(套)。与大多数女性主题展览不同,此次展览聚焦不同时代的十位董氏女性,其中又以隋董美人、北宋包拯夫人董氏、南宋彭州董氏、明董小宛、清董琬贞五位为代表。展览拟通过一件件文物讲述董氏女性的婚姻与生活、才艺与形象、情怀与理想,并以此为窗口,探寻中国古代女性的共同特质。

此次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抛开了历史/文学叙事中对于女性的刻板描绘,以一件件文物,展开着中国古代数位真实的女性形象和日常生活图景。没有谁被概括,也没有谁被隐没,不同身份,不同阶级的女性作为个体的独特性,在展览中得到了彰显。正因如此,展览将解读和想象的权利真真正正地交到了观者手中,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文物观察出这些古代女性的生活/性格侧面,并从中汲取到一种力量。

隋董美人:十九载倏忽飘逝

在隋朝,美人其实是后宫嫔妃的一种封号。事实上,美人在隋朝宫中的等级并不算高。隋后宫嫔妃等级共有四等,美人仅为第三等,与婕妤、才人统称为“世妇”,定制27人。其中,隋炀帝时期,婕妤有12人,美人和才人共15人。

虽然按照定例,美人董氏的等级地位不算太高,但她却深得隋文帝第四子蜀王杨秀(隋炀帝杨广同父同母弟,母为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宠爱,死后杨秀还为其亲撰了墓志铭。该墓志也成为了后世了解董美人的唯一窗口。

据墓志铭记载,董美人于公元578年(南北朝时期)出生于汴州恤宜县(今河南开封),因病卒于公元597年(隋朝开皇十七年)7月14日,年仅19岁。其祖父任南北朝齐国凉州刺史,以仁恕为本,性格敦厚仁慈,学识渊博,在乡间享有盛誉。其父豪爽洒脱,卓异不凡,有英雄气概,在渷水(济水古称,流经今河南、山东二省)一带十分有名。

如果说在墓志铭的第一段,杨秀还比较克制,只是略述董美人的身世来历,那么,在接下来,我们就能非常明显地感受到杨秀对董美人的洪荒爱意了。如果我们把视角切换成杨秀,那么接下来的部分内容会是:

董美人不仅生得貌美,体质闲华,性格柔顺和美,以恭敬侍奉君上,对待亲友亦十分温顺。她温文尔雅,谈吐文章均富有文采。在我眼里,美人如碧玉一般清洁,她投壶时的动作像飞鹤一样灵巧,她弹棋能从边角的绝境中取胜。她秀美的面容倾国倾城,妩媚一笑更是千载难逢。回眸之间,身态婀娜,曳裙行动之时体香飘动,长袖飘舞如落花纷纷,飘雪片片。

就是这样让杨秀为之神往的美人在19岁时无奈染疾去世,琼玉一般风华正茂忽然间凋损,令人感伤。而这一动情的《隋董美人墓志铭》甫一出土,即以其字体清雅婉丽、端严秀美被名家争相传拓,而原石却就此无踪,一如董美人倏忽飘逝的生命,只留下凄美的背影。

包拯之妻董氏:知性达观、开明睿智的贤内助

董氏是包拯的第二位妻子,为官宦人家之女。她的祖先以军功任宁州刺史,秉公处事、德高望重、聪明正直,后升内殿崇班。她的父亲董浩,任鄂州武昌令。能把自己的女儿嫁于当时在官场上还毫不显贵的包拯做续弦,董浩应十分认可包拯的品行。

事实证明,董氏堪配包公。嫁于包家后,包拯才中了进士,后在大邑任职,因双亲身体不适,辞官归养。而董氏毫无愠色,克尽妇道,族人都十分喜欢她。十三年后,包拯虽日渐显贵却为官清廉,董氏亦十分朴素淡泊,从不爱奇珍异宝、声色犬马。包拯去世后,董氏扶丧回到肥川,将其安葬。教导子女耐心细致,闲暇的时候翻阅佛书调养身心。董氏十分明事理,包拯的亲族有匮乏之处,董氏在能力范围内给予帮忙,但当需助之人/事和义理发生冲突时,董氏也能做到一分不与。

董氏不仅性情敦厚坚毅,还颇有见识。包拯辞世后,有生前不惯包拯所为的人上门提议为包公撰写墓志时,董氏机智回应:已委托他人。此后她跟家人说:这个人的人品/文采不足以写包拯,会使后人对包拯生平感到疑惑,还是拒绝他比较好。这一是说明董氏并非对外事一无所知,二说明她十分具有远见,对事有自我的评判标准。

因此,家中亲人非常爱戴董氏,她的女儿和儿媳崔氏在她生病时,日夜相守,连药食都是亲手调制烹饪。但最终董氏仍旧因疾逝世,享年68岁,于当年11月28日葬于包拯之墓侧。

南宋彭州董氏:奢华的闺中生活

南宋彭州望族董氏是在1993年被揭开面纱的。

那一年,四川彭城发现金银器窖藏,共约350余件,纹饰精美,技艺精湛。根据“绍熙”年号铭文和大量器物刻有“董”“董宅”铭文推测,这批金银器应为彭州董氏家族所有。而这些窖藏也揭开了董氏小姐奢华的闺中生活。

身为彭城望族董氏之女,董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可惜生不逢时,南宋末年动荡不安,蒙古骑兵频繁南下,彭州岌岌可危,为避战乱,家里的金银财宝都被埋在地下,董氏也随家人从此漂泊。此次展出的精美绝伦的金钗和金簪便是董氏的心爱之物,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董氏小姐的日常生活。

明末董小宛:向往自由、寻觅真情

董小宛,原名董白,十五岁时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在秦淮河畔卖艺,改名董小宛,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 16岁时,董小宛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后嫁冒为妾。虽沦落青楼,但董小宛清高孤傲,自怜自爱,对自由极为追求,在爱情中也十分主动。

据说,崇祯十五年春,小宛从黄山归来,母亲去世,自己又受田弘遇抢夺佳丽的惊吓,患了重病,闭门不出。辟疆到时小宛已奄奄一息。冒辟疆满怀同情地将她宽慰一番,并且说了自己几次寻访都吃了闭们羹的经过,董小宛露出一丝歉意和欣慰。见她病体虚弱,冒辟疆几次提出早早归去,董小宛却殷勤挽留,两人直谈到深夜才分手。

翌日,冒辟疆忍不住又雇舟来到小宛家,两人并没有约定,小宛却笑盈盈地站在门外相迎,一夜之间病竟好了大半,也似乎料定冒辟疆今天会来。小宛将冒辟疆迎进了屋,奉上茶,牵着他的手说:“此番公子前来,妾身的病竟然不药而愈,看来与公子定有宿缘,万望公子不弃!”她吩咐家人具办酒菜,与辟疆在床前对饮。冒辟疆此行还需到南京参加乡试后再回家乡,他与董小宛约好,一等乡试结束,就马上返回苏州为她赎身,再相伴回到如皋。

冒辟疆带着小宛回苏州赎身,不料又遇上了麻烦,因董小宛在半塘名气太大,不论出多少银子,鸨母都不想放走这棵摇钱树。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钱谦益偕同柳如是来游苏州。柳如是是董小宛当初卖笑秦淮河时的好姐妹,钱谦益也曾与她有过颇深的交情,他如今虽然免官闲居,但在江南一带名望甚高,经他出面调排,董小宛赎身之事迎刃而解。

小宛嫁入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极其和谐。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冒辟疆所著《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中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

清代董琬贞:简单纯粹的爱情

董琬贞是清代有名的才女,原籍江苏常州,因祖父董潮入赘海盐陈氏,因而占籍海盐。董潮擅长诗文,亦善绘画,为当时嘉禾文坛“八子”之一。琬贞自幼受祖父诗文书画熏陶。成年后嫁汤贻汾为妻。汤为当时艺坛高手,工诗词、擅书画。自此,董琬贞诗文书画益进,山水花卉,书法篆刻,无一不通,尤善画梅。

汤氏夫妻伉俪情深,董琬贞所著的《双湖诗文集》中收录了一封她写给丈夫的信《寄汤贻汾书》,抒写对远戍浙西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自己关于志向与感情相互关系的看法,希望丈夫早日归来,隐居家山,过一种夫唱妻随的桃源生活。

“诗言其志,亦言其情。情之所至,志为之坚。君有其志,妾有其情。有时志为情移,情为志转。君为志而移其情耶?夫志在功名富贵,则其志渝;志在流水高山,则其志笃。君渝其志而转其情欤?抑移其情而笃其志欤?”

其子女亦擅书画,其中儿子乐名擅画仕女、花卉,有一定名声。有一家合笔之作传世,一门风雅,同以书画闻名,为艺坛佳话。

【后记】这五位董氏美人,有的来自贵族官宦人家,有的成长于青楼市井之间;有的颐养天年,有的芳华早逝;有的年少就已声名鹊起,有的一生只留下一个姓氏;她们留存下的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或悲或美的历史,无言诉说着过往。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