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艺术之新解——试析康家宪的艺术生活

时间:2017-04-25    来源:武汉市文联艺术馆    作者:武汉市文联艺术馆

摘要:让艺术来源于生活,让生活回归艺术,这应该是艺术家的终身追求。前者已为“到工农兵中去”“接地气”的广大艺术家的实践所证明;后者,也为马斯洛生存需求理论所证明。

  让艺术来源于生活,让生活回归艺术,这应该是艺术家的终身追求。前者已为“到工农兵中去”“接地气”的广大艺术家的实践所证明;后者,也为马斯洛生存需求理论所证明。当物质生活条件满足后,艺术创造也就成为人的生活必需。试想,如果陶渊明没有“几亩土地”,他能辞官而醉心于“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么?推而广之,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下,众多历经商海沉浮而崛起者或而小富即安者,把生活的旨趣直接提升至艺术创造,由此造就时下前无古人的艺术繁荣,于是,让生活回归艺术,也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试析康家宪的艺术道路,我们对生活与艺术的依存关系,会有新的解释。

  我和康先生是三十年前的画友。当时,他因音乐和美术的才能,由国企教育科调至市总工会琴台文化宫。由他组织的琴台职工画廊,进而到1992年的长江沿线城市职工书画展,搞得红红火火,风生水起。他的山水画创作也频频令市美展增色,乃至两次进入武汉——大分市中日水墨画联展。

  绘画,如同他的音乐创作一样,在当时不得不走“求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读书”这一路。虽艰苦,但苦中有乐。他由素描而油画,进而私淑李可染、陆俨少,于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色彩的调性与泼彩的韵致相渗透,笔墨的率性与肌理的制作相交织,继而进行“黑白灰”似的泼墨处理,如此构成了他作品的大格局:《秋》的金黄、《茫茫雪山情》的清冷、《晓岚》的青灰与橙黄对比……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其间洋溢着他三上黄山、四下川江的“荡胸生层云”,含蕴着他奔肆决然的个人气质,这也突出地表现在他对笔墨的操控能力上。他善于用大笔头,因含水足、行笔快,笔墨纵横中能迅速完成画面的勾皴擦点的渗破。然后,泼彩、泼墨,纵意率情跃然纸上,虽近看细部或偶有荒率之嫌,但于全局常有意外之趣。这也为日后再上台阶留下读书、习字、写生的发展空间。

  20世纪90年代,因机缘康家宪涉足商界,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中,他始终给自己留下一个安静、干净的画案,间或以宣纸上的云雨供养,调侃着商战中的“翻云覆雨”。此间虽然经济上小有斩获,但精神上却缺少当年一念之初的纯真。

  “六十而耳顺”,其后,康先生果断放弃了商业活动,由绚烂归于平淡。他开始寻觅当初以艺术生活的本真与宁静,重新将心性投向山水这片净土。这也成为他整理旧作、筹办个展的心愿。

  作为投石问路的作品集和个展,也让康家宪心存忐忑。直面画坛那些陌生的“大咖”和后起之秀,直面当今山水画创作的多元风格,他扪心自问,我将给观众什么?他以为,对艺术生活的追求,曾是自己的本真,如今的回归,悦己足矣,何言成败。笑对同道评头论足,我将继续努力便是。

  努力,是为了回望人生时不至于鄙视自己。这应该是康家宪让生活回归艺术的初心。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