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1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 雅昌原创专稿
今年是架上连环画展览走过的第15年。从连环画到架上连环画,概念的改变也带来了形式上的革新。与昔日的连环画相比,架上连环画通过大尺幅创作、多媒介融合,如水墨、油画、综合材料等,既保留了连续性叙事的核心特质,又显著提升了学术高度,使其具备了独立架上绘画的艺术品格。
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得以回溯架上连环画走过的15年历程,见证其从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身。
从连环画到架上连环画
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主任、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李晨介绍,本次展览是在中国美协第八届全国架上连环画展览的基础上申请了国家艺术基金,不仅融入了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连环画的一部分优秀作品,还加入了中宣部2020年策划的“数风流人物”项目的特约作品。众多绘画名家如沈尧伊、杜大恺、刘巨德、李晓林、封治国、何红舟、陈流等纷纷加入到连环画队伍中,使得本次展览不仅在视觉上变得更加精彩,更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
2010 年以前,传统连环画悄悄淡出公众视野;2010 年,中国美协将其升级为“架上连环画展览”,并将其作为学术品牌在全国推广。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连环画青年创作人才培养”项目在鲁迅美术学院立项,这是连环画事业首次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此后,连环画陆续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多项资助。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架上连环画全国巡展覆盖了全国二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国家艺术基金通过资金支持助力架上连环画的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会根据国家的主流方向和大政方针来命题和策划展览,如‘同心筑梦’‘民族团结’‘新征程新篇章’等主题。在连环画的评价体系和语言上,我们提出了‘大连环画’的概念,不拘泥于画种,无论是国画、版画、油画还是雕塑,只要能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连续呈现,都可纳入连环画范畴。”
此外,每一个展览期间,李晨都会前往当地高校进行讲座,包括南开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等。他在讲座中强调,随着连环画的日益兴旺和发达,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而应该深入思考连环画的本体语言,探讨如何更好地讲述连环画的故事。
“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们也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其中一个关键点是:连环画不能画得像新闻联播一样,也不能过于直白。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形象,把故事精彩地呈现出来。这是我们对未来连环画的期望。作为中国美协的优秀品牌展,架上连环画展览即将迎来第九届。未来,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更好地讲述故事,提升展览的展示方式,设计展览的周边环境,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以及将静态连环画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此外,我们还希望探索新的展览形式,将连环画的历史和文献融入展览中,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连环画的发展历程。”
“把学术旗帜插向全国,也把‘大连环画’写进当代美术史。”李晨表示,本次展览将在结束后计划前往吉林、内蒙、重庆、云南等地进行全国巡展。通过展览的传播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连环画,是初衷也是最终目标。让每一个城市都能亲近原作,接触作品,从而激发更多热爱连环画的人拿起笔来参与创作。
从放低门槛到抬高标杆
和李晨一样,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秘书长李非也亲历了架上连环画展览的发展全程。
李非回忆,前两届展览采用的是邀请制,从第三届开始改为征稿。最开始的征稿中,很多连环画画家都是70后、60后、50后,甚至还有40后。他们对连环画有着深厚的情怀,所以大家很支持的。但随着艺术种类的增加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提升年轻作者的参与度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传承必须有新人加入。对于新人来说,如果要求过高,他们会感到压力,因此我们在征稿时适当放宽了一些要求,包括题材和创作质量。只要按照连环画的规则去画,我们都保持一种鼓励的态度:只要题材要求对路,且要有情节性,绘画的画种不限,各种形式都可以。”
15年过去,变化显而易见。
据统计,2015年的第一次征稿共收到投稿300多件,从那以后,每届征稿数量都在增加,现在每届都能收到1000件以上的作品。展览不仅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很多单位或群体还会组织参观,用于团建或教育工作。现在,架上连环画在全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年轻作者越来越多,对创作和展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身边的生活,创作者都需要了解生活,体会生活。随着连环画影响力的扩大,对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开始重视文字脚本和连环画的连续性,要求每一幅作品都能单独叙事,同时又能反映故事的主题性,每幅作品之间的衔接也要自然。对于展览而言,除了常规的展厅展览,我们也在考虑融入数字时代的科技手段,比如沉浸式体验和动态展示。我们希望通过AI技术让传统绘画动起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兴趣。同时,我们也鼓励创作者积极探索AI技术,让高科技为创作者的连环画创作服务。”
从创作者到教育者
对于此次展览的评价,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副主任、广州美院教授沈璐表示,从展览可以明显看出几个趋势:首先,连环画创作正不断拓展“写实叙事”之外的艺术语言,探索视觉图像的节奏感与象征性;其次,传统技法和新媒介的交融逐渐成为常态,整体呈现出更具当代审美与文化深度的表达路径。这些变化使连环画日益进入更广阔的学术与公众语境。
连环画艺委会近年来始终将青年人才培养作为重点方向。通过组织全国连环画教学工作坊、与地方和高校合作设立“连环画教学实践基地”、参与关于连环画的国家艺术基金培训项目教学工作,培养青年连环画创作队伍。2017年起,多个以“少数民族题材”“乡村振兴题材”为主题的青年创作人才项目持续开展,有效推动了新生代连环画作者的成长。
同时,“80后”“90后”创造者带来了许多新的艺术语言和叙事方式。他们更加关注个体情感与社会议题之间的连接,在创作上注重画面节奏、结构设计,善于借鉴电影分镜、漫画视角、图像文本关系等多元艺术形式,使连环画在传统线性叙事之外,获得更具层次与深度的表达。这一代作者也更具国际视野,能够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时代有效融合,赋予连环画崭新的文化生命力。
艺术家张思林和李瀚森都是参展艺术家中的青年力量。
艺术家张思林带来的作品《心向远方》是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入选作品,采用水彩结合卡纸的材质进行创作。作品运用三联构图形式,共由九幅画面组成,通过多幅叙事讲述了一个艺术青年从怀揣艺术梦想,到最终选择成为西部志愿者的蜕变过程。这个故事生动展现了当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的奉献精神。
张思林认为,架上连环画正经历着从传统“小人书”向独立艺术形态的深刻转型。随着“架上连环画”概念的提出与实践,其本质在于艺术价值的重塑。在当代美术生态中,架上连环画作为传统叙事艺术转型的典型样本,正实现着从大众读物向学术表达的跨越。这种转型也吸引了众多优秀艺术家投身其中,为当代中国连环画的发展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艺术家李瀚森创作了一套以“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为主题的作品,通过八幅画作生动地展现了朱光亚先生的一生。朱光亚是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品质一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作为一名九零后,李瀚森重新演绎了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希望通过这种形式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提供奋进的榜样。
李瀚森回忆,他从小受奶奶在印刷厂工作的影响,翻阅小人书长大,家里至今仍收藏了许多小人书。李瀚森自2015年开始接触架上连环画,并从第四届开始参与其中。2022年博士毕业后,他在鲁迅美术学院担任连环画教学工作。李瀚森在教学中强调“不忘初心,讲中国故事”,学生们更多地从传统故事转向当代故事,创作图画书或绘本,这些作品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和情感。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连环画的发展方向鼓励传统与创新并驾齐驱。作为架上连环画展览,我们承担着弘扬民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
结语:
从传统的小人书到如今的架上连环画,连环画经历了多次迭代和发展。通过创作者们的不断努力,连环画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艺术形式。未来,他们将继续探索连环画的本体语言,提升创作水平,丰富展览形式,推动连环画的持续发展。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