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0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 雅昌发布
部分嘉宾合影
8月12日下午,“‘沁园春·敬时代——宋韵传馨’中国书画五人展”作品分享会召开。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立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卢炘、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何加林、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卢志强、北京紫苑书院院长胡萍、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王伟平、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展览处副处长孙宁、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戴文莲、北京青年艺术发展促进会美术专委会秘书长张弦、山水画家唐书安、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刘朗、《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主任王会等以及参展艺术家张赤、叶瑛、徐新红、丁荭参加了分享会。浙江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王凯主持了分享会。大家一致认为,此次展览不仅继承了两宋雅致严谨的文化精髓,同时也彰显了当代书画创作者的时代精神。艺术家们通过融合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表达,创造出了多元化的审美意境,为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分享会现场
徐涟以“低调的奢华”精妙概括其观感:“这场看似规模精巧的展览,内涵却极为丰富。五位艺术家皆出身于中国美术学院,深受其深厚人文传统滋养。她们或耕耘于教学一线,或坚守在美协、出版等文化岗位,艺术功底扎实且各具鲜明风格——山水、花鸟、人物、书法俱全。尤为珍贵的是,她们的作品皆源自生活并饱含真情。徐新红山水间的意境营造,丁荭人物画中坚实如山、饱含深情的背影……无不透露出女性艺术家特有的细腻与温度。”她同时表示,本次展览是“灿若星河”系列展之一,此次五位女艺术家的集体亮相,具有特殊意义。作为女性,她们往往肩负着社会、家庭与艺术创作的多重责任。在多重角色中寻求平衡,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她们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创作,不因身份转变而放弃艺术追求,这份执着令人敬佩。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主动走出个体空间,以团体形式登上公共舞台。这种“走出去”的勇气,不仅是对自我价值的确认,也为更多年轻女性艺术家树立了榜样。
展览现场
各美其美 :传统沃土上的个性之花
五位艺术家深耕宋韵文脉,在多年专题研究与创作中形成了各具辨识度的艺术语言:金琤的书法作品以古为新,融合了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三家行书的笔意,特别强调用笔的婉转和提按顿挫,追求字形的奇崛开张及跌宕变化,整体章法满溢中强调灵动。她通过对传统经典的学习,在书法教学中不断提升,并将这些经验应用于现代书学研究和创作实践中。张赤致力于探索大写意与工笔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其作品既有着强烈情感主题的表达,也包含深度哲理思考的意境传递。她的创作如“爱无疆”系列、《回望西子一万年》,通过自然生命力与艺术表现义理的融合,传达出中国艺术的精神之美。叶瑛的花鸟画追求静逸内蕴、清逸淡雅。她的作品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于平凡的花草世界中寄寓自己的审美理想。画面质朴纯然,给人带来淡淡的清新与宁静。徐新红在山水画方面追求厚重的笔墨、跌宕的丘壑、复杂的画面结构,结合实地写生的感受,力求在保留传统笔墨语言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丁荭在其人物画作品中尝试营造诗意化的内涵,通过具体的形象去构建一种意象的情境,唤起人们的共情、追忆与联想。她的作品多是经由内心体会提炼而成的视觉意象,展现了一种艺术上的真实。
展览现场
何加林坦言观展感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参展的五位艺术家我大多相识,其中徐新红更是我在中国美术学院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她们多年来在教学与创作一线深耕传统、潜心笔墨,我都看在眼里、敬在心中。而陌生,则源于我对女画家群体过往的一些刻板印象被彻底打破——这次展出的作品,既非纤巧细碎,也不流于秀弱,反而呈现出一种难得的大气与沉实,这是我最为欣喜的地方。”他盛赞五人笔墨功底扎实、创作态度沉静,“不炫技取巧,葆有朴实独立的艺术品格。”他更提出深切期许:从“能力”迈向“才情”。“学院训练赋予你们扎实基本功,但艺术精髓在于‘藏七露三’,以少胜多。”他鼓励女艺术家善用细腻敏感的天赋,在艺术表达上更大胆自由:“你们正处于蜕变前夜,若能突破技艺藩篱,释放内在才情,必将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展览现场
守正创新:宋韵千年的当代表达
此次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呈现,更是宋韵文化在当代创造性转化的实践样本。五位艺术家深谙“守正”真谛——绝非因循守旧,而是坚守中国书画的核心理念与审美价值。在书法领域,她们恪守笔法、结构、章法的传统规范,同时强调情感的自然流淌,使作品兼具古韵风华与个性温度。于绘画天地,她们在精研笔墨规律的基础上,持续锤炼语言,保持中国艺术的独立品格,彰显民族绘画的独特魅力。
创新是激活传统的活水。她们以继古拓新回应时代命题。她们一方面向内深潜:从宋画、宋词、宋瓷等多元艺术形式中汲取养分,将宋人对自然的精微体察与生活的诗意态度融入创作。同时也不忘向外延展:突破传统“随类赋彩”设色模式,借鉴现代色彩构成理念;探索数字技术、新媒体等展示形式,让千年书画与现代生活共振,拓展传播边界。
张立辰敏锐地捕捉到展览中独特的“清新气息”,溯源其根脉:“这不仅源于作品本身,更植根于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深厚的文化土壤——杭州作为南宋故都,其文脉滋养独具一格。”他回溯潘天寿等前辈在20世纪中叶开创的中国画教学黄金时代,认为五位艺术家正延续了这种在传统与现代、生活与艺术间寻找自我坐标的学统。“无论写意工笔或中西融合,她们皆展现出开阔视野与深厚修养。”
展览现场
中国书画艺术的精髓,在于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魂,借笔墨布白见天地气韵,融工笔之精微与写意之旷达,不求形似而重神传。五位艺术家正以中国人特有的观照世界的方式,在传统渊海中淬炼笔墨,于生活浪潮里提炼哲思,抒写时代精神气象。
卢炘在展览前言中,深刻勾勒了五位女性艺术家的精神肖像:她们是博导、教授、协会负责人,肩负艺术教育与传播重任,唯有在创作时才能暂卸重担,回归心灵的宁静港湾。这种复归本真的状态,恰与宋韵文化的内蕴一脉相承,彰显东方审美韵味。在岁月流转与工作家庭的双重牵绊中,她们于书斋一隅默默求索——或临摹法帖遥想古贤情致,或纵情挥洒驰骋于宣纸净土。“作为艺术家,她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本真地表达对自然、对人类的思想感情,作品会代她们说话;这与她们在课堂上进行艺术教育同样,饱含着对人类、对祖国、对年轻一代的深情,有润物无声、沁人心脾的特点。她们从笔墨、从造境、从浩渺的思绪到精深微妙的表现中,彰显个人的学养修为和道德理想,追求真、善、美,以传承与开拓、弘扬中国书画艺术为己任。”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不仅是对宋韵文化的致敬与传承,也是对新时代使命的践行。通过这次展览,我们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生与发展,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独特魅力。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艺术交流平台,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彩,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贡献独特力量。正如苏东坡所言,“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每位艺术家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这一理念,通过作品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注:展览资料由中国美术报提供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