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7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 雅昌发布
她们以各自深耕多年的创作轨迹为线,以“无边界”为壤,让艺术在材质、观念与体验的交织中生长出独特质感——这质感里有陶片上釉色凝结的温润,有大漆与金属碰撞的沉敛,更有女性视角下,传统与现代、个体与世界对话时留下的痕迹。
杜婕,1968年出生于湖北,毕业于华中师大。杜婕的艺术创作过程及灵感起源广泛而多元,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诉求。她的作品收录于诸多重量级私人和公共收藏系列中,包括:德国奥尔柏莱希基金会、德国雷顿·韦斯收藏、瑞银集团收藏、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德国慕尼黑戈兹收藏、瑞士乌里希克收藏、荷兰福瑞德收藏、香港M+美术馆。
枫翎,1965年出生,本科毕业于哈尔滨艺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现以独立艺术家的身份工作生活在北京和洛杉矶。她的诸多作品被美国花旗银行、戴高乐基金会、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等收藏。她把肢体语言、戏剧、舞蹈、身体雕塑等多种元素融入到艺术的创作中,把女性的能量和气势融入到作品中。
黄敏,1975年生于四川通江,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于北京。她的作品关注中国普通人的生存处境和欲望,题材会阶段性的变化,但越来越自觉的从当代公民权利的角度发现问题,用朴拙有力的具像手法表达。作品强烈有力量,形式语言和材料丰富多变。
何唯娜,1968年生于四川。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她专注于当代水墨的创作,作品堪称“女性精神的物化诗篇”,其观念和语言,既是对传统意象的解构,又让物象成为觉醒的土壤,更是当代女性内在力量的显现。
邵巍,出生于198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与数码媒体专业,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自由艺术专业,并获得教授罗斯玛丽·特洛柯尔(Rosemarie Trockel)授予的荣誉大师生称号。世界儿童基金会(UNICEF)支持艺术家。作品曾在中国、德国、瑞士、比利时、挪威等国重要艺术机构展出。目前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生活在北京和柏林。邵巍保持着与概念化社会的距离,寻求更多层面的认知方式。
王玉娟,出生于1972年。毕业于青岛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农工党中央书画院理事、农工党山东书画院副院长,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市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油画艺委会委员。她专注于大漆艺术、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作品气势恢宏,屡次入选全国美展获大奖殊荣。作品被众多机构、企业及藏家收藏。
在各自的场域里,凿开边界的缝隙
杜婕:在“边界”里找寻自由和未知
杜婕身上总有种自我觉知的佛性。杜婕始终追求一种极度自由的状态,用她的话说:“艺术的边界不是墙,是等着被推开的门。”她的作品看似是平涂的色彩平面,近看却藏着玄机。她把国画“白描”的线性传统揉进小幅画作中,在色块上勾勒出密密麻麻的细线条。你看到的其实是同一条线,而线始终不断,因此她把每幅作品的创作时长作为作品的题目。
这些线有的像蚕丝缠成的网,有的像水流冲过的痕,冷寂的色块突然有了呼吸。2002年至今,23年的时间里,杜婕一直在这根线里缠缠绕绕,探寻着自己,也探寻着人生的意义——她希望用作品激发自己,也激发观者身上的佛性,以及自我觉知的探讨。
《2022.1.2-2022.2.2》 68×136cm 宣纸水墨 2022
枫翎:身体能量里的“女性回声”
枫翎的创作,从来不止于绘画,行为表演、影像、装置都是她发挥能量场的地方。枫翎作品里总藏着“动态的痕”。自1998年起,她便开始世界各国的游历,她的作品不仅探讨“虚空”,还触及到更深层的哲学思考,关乎自由和创新。尤其是她近十年的创作,对色彩和媒介的探索,结合线条的图像重组,呈现出一种平和、超然且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她将燃烧和灰烬中的痕转换成为绘画的一部分,燃烧中的快感和化为灰烬后的情绪正是她创作中追求的精神载体,无论是她的绢上行动绘画《燃——绢上行》、还是射箭行为作品“SI——未来的礼物”,都是她身体能量的具体呈现,震撼且超然,虚幻且真实。她的作品时刻告诉我们,女性的能量从来都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随着一件件作品的呈现释放出来的。
《生命密码系列 0207001 号》 235X155cmx2(双联) 布面综合材料 2020
黄敏:用“日常考古”,让平凡有了厚度
黄敏的创作,始终贴着“生活”的肌理。她提到,自己的祖父擅长国画,耳濡目染,黄敏也在创作中形成了独特风格 —— 于水墨风景中融入现代人物,通过 “画中画” 的构图手法,让传统与现实在画面中形成对话与对立。她的作品既有对整个中国的思考,也有对某一具体物象的观察。她不追求宏大的叙事,却像位耐心的“日常考古者”。她的作品关注中国普通人的生存处境和欲望,她用最朴拙的方式描绘着生活中的一切,扒开被人们忽略的情感褶皱。
这次展出的《风景》系列,黄敏把现实中的人物景物造像描绘在瓷片上,青花釉料变成了她描绘这嬉戏关系的载体,把“日常”烧进了时光里。都说她的青花瓷板作品有着“烟火气的诗意”,其实她只是蹲下身,认真触摸那些被匆忙生活磨平的棱角。
《风景》系列 尺寸多样 青花瓷板 2024
何唯娜:《器》里的“容纳与自在”
何唯娜总说自己“是被传统喂大的”。她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器》系列是她近年最受关注的创作,这次她也带来了这组作品。《器》系列里没有宏大的形,就画些瓶、罐、花,却藏着她对“女性”的琢磨。其作品氤氲着形神交错的迷离气质,在梦幻表象下暗涌着个体与时代碰撞的精神苦涩,将存在的困顿转化为富有哲思的艺术语言。
她的作品里有的器皿口是歪的,像没放稳的船;有的内壁晕着淡墨,像积了层雾。“都说‘器’是用来装东西的。”她笑着说,“女人不也是吗?装着生活,装着情绪,装着自己。” 所以说,《器》系列是女性精神物化的诗篇,是对传统容器意象的解构,更是当代女性内在力量的显现。
《蓝之一》《蓝之十二》《蓝之七》 60×50cm 纸本水墨 2021
邵巍:抽象里的“情绪地图”
邵巍的创作,总带着“跨媒介”的野劲儿。她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磨出“材料敏感”,现成品、影像、文字、绘画都敢碰——用她的话说:“媒介就是工具,能装下情绪就行。”她从时间、生命、情感里找灵感,以“镜面颗粒”系列作品和重视场域和环境的观念性创作被中国当代艺术界所注意。她希望自己使用的材料不只局限在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媒介里。
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作品的材料。它应该是随手可得的,可能是工业化的产物。而这些材料越容易得到见到,也就越具有当今时代特性。她的作品你其实不用“看懂”,你站在旁边,能摸到那股“沉又飘”的劲儿,能感受到那种生动性和吸引力就足够了。
《#2501air》 30.5x30.5cm 镜面颗粒 2025
王玉娟:综合材料绘画里的“新老对话”
王玉娟是个“守着老手艺往前挪”的人。她从油画追溯到坦培拉,然后盯着“综合材料”往漆艺里钻。这门老工艺要“一涂二晾三磨”,她磨来磨去,多的是不确定性。而她的作品却把大漆材料的不确定性转为了确定的丰富质感,把大漆的温润和综合材料的粗粝狠狠的混在一起,作品的呈现多元且极具空间魅力,既有大女人的爽利又有小女人的柔情。
她这次带来的作品,仍围着“大漆+综合材料”转。漆液与金属箔的碰撞与渗透,如同灵魂与躯体的交融,箔上的薄漆打磨后,箔的亮从漆里透出来,像是“老木头里藏着的星星”。她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想告诉观者,艺术创作的边界无限宽广,传统工艺和现代材料共生共叙,很美好。
《花·非花》 200x180cm 综合材料绘画 2023
以“无边界”为桥,让质感“活”起来
展览以“无边界质感”为题,更想追问:艺术的边界到底在哪?“质感”又该怎么理解?此次展览的作品没有机械的按照“艺术家”来分区,而是在探讨和寻找从质感、题材、视觉、多个维度的关系。六位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各不相同,追求的艺术方向各不相同,展现的艺术气质各不相同,表达的手法各不相同。正是这些各不相同的艺术创作,成就了多元且丰富的展览语言,适合“静下心,慢慢的看,细细的品”。
当光从SKYDOME的穹顶撒下,可以清楚的发觉影子在跟着时间漫跑。当光斑落在杜婕的细线条上,落在邵巍的金属装置上,落在枫翎的香灰上,落在王玉娟大漆里的金箔上,即光与影与作品便形成了新的交互对话,也让这些作品的质感更加活起来。你会发现,“无边界”不是虚无的概念,它就藏在黄敏釉色的痕里,藏在何唯娜的花器里,藏在你和作品对视的瞬间里。而展览、空间、作品这一切凑在一起,不正是“女性的质感”吗?不非黑即白,能柔能刚,丰富且有能量。
今天的艺术再也不是纯粹的审美,而是深植于个人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关系中,成为生命与生存的一种本能需要,关乎于我们如何存在,如何觉知和思考。因此艺术的质感,从来都是“人”赋予的;艺术的边界,也从来都是“人”推开的。我们在海信艺术中心等你,一起把边界再推远一点。
当当代艺术的浪潮以多元共生的姿态奔涌向前,女性艺术家始终以不可替代的创造力,在画布、装置、水墨与综合材料的褶皱里,藏着对世界更细腻的触摸和对边界更柔软的突破。2025年8月23日至10月16日,海信艺术中心迎来了“无边界质感——中国当代女艺术家邀请展”,杜捷、枫翎、黄敏、何唯娜、邵巍、王玉娟六位国内外杰出的女性艺术家携作品相聚于此。
她们以各自深耕多年的创作轨迹为线,以“无边界”为壤,让艺术在材质、观念与体验的交织中生长出独特质感——这质感里有陶片上釉色凝结的温润,有大漆与金属碰撞的沉敛,更有女性视角下,传统与现代、个体与世界对话时留下的痕迹。
杜婕,1968年出生于湖北,毕业于华中师大。杜婕的艺术创作过程及灵感起源广泛而多元,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诉求。她的作品收录于诸多重量级私人和公共收藏系列中,包括:德国奥尔柏莱希基金会、德国雷顿·韦斯收藏、瑞银集团收藏、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德国慕尼黑戈兹收藏、瑞士乌里希克收藏、荷兰福瑞德收藏、香港M+美术馆。
枫翎,1965年出生,本科毕业于哈尔滨艺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现以独立艺术家的身份工作生活在北京和洛杉矶。她的诸多作品被美国花旗银行、戴高乐基金会、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等收藏。她把肢体语言、戏剧、舞蹈、身体雕塑等多种元素融入到艺术的创作中,把女性的能量和气势融入到作品中。
黄敏,1975年生于四川通江,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于北京。她的作品关注中国普通人的生存处境和欲望,题材会阶段性的变化,但越来越自觉的从当代公民权利的角度发现问题,用朴拙有力的具像手法表达。作品强烈有力量,形式语言和材料丰富多变。
何唯娜,1968年生于四川。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她专注于当代水墨的创作,作品堪称“女性精神的物化诗篇”,其观念和语言,既是对传统意象的解构,又让物象成为觉醒的土壤,更是当代女性内在力量的显现。
邵巍,出生于198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与数码媒体专业,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自由艺术专业,并获得教授罗斯玛丽·特洛柯尔(Rosemarie Trockel)授予的荣誉大师生称号。世界儿童基金会(UNICEF)支持艺术家。作品曾在中国、德国、瑞士、比利时、挪威等国重要艺术机构展出。目前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生活在北京和柏林。邵巍保持着与概念化社会的距离,寻求更多层面的认知方式。
王玉娟,出生于1972年。毕业于青岛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农工党中央书画院理事、农工党山东书画院副院长,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市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油画艺委会委员。她专注于大漆艺术、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作品气势恢宏,屡次入选全国美展获大奖殊荣。作品被众多机构、企业及藏家收藏。
在各自的场域里,凿开边界的缝隙
杜婕:在“边界”里找寻自由和未知
杜婕身上总有种自我觉知的佛性。杜婕始终追求一种极度自由的状态,用她的话说:“艺术的边界不是墙,是等着被推开的门。”她的作品看似是平涂的色彩平面,近看却藏着玄机。她把国画“白描”的线性传统揉进小幅画作中,在色块上勾勒出密密麻麻的细线条。你看到的其实是同一条线,而线始终不断,因此她把每幅作品的创作时长作为作品的题目。
这些线有的像蚕丝缠成的网,有的像水流冲过的痕,冷寂的色块突然有了呼吸。2002年至今,23年的时间里,杜婕一直在这根线里缠缠绕绕,探寻着自己,也探寻着人生的意义——她希望用作品激发自己,也激发观者身上的佛性,以及自我觉知的探讨。
《2022.1.2-2022.2.2》 68×136cm 宣纸水墨 2022
枫翎:身体能量里的“女性回声”
枫翎的创作,从来不止于绘画,行为表演、影像、装置都是她发挥能量场的地方。枫翎作品里总藏着“动态的痕”。自1998年起,她便开始世界各国的游历,她的作品不仅探讨“虚空”,还触及到更深层的哲学思考,关乎自由和创新。尤其是她近十年的创作,对色彩和媒介的探索,结合线条的图像重组,呈现出一种平和、超然且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她将燃烧和灰烬中的痕转换成为绘画的一部分,燃烧中的快感和化为灰烬后的情绪正是她创作中追求的精神载体,无论是她的绢上行动绘画《燃——绢上行》、还是射箭行为作品“SI——未来的礼物”,都是她身体能量的具体呈现,震撼且超然,虚幻且真实。她的作品时刻告诉我们,女性的能量从来都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随着一件件作品的呈现释放出来的。
《生命密码系列 0207001 号》 235X155cmx2(双联) 布面综合材料 2020
黄敏:用“日常考古”,让平凡有了厚度
黄敏的创作,始终贴着“生活”的肌理。她提到,自己的祖父擅长国画,耳濡目染,黄敏也在创作中形成了独特风格 —— 于水墨风景中融入现代人物,通过 “画中画” 的构图手法,让传统与现实在画面中形成对话与对立。她的作品既有对整个中国的思考,也有对某一具体物象的观察。她不追求宏大的叙事,却像位耐心的“日常考古者”。她的作品关注中国普通人的生存处境和欲望,她用最朴拙的方式描绘着生活中的一切,扒开被人们忽略的情感褶皱。
这次展出的《风景》系列,黄敏把现实中的人物景物造像描绘在瓷片上,青花釉料变成了她描绘这嬉戏关系的载体,把“日常”烧进了时光里。都说她的青花瓷板作品有着“烟火气的诗意”,其实她只是蹲下身,认真触摸那些被匆忙生活磨平的棱角。
《风景》系列 尺寸多样 青花瓷板 2024
何唯娜:《器》里的“容纳与自在”
何唯娜总说自己“是被传统喂大的”。她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器》系列是她近年最受关注的创作,这次她也带来了这组作品。《器》系列里没有宏大的形,就画些瓶、罐、花,却藏着她对“女性”的琢磨。其作品氤氲着形神交错的迷离气质,在梦幻表象下暗涌着个体与时代碰撞的精神苦涩,将存在的困顿转化为富有哲思的艺术语言。
她的作品里有的器皿口是歪的,像没放稳的船;有的内壁晕着淡墨,像积了层雾。“都说‘器’是用来装东西的。”她笑着说,“女人不也是吗?装着生活,装着情绪,装着自己。” 所以说,《器》系列是女性精神物化的诗篇,是对传统容器意象的解构,更是当代女性内在力量的显现。
《蓝之一》《蓝之十二》《蓝之七》 60×50cm 纸本水墨 2021
邵巍:抽象里的“情绪地图”
邵巍的创作,总带着“跨媒介”的野劲儿。她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磨出“材料敏感”,现成品、影像、文字、绘画都敢碰——用她的话说:“媒介就是工具,能装下情绪就行。”她从时间、生命、情感里找灵感,以“镜面颗粒”系列作品和重视场域和环境的观念性创作被中国当代艺术界所注意。她希望自己使用的材料不只局限在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媒介里。
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作品的材料。它应该是随手可得的,可能是工业化的产物。而这些材料越容易得到见到,也就越具有当今时代特性。她的作品你其实不用“看懂”,你站在旁边,能摸到那股“沉又飘”的劲儿,能感受到那种生动性和吸引力就足够了。
《#2501air》 30.5x30.5cm 镜面颗粒 2025
王玉娟:综合材料绘画里的“新老对话”
王玉娟是个“守着老手艺往前挪”的人。她从油画追溯到坦培拉,然后盯着“综合材料”往漆艺里钻。这门老工艺要“一涂二晾三磨”,她磨来磨去,多的是不确定性。而她的作品却把大漆材料的不确定性转为了确定的丰富质感,把大漆的温润和综合材料的粗粝狠狠的混在一起,作品的呈现多元且极具空间魅力,既有大女人的爽利又有小女人的柔情。
她这次带来的作品,仍围着“大漆+综合材料”转。漆液与金属箔的碰撞与渗透,如同灵魂与躯体的交融,箔上的薄漆打磨后,箔的亮从漆里透出来,像是“老木头里藏着的星星”。她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想告诉观者,艺术创作的边界无限宽广,传统工艺和现代材料共生共叙,很美好。
《花·非花》 200x180cm 综合材料绘画 2023
以“无边界”为桥,让质感“活”起来
展览以“无边界质感”为题,更想追问:艺术的边界到底在哪?“质感”又该怎么理解?此次展览的作品没有机械的按照“艺术家”来分区,而是在探讨和寻找从质感、题材、视觉、多个维度的关系。六位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各不相同,追求的艺术方向各不相同,展现的艺术气质各不相同,表达的手法各不相同。正是这些各不相同的艺术创作,成就了多元且丰富的展览语言,适合“静下心,慢慢的看,细细的品”。
当光从SKYDOME的穹顶撒下,可以清楚的发觉影子在跟着时间漫跑。当光斑落在杜婕的细线条上,落在邵巍的金属装置上,落在枫翎的香灰上,落在王玉娟大漆里的金箔上,即光与影与作品便形成了新的交互对话,也让这些作品的质感更加活起来。你会发现,“无边界”不是虚无的概念,它就藏在黄敏釉色的痕里,藏在何唯娜的花器里,藏在你和作品对视的瞬间里。而展览、空间、作品这一切凑在一起,不正是“女性的质感”吗?不非黑即白,能柔能刚,丰富且有能量。
今天的艺术再也不是纯粹的审美,而是深植于个人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关系中,成为生命与生存的一种本能需要,关乎于我们如何存在,如何觉知和思考。因此艺术的质感,从来都是“人”赋予的;艺术的边界,也从来都是“人”推开的。我们在海信艺术中心等你,一起把边界再推远一点。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