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21 来源: 国际在线 作者: 国际在线
11月17日下午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文化论坛”在中国浙江省乌镇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发表了题为“让互联网在人文传承中变得有温度”的主旨演讲,提出了借助互联网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的新主张。
连辑在演讲中指出,近年来,互联网在极大推动城市文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一些地方传统文化的边缘化,使相当一部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所以保护和传承的任务异常艰巨和繁重。他介绍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遗存都在于基层,分布于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广大的乡村。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家族性和个体性特征。在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性、封闭性的生存环境已经逐渐破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挑战。”
连辑认为,互联网作为一种中性的媒介手段,本身是没有情感取向的,但互联网可以成为人文传承和文化传播的载体,为人文注入技术,为技术赋予体温,走上一条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共赢之路。对于借助互联网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传承困境,连辑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互联网它可以打破非遗传承、传播的地域壁垒,增加传播的范围和感染力,推动其从地域性走向跨地域性,从小众化走向大众化,从本地化走向异地化。第二,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落后的传承方式,让家族式、点对点的传承方式通过互联网扩大传承的受众面。第三,这种网络空间的文化传承,可以扶持弱势文化,让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保护它的多样性。”
连辑提出互联网技术应该成为信息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前置性必要条件。他说:“互联网技术一旦用于关注基层、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濒危文化遗产,互联网就会变得有温度。人文传承的热度可以让互联网变得有温度,有温度的互联网才能保持人文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