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敏 个人官网

http://www.tongxiart.com/blog/168

个人信息

陈良敏
  • 作品:5
  • 资讯:4
  • 粉丝:0

性别:

出生年份:1951年

籍贯:福建省

擅长:国画

毕业院校:未知

任职机构:中央美术学院

学历:未知

《五百罗汉图》创作访谈录——陈良敏访谈

时间:2015-01-12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

  时间:2007年9月8日

  地点:《中国书画》杂志社

  采访人:赵宁

  赵宁(以下简称赵):古人云,诗言志。我们常喜欢说作品反映的是艺术家的心声,作为当代知名画家,面对大干世界,芸芸众生,可供选择的创作题材有很多,您为什么独辟蹊径,以佛教故事为主要创作对象?这与您个人的心路历程是否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特别是您创作《五百罗汉图》这样一幅长卷,您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陈良敏(以下简称陈):记得我小时候,家父患有很严重的胃病,加上当时生活条件困难、医疗条件差,每次发病的时候,母亲总是点三炷香,祈求菩萨保佑。这算是我对于佛教的初次认识。后来有两件事对我影响很大。第一件事是我少年的时候,父亲胃病发作,当时就诊途中,大量吐血而昏厥,幸亏得到同乡小学的两位老师救助,才转危为安,母亲认为能有这样善心的人就是活菩萨。第二件事,少年时家里人口多,加之父亲身体不好,经济条件很差,最困难的时候,可以说家徒四壁,就是这样的情况,父母亲还收养了邻村一个孤儿,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善心善举的力量。

  后来遭遇“文革”,为了维持生计,我从事过木刻工作,其间看了很多的画谱,同时也阅读了相关书籍。“文革”后,很多古建筑亟待修复,我就开始了壁画创作,由于当时壁画的题材多涉及儒、释、道三教,进而通过工作和查阅资料,了解了很多相关知识,其中五百罗汉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他们那种精诚修进的执着追求和解脱后为普度众生的伟大意愿深深地折服了我,从那时候,我就希望能够进行五百罗汉的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希望通过作品将这种精诚修进和普度众生的慈悲表达出来,让大家能感受到这种清静、吉祥、智慧和力量。

  赵:对佛教我没做过多的研究,从我有限的佛教知识来看,我认为佛教的包容性很强,所阐述的实际上是人生的大道理,应该是很系统,很深刻的科学。那么您是怎样看待佛教的?

  陈:我对佛教的了解很粗浅,但是我很认同你的观点,佛教确实是一门很系统、很深刻的科学,准确地说是一门哲学,这门科学不但可以作为佛教徒修行解脱的指导,其包罗万象的艺术、哲学、医学等很多方面更可以为人们研究、探索,更是可以对于我们平时的生活给予指导,这可能也就是书上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吧。

  佛教包罗万象的诸多智慧中间,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是诸佛教”,我觉得这与我们艺术工作者的追求一致,就是追求“真善美”,将“真善美”的东西奉献给大家,回报社会。

  赵:艺术品以直观的形象愉悦人们,达到启迪心灵、完善人生的目的。由于您选择的题材比较特殊,您是怎样给自己的作品定位的?您的作品将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陈:艺术源于生活,根植人民,通过艺术家不同的体会和表现形式而达到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这也是每一个艺术家的最终追求。就我而言,因为自幼深受先辈画家李耕的影响,在人物画方面下的工夫相对大一些,同时由于自己有过壁画的经历,有时候创作的题材也多是历史典故为主,故创作的题材基本上以古典人物为主。因为这样的题材。为人民群众所熟悉,为大家所喜欢。在表现形式上,我力求能够做到雅俗共赏,尽量通过作品传达出那种积极向上,但也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感受,如《五百罗汉》寓意慈悲济世、智慧吉祥,如《十八学士登瀛州》寓意和谐盛世,《钟馗》寓意正气浩然,驱邪镇恶。至于作品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我觉得这要由艺术评论家和观众们来回答。正如老子所言“自见不明”。

  至于作品的定位,我也有自己一点粗浅的想法,我觉得那就是根植于民,服务于民,一件好的作品,必须能融于社会,能反映出时代精神和审美特点。虽然创作题材选择了古典人物,但是我也希望通过这些传统题材,将我们历史文化中美好的东西表达出来,相古而神今,这样才能以艺术的力量推动时代精神文明的发展。

  赵:历史上,佛教一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方面,比如我们熟悉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特别是敦煌的莫高窟,都是佛教艺术的经典,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知道中国的历代皇帝,往往是以儒、释、道为巩固统治的主导思想,因此佛教艺术经久不衰也是有其渊源的。那么在当前多元化的思想框架下,您选择这样的创作题材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陈:佛教题材相关艺术作品的创作在我国历史上比较兴盛。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伴随着佛教人物造像和佛经典籍的抄录传播,其相关的雕塑、绘画、书法作品就层出不穷。其间不乏大量的艺术精品,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

  在当前资讯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的文化艺术的交流情况空前,佛教作为一门世界性宗教,罗汉的题材虽然并不是我国独有,但是经过我们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浸润,这一题材带有深厚的中华特色,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中国的艺术家更有责任把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呈现给世界。

  我个人认为罗汉本是凡人,经苦修终得正果,为此造像不应过于变异,同时在这幅作品中,我将我国佛教三大流派绘在同一画面之中,也突破了我国以往罗汉造像以汉传佛教为主的窠臼,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佛教发展的相关情况。

  就作品而言,我希望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能将佛教艺术中那种和谐、平和、清静、吉祥传达给每一位观众。

  赵:佛像历来被人奉为神灵,颁L膜拜的,但艺术品则不同,高雅与俗媚往往只有一念之差,效果却是天壤之别,您是怎么样界定这一差别的?

  陈:佛教的国画作品是伴随着佛教艺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而关于佛像造像更是有《造像度量经》,其中关于佛像的造像比例、绘制要求更是有明确的规定。

  艺术品创作却相对较为宽松,其创作与画家的阅历、心路历程和对美的理解都有关系,关于高雅和俗媚之间,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一件自己认为很得意的作品,并不一定满足所有人的审美意趣。

  但是,我认同这样一句话,每件艺术作品的背后都是艺术家渴求表达出美的那种强烈愿望,而表达这些美的方法和技巧可能有所不同,有时候也存在着功力不够的感觉,作品很难满意,对于这样的作品,我认为百步之郭,必有俊士,再粗鄙的画作,也有数处可观之处,如何将这些可观之处学习好,在将来的创作过程中应用好,我觉得这更是一个画家应该关心的事。

  赵:问一个几乎与您的创作无关的问题,时下有很多人笃信佛教,在我看来这很正常,信仰自由嘛,但是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注意,有的人利用人们对佛教的崇尚心理,搞封建迷信活动,甚至敛财,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我认为一个人只要向往光明、善良、正直,富有爱心就足矣,没有囿于形式上的崇拜。

  《五百罗汉图》可以说是一幅恢宏长卷,受众面毕竟有限,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会不会影响您今后的创作?

  陈:我认为,那些迷信活动并不是真正的佛教,正如你前面所讲佛教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科学。而艺术作品的受众面有限,我个人认为,只有潜心创作出受到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就会得到相应的认可。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我希望,也追求,但是从不奢求、执着于自己的作品能否传世,因为我相信只有潜心于创作,才能真正创作出好的作品。

  赵:任何作品如果要具有生命力,必然有其独特的风格,从风格来看,您的作品应属于工笔?写意?发展如何?

  陈:正如你所说,只有风格独特的作品,才能具有生命力。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式,并不是一朝一夕,除了画家本身的天赋、创作能力,还与画家本身的生活阅历、艺术素质有关。只有不断的学习、探索地学习、探索、提炼,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法,使其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地表现力,创作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代的选择。像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虽然经历岁月的沧桑,但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备受世人喜爱,现在更是作为世界艺术中的一个瑰宝。还有近代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等大师作品,至今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深受人们的推崇。

  至于我个人作品的创作风格,我自己觉得不大好界定,早期我的作品侧重于工笔,经过不断的摸索,逐步形成现代的工笔、写意交融的绘画风格。至于将来的发展,我觉得古典人物画并不是美术创作的热点领域,但是我觉得通向艺术巅峰的道路有很多,只要自己按照自己的选择,专心于学习和创作,必将有所收获,为此我也曾经就这一问题请教过中央美术学院的范迪安、薛永年两位教授,两位先生也深有此意,并抬爱拙笔有大手笔处,以人物见长着力,则离意境之处不远。

  为此,我决心全身心地投入这一领域,努力汲取来自各方面的艺术素养,力求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能有新体会、新突破。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发于心 表于艺 法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