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唯理 个人官网

http://www.tongxiart.com/blog/87

个人信息

黄唯理
  • 作品:7
  • 资讯:3
  • 粉丝:0

性别:

出生年份:1961年

籍贯:广东省

擅长:国画

毕业院校:未知

任职机构:中央美术学院

学历:未知

2014艺术家专访•国画篇19期——黄唯理:“山水”是一种智慧

时间:2014-12-17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黄唯理

  编者按: 生态,是一个生物学上用以指涉生物环境状态的学术用语。但在社会形式发展多元化的今天,跨界的思考与传播显然无可厚非的交叠在语境里,“艺术生态”则显然成为艺术史学和媒体传播关注的又一个情境用语。艺术生态是影响着某一区域艺术环境发展的存在状态。而广东作为全国艺术生态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支,却一直没有被真正全面的涉足和了解过。值此,雅昌艺术网携手比玉堂画廊,以广州美术学院国画艺术家集群展开系列的专访关注,以对话访谈的形式,从每个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以及各自对艺术创作的理解梳理广州美术学院国画艺术的教育体系,以此揭开广东艺术家生态调研的帷幕。

  黄唯理老师,应该说是本次采访的33位艺术家中为数不多经历过“文革”影响,并且可以算是有切身所见和体会的艺术家之一了。他出生在广东粤北一个靠近湖南的山水小镇——连县连州镇。那是个很有些文化底蕴的山间小镇。黄唯理的双亲都是从事教育事业的知识分子,父亲是广州人,父母从华南师范学院大学毕业之后,父亲自愿放弃广州就业和户口,而选择跟其母亲双双去往粤北山区支教。后来文化大革命爆发,在彼时正在上小学的黄唯理的记忆中,动乱期间学校的都纷纷停课了,即便复课也主要是“学习”和教背《毛主席语录》,还有阶级斗争教育。“那个时候想学习很难的,除了《毛主席语录》就是毛泽东诗词。他比较幸运的是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所以也以自己所学教我一些古诗词,也让我看一些他们认为有益处的‘禁书’。”他说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条件可以给他画画,甚至连喜欢都是比较艰难的事情,所以更多的情况下他是从报纸、信封上的邮票、室外的宣传画上看到,觉得好看的画,是就跟着描摹下来而已。

  这样的环境一直持续到初中。因为父亲身体缘故,黄唯理随父回到了广州,开始了他人生的另一种生活。当时他们住在一座公用的小住宅楼的三楼,一大家子好几口人,挤住在一间7、8平方的小房,厅是有过道功能的公用场地,仅有6、7平方。生活空间和物资条件的局限,加之父亲常年支教而落下并日益加重的风湿性心脏病,为少年黄唯理的求学之路更增加了条件上的艰辛。“至今我仍非常感恩父亲。他当时的身体状况非常不好,甚至可以说举步维艰了,连上下楼也得我背着他。但他非常坚毅,仍然带着我一而再的寻门拜师。只因为他知道我有个梦想,他希望我可以开启它,而不是被现实剥削直至消亡。”

  雅昌艺术网: 那个时候生活异常的艰苦,条件也并不太允许您当时那样的追寻。这样的困境里您还坚持的原因,我相信跟您父亲有至关重要的联系。但这是否也是您后面几番工作之后都坚持要绘画,以及坚持开展艺术教育的原因?

  黄唯理 是的。那一段经历对我来说影响非常的深刻。后来1979年的时候我父亲过早地去世。那对于我,对于整个家庭来说是一个失去了顶梁柱的意义。我被迫需要承担起家庭的经济压力,因为母亲还要养活我们三个孩子。彼时我刚刚高中毕业,作为家里的长子,没有选择的只能放下继续读大学的念头而顶替父亲的工作职务,投入养家糊口的义务中去。但是父亲的影响对于我整个一生来说都具有直接的影响性。所以即使我当时已经在少年宫工作了有几年的时间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和工作方向的时候,却还是希望可以重新回去读大学。后来少年宫的领导也拗不过我的坚持(他们原本一直游说我,希望我可以放弃读书而专心工作),同意让我考取大学,

  雅昌艺术网: 您读大学的时候适逢全国85新潮爆发,整个全国都在刮“前卫艺术”之风,您却选择了最传统的中国画,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黄唯理 85新潮对艺术界的影响在当时是非常大的,我当时也是受了影响。因为那时正处于很有激情去创新和摸索的青年时代。但是因为我在高中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对于我的人生来讲非常重要的老师——梁照堂老师。他当时在全国都颇有一些名气。我早期曾跟随他学习美术基础,如:素描、油画等,也因为老师的指点参与过一些大赛和展览。因为我非常敬重他,所以他的意见我都会听取吸收。虽然梁老师一开始是教我画素描、油画、连环画的,但85新潮爆发的那几年,梁老师认为那个思潮的呐喊和批判过了,反对传统,“革传统文化的命”显得过于激进。他认为任何东西都有精华和糟粕。而作为一个中国人,传统文化才是血脉传承里的记忆,再求新都应该在一个传统脉络里去传承和发展。我认为老师这样的思虑是非常有根据非常厚重的,所以听取老师的意见开始了对传统书画的学习。

  大学毕业之后,又再从事了一段美术教育工作,之后的一个机遇,选择了去了广州美术馆工作。我的理想都是可以当一名画家,名正言顺的画画。而美术馆的平台无疑更接近了理想。在工作中得以接触一些珍贵藏品,甚至能与在世的艺术名家多次接触交往,通过做系统的梳理、研究、临摹、策划、收藏等等的工作,从中吸收了前人的经验和智慧,累积成为自己的沉淀。美术馆与艺博院前后工作的8年时期,历练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更加是对于一个艺术家不可少的坚韧。

  那8年的时间对于我来说无疑是重要而幸运的。我因为工作之便,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馆藏珍品,常常近距离接触到当代的艺术大家,如:赖少其、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等,由此得以向他们学习和请教。从历代书画到当代名家之作我都因为工作原因而进行过研究、临摹、梳理和总结。那无疑成为我认识非常重要的积淀,更加是一个学识的宝库,为我的创作的高度铺垫基石。

  雅昌艺术网: 经历就是存在。我相信您人生种种的经历最后都会在您的创作中有所体现,都将是彰显您创作高度的关键之一。但您一路过来,学习油画、连环画,而后从事教育工作,再学习国画,进行艺术研究和梳理,最后进入画院当职业艺术家之后,您便把精力大部分都放在了山水的研究和创作之上。我想知道您选择山水作为创作题材的原因是什么?您对山水是一个什么样的认识?

  黄唯理 都说落叶总归根,血脉终故里。一个人的记忆分两部分,一个是与生俱来的血脉记忆,一个是生活环境的经验记忆。就如同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民族记忆一样,山和水可以说是我骨子里的血脉记忆。我自小是在粤北山水小城连州长大的,打出生起看的就是山和水。文革那会儿,更加是光着脚丫翻山淌水的上学和玩儿过来的。后来长到十来岁了才随着父亲来到广州。所以山山水水可以说是我本能的生命记忆,在一个人还不知道记忆为何物的时候就已经烙定在脑海中了。所以即便我后来绘画之初是临摹花鸟入门,梁照堂老师也希望我能在花鸟绘画上有大的作为的时候,我也始终感觉,山水才是最贴近我内心的归结。后来在工作的过程里,尤其是在美术馆工作的那八年里,翻看临摹了很多前辈大师的手迹,工作接触也是赖、关、黎等山水大家,越发认识到山水不只是一个题材,更加是一个思想境界。它渗透着我们中国文化的思维内容和高度,具有一种哲思的存在。它不像花鸟是怡情,不似人物是表述,它是在画面里真正提供了一种思维的境界,一种观看的角度。就好像我一开始对山水的理解其实就是风景,后来慢慢的意识到,中国画所讲的山水,其实不仅仅是你眼前所见的风景,亦不是你画面所需的风景,而是你所见的和你心里所想的风景与境界如何交叠的一个视角。这样的说法似乎有点虚,但它不是简单的一个题材,而是一种观看的视觉和思维的方式。

  雅昌艺术网: 心足够大的时候,众生即我,我即众生。思维够宽的时候,所见皆是山水。我想您的概念里,山水不仅仅只是山水,可以是一处风景,一个人,一件事,也可以只是一块石头,一棵树,一段记忆。是这样么?

  黄唯理 是的。画中的山水不仅仅只是我们眼见的山水,一山一水就是一个世界。古人看山水,看的是眼中和胸中的丘壑,大山、大水、小景、人物,所见皆在这“丘壑”里。当然时代在变了,有一些思维,有一些方法我们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创新。但是我认为古人看“山水”的这个概念永不落后。住宅小区、高楼大厦就是我们现代的生活所见,是时代的景观特征,那它何尝就不是我们现代的“山水”呢?所以,“山水”这个词说小很小,说大很大,关键是站在哪一个角度哪一个层面去说去看。我不是排斥西方思想或者西方文化,西方的思想文化中也有很多精妙的内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我想说的是,中国文化在思维意识上跟西方文化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中国文化的核心其实体现的是一种发展规律和思维角度,而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它是观看者以自我精神为原点的一种观看方式,所以它与时俱进。“山水”就是这样一个内容,它是眼前的风景,也是心中的风景,它是这个时代的风景,也是历史经历过的风景,它不仅仅是一个题材,我更认为它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