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带你看展 | 现实主义滤镜:关注艺术家对于事物的观看方式和表达手段

时间:2023-11-20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 雅昌发布

摘要:滤镜已成为一种最日常的现实,无处不在。打开手机拍照摄像,美颜修图成为了一种自动生成的技术,更不用说新科技所构建的“虚拟现实”图景。从技术到行为再到思想,毋庸置疑会有潜移默化的“滤镜式”影响。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近期,“现实主义滤镜”展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展览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主办,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联合主办,李小山担任艺术总监,美术馆团队与24位艺术家共同呈现。展览是以现实主义为题,并不是类型学或者风格学上的分析,而更多关注是艺术家对于事物的观看方式和表达手段,折射出他们对当下的反思。

 

展览现场

“现实主义”不是来给某个展览、现象、群体下一个定义,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主义”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现实主义是一个艺术史上的具有历史感的名词,艺术风格可能会更迭,但是它反映客观精神的态度远不会过时。在这里,它更像是一种可以搭载开放多元基因的拓展的平台,在不同语境下不断对接生成新的表达。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角色和定义,也可以承载魔幻、超越、理性、反叛……这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展览现场

当我们站在作品面前,投射出的光影同每个人自己的形成一种交织,映射出一幅新的现实主义滤镜图景。这是当下的现实主义,更是时代的滤镜。

  

展览现场

 

《世界》

影像, 4分42秒, 2022

陈文华作品“世界”源于作者在宁波杭州湾的艺术项目,在项目中,他找到两个有着完全不同生活路径,但又存在着宁波湾这个交织点的人展开采访,一位是在杭州湾建筑项目中的外地工人,一位是生于杭州湾,却远在他乡工作生活的白领。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世界网络中,有着共同的生存法则,相同的欲望在虚拟与现实之中相互切换。影片糅合了他们的塔罗故事,虚幻与真实,理想与梦想,现在与未来,是一场说教,又是一次指引,人生的抉择与命运的考验汇集在黄金般的景观中。

 

《世界》

影像, 4分42秒, 2022

李怒的创作植根于日常之中,将客观真实性之下的自我经历和主观化感受作为创作媒介,表现了对于社会大环境的普遍性感知、以及个体的情绪波动和群体在宏观社会演变中的精神状态。他关注偶然、突发以及当下状态的真实性存在,反对形式和技巧,摈弃视觉上的单调以及现代主义后期艺术家创作上连贯性、策略性和风格化的创作范式,探索装置艺术、当代雕塑、实验影像以及现场艺术等的各种可能性。他颠覆纪实与虚构、再现和抽象之间的感知界限来探索和实践当代艺术的语言。他把一切事物视为具有生命感知的存在,在看似信手拈来的材料运用和不择手段的艺术表达之中,是他敏锐而丰富的艺术语言。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扩张力和穿透力,既观念又感官,既直白又隐晦,既诗性又现实,并具有某种隐喻的、尖锐的、幽默的、诗性的和戏剧性特质。他的作品通常是复杂的,并且包含着多重含义。


《飞机》

单频彩色有声高清录像, 21分45秒,2022

影像《飞机》记录了2022年10月23日下午李怒躺在围墙上休憩的一个时间片段。李怒试图通过睡眠让身体和意志彻底剥离,用意志去剥离意志——主观性地放弃行使意志的能力,从而将身体置于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甚至于危险之中)。


《一生要走多远的路 》

单频彩色有声高清录像, 6分41秒,2021

作品《一生要走多远的路》是一次直接的身体行动。一张倚靠在李怒背部的铅板,经过数小时的敲打,逐渐显现出李怒的背部轮廓。李怒通过这件作品提出“雕塑即行为;行为即雕塑”的创作理念。行为是构成这件雕塑的唯一手段,同时,雕塑也是承受这个行为唯一结果。

梁绍基以在实践中把蚕作为主题和材料而闻名,三十余年来,梁绍基潜心于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的临界点进行探索,持续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的创作。他隐居在浙江中部的天台山间,以作品连接科学与灵性,追问着生命的自然源泉。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蚕丝连结着诸多隐喻,并最终引领着人们回到原初的、与自然相连的状态之中。充满冥想、哲思和诗性。

  

《8字谜》

单路视频, 29分59秒, 2009

《8字谜》为艺术家记录蚕吐丝时呈“8”字之迹的影像作品——8字谜。“8”字在梁绍基整个创作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他经过几十年的观察,发现了蚕吐的丝呈“8”字的运动轨迹,它重复着绵绵不断弥漫开去。影像中的蚕丝看上去即像是云,又像是数学中代表无限的符号“∞”——同样地,人们的运动和生命也蕴含在意涵丰富的“8”字之中。

“日常史诗”是艺术家沈凌昊从2013年持续至今的长期影像创作项目。该创作项目源起于2013年9月苹果发布会推出的iphone 5S手机的全新功能Slow Motion (慢动作视频),即在同样的拍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画面信息与帧数的超高速摄影方式。 


《日常史诗:林中小屋》

影像装置(慢动作视频、电视、植物、花盆、铁网、锁),尺寸可变 ,2023

在“日常史诗:林中小屋”这件作品中,艺术家挑选了16个拍摄于2022年上海的日常瞬间,并以一种流动的形式散布于充满各类植物盆栽的网状结构之上,试图创造一个关于影像、声音与时间的场域。在停滞的时间之中,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林中小屋”之中,面对个体的生存处境与利维坦般的外部世界,艺术家所居住的小区内有一片中心绿化区,成为释放内心焦虑、休息思考的空间,他每日往返于家与这片有边界的绿林之间,如同一个猎手捕捉一息尚存的生命体验,缓慢倾泻的泡沫;煮沸的水;追逐飞过的鸟;在无人的车库中开车急驶;循环播放去年的飘雪与烟火,在慢镜头下,真实与非真实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很多原本无法观测的时间片段在我们眼前被解析和呈现,影像的声音也被无限放慢,如同一首时间的短诗在空间中缓缓撕开,并将对于现实的焦灼感转化为一种更为渺远的真实。


《时光》 

纸质明信片复制品、视频,明信片尺寸为10x14cm,42张;视频时长1分钟、彩色无声、尺寸可变,2021

石玩玩2020年跟家人约定去泰国旅行。无奈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只能取消。后来,艺术家与在网上联系好的泰国旅店老板商量,继续支付房钱,请他保留了房间,艺术家会在期限内,每天往房间寄一张明信片,请酒店老板收到后,将这些明星片放在床上并拍照,直到21天后结束。这21天的明信片呈现一句话:“每个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应该是我们所度过的时光。”


《时间堤》

影像作品,4分16秒,2022

艺术家夏天的焦虑来自于无法放下的执念,当认识到心境可以进与出,如同机场飞机的起与落。当一个思绪熄灭到另一个思绪燃起,通过延长中间的空隙即瞥见自我。机场是堤岸也是空隙,是送出未来和接受过去的平台。


《磧石与危岩——羊角镇的地表现实》

影像, 47分20秒,2019

余果这部片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基于不同话语系统之间的相互“撕扯”来写作,他想要把各种对现实描述的话语并置在一起。而关于现实问题的描述,通常最有效和常用的方式是人物故事的塑造和新闻事件的描述,因为这两种方式最符合“共情”与传播,但它们背后往往也都有一套固化的话语系统,起不到撕裂的作用,最终只能固化对现实的认识。因此除了新闻纪实和官方宣传片的描述,艺术家又加入了导览、日记、解说、诗歌、采访、自然地理纪录片等各种描述话语——艺术家考虑的不是说话“人”的角色扮演,而是把不同的话语体系都作为研究对象,艺术家想用这种相互撕扯的写作方式打破宏大叙事和个人叙事间的二元对立。由于现实本身的复杂,自然会带来比以往作品更多的复杂性及“不可掌控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31635ea20ad9dffa5f6530a11b8bd69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6130e16fd9d8369b3987c34a651eee5f.jpg

展览现场

滤镜已成为一种最日常的现实,无处不在。打开手机拍照摄像,美颜修图成为了一种自动生成的技术,更不用说新科技所构建的“虚拟现实”图景。从技术到行为再到思想,毋庸置疑会有潜移默化的“滤镜式”影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fa0323e10517623a1e16857e41a0cd0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1dcbb62548b6c09fa344c918806676c4.jpg

展览现场

近期,“现实主义滤镜”展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展览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主办,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联合主办,李小山担任艺术总监,美术馆团队与24位艺术家共同呈现。展览是以现实主义为题,并不是类型学或者风格学上的分析,而更多关注是艺术家对于事物的观看方式和表达手段,折射出他们对当下的反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e6cad8923be54f5522f70220f580cce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284a573963aceb446698c1eafad395ea.jpg

展览现场

“现实主义”不是来给某个展览、现象、群体下一个定义,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主义”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现实主义是一个艺术史上的具有历史感的名词,艺术风格可能会更迭,但是它反映客观精神的态度远不会过时。在这里,它更像是一种可以搭载开放多元基因的拓展的平台,在不同语境下不断对接生成新的表达。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角色和定义,也可以承载魔幻、超越、理性、反叛……这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393511a58b96b71a862a1d6566d0874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2240764ea2aa2f1c352debabd18f9cf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d7a8842616526a3ffb3e8dcbcaea0949.jpg

展览现场

当我们站在作品面前,投射出的光影同每个人自己的形成一种交织,映射出一幅新的现实主义滤镜图景。这是当下的现实主义,更是时代的滤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bea6d207b193781995cd5fb9aea7594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7334cc3f50ee5c75233388a289b4eb0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3bc6824f0c0b754c8f8b1a0bf12da34c.jpg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75b6377f48ef05a9c16e499a0b50b73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fd7b42234b6099e516fd4597d923cba2.png

《世界》

影像, 4分42秒, 2022

陈文华作品“世界”源于作者在宁波杭州湾的艺术项目,在项目中,他找到两个有着完全不同生活路径,但又存在着宁波湾这个交织点的人展开采访,一位是在杭州湾建筑项目中的外地工人,一位是生于杭州湾,却远在他乡工作生活的白领。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世界网络中,有着共同的生存法则,相同的欲望在虚拟与现实之中相互切换。影片糅合了他们的塔罗故事,虚幻与真实,理想与梦想,现在与未来,是一场说教,又是一次指引,人生的抉择与命运的考验汇集在黄金般的景观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36afa09c3f1246b1674b9acddc5ce223.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dfbe318cd181114cc7aaa8ea1e1cd8fd.png

《世界》

影像, 4分42秒, 2022

李怒的创作植根于日常之中,将客观真实性之下的自我经历和主观化感受作为创作媒介,表现了对于社会大环境的普遍性感知、以及个体的情绪波动和群体在宏观社会演变中的精神状态。他关注偶然、突发以及当下状态的真实性存在,反对形式和技巧,摈弃视觉上的单调以及现代主义后期艺术家创作上连贯性、策略性和风格化的创作范式,探索装置艺术、当代雕塑、实验影像以及现场艺术等的各种可能性。他颠覆纪实与虚构、再现和抽象之间的感知界限来探索和实践当代艺术的语言。他把一切事物视为具有生命感知的存在,在看似信手拈来的材料运用和不择手段的艺术表达之中,是他敏锐而丰富的艺术语言。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扩张力和穿透力,既观念又感官,既直白又隐晦,既诗性又现实,并具有某种隐喻的、尖锐的、幽默的、诗性的和戏剧性特质。他的作品通常是复杂的,并且包含着多重含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75c05996ddaa34ce35a474fe35214d17.jpg

《飞机》

单频彩色有声高清录像, 21分45秒,2022

影像《飞机》记录了2022年10月23日下午李怒躺在围墙上休憩的一个时间片段。李怒试图通过睡眠让身体和意志彻底剥离,用意志去剥离意志——主观性地放弃行使意志的能力,从而将身体置于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甚至于危险之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6456af8e1865ea2cfedd0391736543ab.jpg

《一生要走多远的路 》

单频彩色有声高清录像, 6分41秒,2021

作品《一生要走多远的路》是一次直接的身体行动。一张倚靠在李怒背部的铅板,经过数小时的敲打,逐渐显现出李怒的背部轮廓。李怒通过这件作品提出“雕塑即行为;行为即雕塑”的创作理念。行为是构成这件雕塑的唯一手段,同时,雕塑也是承受这个行为唯一结果。

梁绍基以在实践中把蚕作为主题和材料而闻名,三十余年来,梁绍基潜心于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的临界点进行探索,持续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的创作。他隐居在浙江中部的天台山间,以作品连接科学与灵性,追问着生命的自然源泉。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蚕丝连结着诸多隐喻,并最终引领着人们回到原初的、与自然相连的状态之中。充满冥想、哲思和诗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be6c7a56221191f066bfa941632b619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a3e48116bef568d16ba1181ecfbacd4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7f7e96e8487763ce490cd5c9357fe0ff.jpg

《8字谜》

单路视频, 29分59秒, 2009

《8字谜》为艺术家记录蚕吐丝时呈“8”字之迹的影像作品——8字谜。“8”字在梁绍基整个创作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他经过几十年的观察,发现了蚕吐的丝呈“8”字的运动轨迹,它重复着绵绵不断弥漫开去。影像中的蚕丝看上去即像是云,又像是数学中代表无限的符号“∞”——同样地,人们的运动和生命也蕴含在意涵丰富的“8”字之中。

“日常史诗”是艺术家沈凌昊从2013年持续至今的长期影像创作项目。该创作项目源起于2013年9月苹果发布会推出的iphone 5S手机的全新功能Slow Motion (慢动作视频),即在同样的拍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画面信息与帧数的超高速摄影方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098a5624a4a3382ce20c7a2a364dcb21.jpg

《日常史诗:林中小屋》

影像装置(慢动作视频、电视、植物、花盆、铁网、锁),尺寸可变 ,2023

在“日常史诗:林中小屋”这件作品中,艺术家挑选了16个拍摄于2022年上海的日常瞬间,并以一种流动的形式散布于充满各类植物盆栽的网状结构之上,试图创造一个关于影像、声音与时间的场域。在停滞的时间之中,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林中小屋”之中,面对个体的生存处境与利维坦般的外部世界,艺术家所居住的小区内有一片中心绿化区,成为释放内心焦虑、休息思考的空间,他每日往返于家与这片有边界的绿林之间,如同一个猎手捕捉一息尚存的生命体验,缓慢倾泻的泡沫;煮沸的水;追逐飞过的鸟;在无人的车库中开车急驶;循环播放去年的飘雪与烟火,在慢镜头下,真实与非真实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很多原本无法观测的时间片段在我们眼前被解析和呈现,影像的声音也被无限放慢,如同一首时间的短诗在空间中缓缓撕开,并将对于现实的焦灼感转化为一种更为渺远的真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a6aa1721a1a6ae96aba231ff42723081.png

《时光》 

纸质明信片复制品、视频,明信片尺寸为10x14cm,42张;视频时长1分钟、彩色无声、尺寸可变,2021

石玩玩2020年跟家人约定去泰国旅行。无奈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只能取消。后来,艺术家与在网上联系好的泰国旅店老板商量,继续支付房钱,请他保留了房间,艺术家会在期限内,每天往房间寄一张明信片,请酒店老板收到后,将这些明星片放在床上并拍照,直到21天后结束。这21天的明信片呈现一句话:“每个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应该是我们所度过的时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74867ba2f40c7d95e8db291b8f69724a.jpg

《时间堤》

影像作品,4分16秒,2022

艺术家夏天的焦虑来自于无法放下的执念,当认识到心境可以进与出,如同机场飞机的起与落。当一个思绪熄灭到另一个思绪燃起,通过延长中间的空隙即瞥见自我。机场是堤岸也是空隙,是送出未来和接受过去的平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2582af7472714c1bc201ae7766a8cf7e.jpg

《磧石与危岩——羊角镇的地表现实》

影像, 47分20秒,2019

余果这部片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基于不同话语系统之间的相互“撕扯”来写作,他想要把各种对现实描述的话语并置在一起。而关于现实问题的描述,通常最有效和常用的方式是人物故事的塑造和新闻事件的描述,因为这两种方式最符合“共情”与传播,但它们背后往往也都有一套固化的话语系统,起不到撕裂的作用,最终只能固化对现实的认识。因此除了新闻纪实和官方宣传片的描述,艺术家又加入了导览、日记、解说、诗歌、采访、自然地理纪录片等各种描述话语——艺术家考虑的不是说话“人”的角色扮演,而是把不同的话语体系都作为研究对象,艺术家想用这种相互撕扯的写作方式打破宏大叙事和个人叙事间的二元对立。由于现实本身的复杂,自然会带来比以往作品更多的复杂性及“不可掌控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5897ffcd3a4afe9c8527878b182f72a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06ac2ea54c2748b4429b9c0136f21df5.jpg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