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6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 雅昌发布
展览现场
何为自然?人类如何与之共处?尤其是在生物技术、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全球生态危机频发之时,自然不能仅仅被视为人类所观赏的风景、所利用的资源,而是一位人类必须平等正视的共存主体。人类不再能以旁观者的姿态凝视自然,而必须作为关系网络中的一环,重设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展览现场
七位来自多元文化语境的艺术家——林恩·赫舍曼·利森、梁绍基、麦拉蒂·苏若道默、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赵仁辉、曹澍与尹韵雅,共18组/件作品构成展览中的平行叙事的线索。作品涵盖装置、生物媒介、影像、人工智能等形式,呈现出自然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多重面貌:它既是材料,也是思想;既是他者,更是镜像。展览亦试图构建出一个多层次的感知网络,回应着自然、技术与人之间日益紧张又深度纠缠的关系。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第二次以自然为主题的艺术探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鲁晓波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要求。在中国古代哲思之中,庄子提出‘天人合一’,提醒人类的修养不只是关乎人和人之间的伦理,更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契约。历代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来表达自然与心灵的交融,让艺术视为人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实践。”他认为,艺术并非仅仅是个人的表达,更是一种超越个体的召唤,它能触动心灵深处,化解隔阂,增进理解。正是在这种回声的共振中,我们走向了共享的存在。
鲁晓波希望此次展览能成为一个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强艺术机构,尤其是国际知名艺术机构、艺术家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紧密联系,共同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同时,他也期待这个展览能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一种独特的自然体验。在传统与当代、艺术与科技的对话中,感受时代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从而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不断拓展艺术的新可能性。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聚焦于人与自然这一永恒话题。策展人魏颖表示:“人们常常将自然当成一种外部的存在,例如山川、河流、森林、动物等,它们似乎与人类是分离的。而古今中外很多哲人都对此有着自己的阐释,例如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而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则认为‘自然爱隐藏’,法国的哲学家米歇尔·塞尔提出的是‘自然契约’,他认为在卢梭的‘社会契约’之后,我们人类也应该跟自然签订契约。因为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我们人类常常把自己当成自然的主人去开发和改造自然,但我们在今天越来越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共生和互惠的关系。”
魏颖强调,“契约”意味着彼此的约定,而非单方面的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既有相互依赖,也有相互张力;既有冲突,也有互助。此次展览中的7位艺术家,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让我们重新感受这种关系。她希望观众在展览中不仅能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也能带走属于自己的思考。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以艺术为基础,多学科交叉。关于展览的策划背景,清华艺博展览部陈兴鲁表示:“我们设定的背景是‘新的当下’。所谓‘新的当下’并非一个单一的时刻,而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被技术、生态和社会关系重塑的现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三条交织的线索:其一,新技术如何作为自然生命的延伸,改变我们的认知方式。其二,人类如何在当下重新思考与生态的关系,从共生到危机,从利用到修复。其三,个体如何在新技术和环境巨变中找到自我回应的姿态。这样的艺术实践不仅拓展了艺术表达的媒介边界,更打开了一个融合哲学思考和伦理关怀的对话空间。正是通过将这些问题置于公众语境之中,艺术成为跨学科交流的枢纽,与科学、医学、哲学等多领域产生积极互动。也正因为如此,观众得以站在时间和思辨的交汇之处,重新想象人类与未来的关系。”
展览现场
每位艺术家的作品如一根线索,在不同维度上交织和缠绕。他们不仅在叙述自然,也在拓展艺术的媒介边界;他们不仅在回应时代,也在追问人类的存在方式。通过作品,我们得以在光影之间、在感官与技术之间、在记忆与未来之间,重新思索与自然的关系。
部分展品欣赏:
无限引擎
林恩·赫舍曼·利森
综合媒介装置 尺寸可变 2014年
作品在美术馆中重新构建了一个生物技术实验室,意在呈现当代生物工程领域前沿技术所激发的伦理与哲学思考。实验室这一概念,可被视作现代生命科学的认识论起点——自19世纪以来,它即是自然被不断“再发明”的发生场。今日的生物实验室不仅具备解码生命的能力,更拥有重塑生命的权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文本中的人工生命,如今借由基因编辑等技术而跃然现实,引发了关于未来的生态、社会、乃至人类关于“自我”定义的深刻质询。作品将观者引入一个介于科学与艺术、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场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类对自然的主导地位,以及由此延伸的社会后果与人类身份的重构。艺术家所提出核心命题或许是:在21世纪,艺术与科学如何理解彼此并进行合作。
蚕山水
梁绍基
蚕丝、蚕茧 550(H)×145cm 2016年
虚薄的长丝卷如瀑布一般从顶上倾泻而下,与丝纱缠绕的古木构成别样的山水景观。《蚕·山水》系列充满自然气息及哲思,试图呈现一个“静悟”的境地。梁绍基用最自然的原始之物,通过写照蚕的生之历险,创作了一幅沧桑满目的生命山水画卷,同时又警示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对中国古典山水的无情破坏。
㶲-黄油舞
麦拉蒂·苏若道默
单屏影像 6分29秒 2000年
作品通过重复性身体动作的极限演绎,揭示了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所面临的持续困境与重构平衡的过程。艺术家身处涂满黄油的地面上持续起舞,不断滑倒又重新站起,直至体力耗尽。她最终以满身油渍、步履沉重的身姿缓缓离场。这一表演不仅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更是一种关于人与自然、意志、抗争与恢复的隐喻性叙述。身体不仅是表现媒介,更是被观看、被解读的对象。它在观众个体经验与文化背景的交织中生成多义的解读空间,从而激发关于存在、坚持与生态危机的深刻省思。
烟火(风扇)
阿彼察邦· 韦拉斯哈古
单频影像 全息投影 8分43秒 2016年
作品以镜头精确捕捉火焰的细节,在叠印与特效的处理中,火的跃动被赋予了某种神秘而原始的生命力。火焰既是时间的象征,也是生命的原始图腾。三台幻影般的风扇背对火焰持续吹拂,它们既驱散热浪,又唤醒火势,使得整个场域沉浸于一种生成与熄灭交错的永恒轮回中。
作品深植于艺术家在清迈湄林的“家”,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庇护所。在这个洞穴般的空间中,热量成为心理与情感的隐喻,既温暖也潜藏威胁。火球如同有机体在呼吸,暗示着欲望、记忆与无意识的持续燃烧——哪怕在梦中也无法熄灭。《烟火(风扇)》是一场有关存在、影像与感知的冥想,正如阿彼察邦一贯的表达形式:看到不同的世界。
试着记住一条河
赵仁辉
双屏影像 28分8秒 2023年
这个双屏录像结合了新加坡一条古老而未命名的河流支流的地理历史与人文历史。为了配合当时驻地军营的需求,这条支流在20世纪初被改造成混凝土排水沟,而这项工程大幅度影响了支流原有的生态环境。在过去的三十年里,随着排水沟逐渐被废弃,周围森林里的野生动物开始出现在艺术家的录像中。赵仁辉通过对时代遗产的审视,多层次地追溯新加坡的历史和生态环境。
妖糖
曹澍
3D渲染三屏影像 15分10秒 2023年
作品以一种极具哲思的方式审视了技术的存在。在一个人类早已灭绝的未来世界中,垂直农业实现了高度智能化管理,植物的每一次生长与呼吸均被算法精密控制。作品主角是一架负责甘蔗培育的人工智能无人机,正执行其第3亿9千5百万次巡逻任务,即便人类早已灭绝,系统依然周而复始地运行。无人机在目睹一只蚂蚁的瞬间,被唤醒了记忆——那是它第一次巡逻的地点:一座20世纪中叶的糖厂,叙述由此展开。
庇护所 I
尹韵雅
综合材料装置 尺寸可变 2021年
广义而多元意义上的庇护所是艺术家所关注的创作概念,而贝壳即是一种天然的庇护所。这场展览邀请观众踩碎贝壳,感受保护壳的易碎以及破坏贝壳过程中的自我力量。观众将通过真实的互动来感受贝壳破碎的触感、聆听破碎的声音,同时体会保护壳,也就是庇护所的脆弱感。
注:展览资料由清华艺术博物馆提供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